圆桌 | 警惕全球滞胀后的金融脆弱性
主持 | 钟 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宾 |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连 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来源 |《中国外汇》2022年第21期
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从2021年初至今,通胀困扰着美西方乃至世界经济,并迫使美联储等不断收紧流动性以抵御通胀攀升。但货币政策调整瞬间可完成,而通胀变动则具有黏性。人们预期2023年,美西方通胀可能在6%左右,此后两年则可能在4%—5%之间。由此回顾过去两年的通胀实情和分析未来三年的通胀预期,是不是我们可以推测,目前抗击通胀的进程仍未过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总体上通胀局势是否会好于全球状况?
钟伟:近年来,世界经济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逆全球化、贸易金融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地缘冲突等,使世界经济增长在剧烈波动中不断趋弱,并变得难以预测。IMF等对2023年全球增长持悲观态度,发达国家近乎零增长。同样,IMF指出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可能收缩4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球产出的5%左右,这是否折射出世界经济可能遭遇整体性、持续性衰退?以前国际机构和中国央行等通常预期中国潜在经济增长大约略高于5%,经历了内外部变局,尤其是国内劳动力、资产产出和技术进步等变动后,潜在增长率是否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钟伟:次贷危机以来,美西方面对各种外部和内部冲击,大致采取了持续超宽松的宏观政策,使得宏观经济杠杆率攀升。在美联储启动紧缩举措之后,全球金融体系持续承压。以10年期国债为例,目前美西方利率持续走高,部分欧洲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处境困难。而金融机构也不断对美股等资产价格的深度调整表示忧虑。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美股主要指数已下跌超过20%,在当下从滞胀转向衰退之际,全球资产价格下跌进程走过前半程了吗?未来几年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会如何暴露?
钟伟:中国经济周期和美西方的差异性有所加大,同时,宏观政策和金融市场走势也和美西方不同。在两位看来,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大致在哪个位置?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冷静应对?
钟伟:谢谢两位多年从事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的专家参与“圆桌”。两位都认为美联储加息接近半程,但通胀下行斜率缓慢,经济衰退难免,无非是温和还是深度衰退之别。两位都对未来主权债务危机持有警惕,但迅雷先生认为风险资产或从普跌转向分化。两位都倾向于认为,如果政策得当,我国经济增速未来五年仍有维持在4%—5%的能力。接下来的两年,世界经济无疑是多事之秋,谨慎为上。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