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能让一段关系从「我」变成「我们」的4件小事

能让一段关系从「我」变成「我们」的4件小事

其他


策划、撰文 / Chris、Nico
编辑 / KY主创们

这段时间,朋友总是抱怨男朋友难以亲近。


她觉得两人之间始终隔着点什么,她很难走进男朋友的心,对方也常常不理解她。


朋友认为恋人间不应该是这样的,也尝试过和男朋友沟通,但对方说他习惯了有自己的边界,不觉得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男朋友的反应,让朋友很苦恼。


她曾经认为对方是一个很好的伴侣,但现在不确定了……


那么,究竟是关系中哪里出了问题,让朋友觉得对方难以亲近?为什么有的人谈恋爱,始终让伴侣感觉似乎“不太熟”?如何才能打破亲密关系中莫名的“隔阂感”呢?


来看今天的文章。



个人能否成为好的伴侣,
需要考察的还有这种能力——


爱情,存在一种基本的驱力,即“强烈渴望与另一个人结合的状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伴侣达到结合的状态,建立理想的亲密关系。


因此,除了我们经常会讨论的择偶标准(相关阅读:不想再“选错人”,一文教会你「系统梳理」自己的择偶标准,在考察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好的伴侣时,还必须要考察其是否具备这个重要的能力:



那么,具体而言,一个人拥有“将他人纳入自我”的能力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1)影响一个人对“我是谁”的认知


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自我概念”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我形象(Self-image)和自尊(Self-esteem)。


理想自我是想成为的样子;
自我形象指的是在此时此刻对自己的看法,如身体特征、性格特征和社会角色等等;
自尊包括认为自己与别人相比如何,别人如何看待对自己的喜欢、接受和重视程度……


然而,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将对“伴侣”的认知融合在“自我”的认知中时,伴侣的个人特质会影响个体自己的自我概念(Bouquet, 2021)。


自我概念因为添加了伴侣的属性变得更丰富,个体对“我是谁”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


亲密关系,为个体提供了扩展自我的机会。每个人会体验到伴侣的资源、视角和身份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


自己和伴侣,概念性自我的扩展,让两个人从“我”、“你”扩展成了“我们”。


理想自我扩展成了我们想成为的样子;
自我形象扩展成了我们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角色等等;
自尊扩展包括我们认为与别人相比我们如何,别人如何看待我们……


2)影响一个人对“自我边界”的认知


目前的自我理论认为,除了概念性自我以外,还存在另一个维度的自我——即身体自我(the bodily self),它基于与身体相关的表征和感觉运动处理。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对自我和伴侣的认知融合过程,会使自我边界在身体方面有显著性降低。即在身体自我层面上,自我和伴侣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研究显示,结婚二十年后,有伴侣的人倾向于在身体上变得与伴侣相似,并且婚姻幸福感越高,两个人越相似(Zajonc et al., 1987)。


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伴侣会相互模仿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身体表情,导致伴侣将对方的身体表情融入到自己的身体表征中。(相关阅读:有一种夫妻相,是长期共同生活的结果。


这些重叠的与身体相关的自我和他人表征,将提供为我们对伴侣状态的“第一人称”体验,从而形成理解伴侣的基础。


从另一角度来说,由于亲密的伴侣在认知上融入了自我,自我边界的身体表征,也会在伴侣关系中变得不那么突出。


研究者发现,与单身人士相比,和伴侣在一起的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受到的限制更少(Burris & Rempel, 2008)。


同时,针对个体身体体型(身高、体重)与“身体脆弱感(body vulnerability)”的负相关,即越矮小瘦弱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越脆弱的现象,在单身个体中存在,而在有伴侣个体中不存在(Burris & Rempel, 2008)。


除此之外,“自我-伴侣”认知整合,不仅会产生有益于关系的社会认知结果,如增加好感、信任、相互理解和合作,还能帮助个体建立理想的亲密关系。



“将伴侣融入自我”
拥有1+1>2的亲密关系


伴侣的自我扩展能力,在亲密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改善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做到“将伴侣融入自我”的人,往往能有更长久的亲密关系(Fivecoat, 2014)。


不仅如此,自我的融合度还与婚姻质量相关,甚至可以用以预测约会中的情侣三个月后是否还会在一起(Aron et al., 1991)。


更进一步地讲,“将伴侣融入自我”后,两人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婚姻关系反过来又会改善个体健康(Horn et al., 2013)和财产状况(Lichter et al., 2003)。


当双方真正融入彼此,即使出现了可能会威胁关系的隐患,ta们也不会太过紧张(Walsh, 2018)。而若双方无法做到将对方融入自我,会出现更高的出轨率(VanderDrift, 2010)。因为融入较低的伴侣,很难对这段关系产生归属感。


亲密关系主要是一个 “不断升级的、自我披露的互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被对方验证、理解和关心(Aron et al., 1992)。


当双方都将伴侣纳入自我,会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结构,意味着个体对伴侣的爱会成为ta的动力、ta真诚关心的对象、ta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关系中的两个人也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1+1>2”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



“将伴侣融入自我”的4个tips


Tip 1:使用IOS量表评估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将他人纳入自我”IOS量表,判断在关系中两人的融合程度(Aron et al., 1992)。


下图中有七对圆圈,每对中的一个圆圈标记为“自己”,第二个圆圈标记为“伴侣”,从仅仅接触到几乎完全重叠。请从这七组图片中选择一组来回答——


你需要从7个重叠程度不同的圆圈中选择一对,获得相应分值。1 =无重叠;2 =重叠小;3 =一些重叠;4 =相等重叠;5 =强重叠;6 =很强的重叠;7 =大部分重叠。

分数的意义代表目前在亲密关系中,你和对方主观融合的程度。如果你们的重叠度较高,说明你们的亲密度也较高。


如果你们重叠度偏低,则你可能要评估伴侣和你是否拥有“将他人融入自我”的能力。有一些人会本能地拒绝和他人的亲密,导致无法和伴侣形成共享的身份认同,比如防备心太重的人、自恋的人和固守陈规的人。


Tip 2:重视与伴侣的身体互动


如果想要提高和伴侣的融合度,可以在亲密关系中,重视与伴侣的身体互动,达到身体自我的整合。


你可以和伴侣共同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和运动项目,感受彼此的身体,来加强内心的连结。你还可以同伴侣一起逛街,相互试穿喜欢的衣物款式,丰富第一人称视角。


除此之外,性关系也是身体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


不论是已婚还是同居,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性满意度都和关系满意度存在强关联。在性生活上进行更坦诚的沟通,满足彼此的性需求,不仅能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也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偏好。


一般来说,能够享受到满意的性互动的人,对ta们的亲密关系都非常知足,并且会忠诚于这段关系(Sprecher et al., 2013)。


Tip 3:理清自我扩展的动机


你可以和伴侣一起回顾,在一起后彼此从对方那里获得的新的体验,以及这些新的体验带给你们了什么。


1、你的伴侣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了你扩大对自己是谁的认知?
2、你的伴侣在多大程度上,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3、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你的伴侣是你拓展自己的一种途径?


尝试着回答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衡量自己从伴侣的互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增强概念性自我的扩展动机。


另外,“自我-伴侣”的概念融合是一个过程,不要操之过急。在太短的时间内发生,过多的资源、身份和视角整合,会带来自我调整的巨大压力。


Tip 4:完美互补 vs 求同存异


认识到两个个体始终会有不同之处是自我融合的基础。可以尝试先分析自己与伴侣相似的地方,在这基础上创造更多共同的体验。


不用因暂时的无法相互完全理解、存在差异而气馁。因为正是两个人的不同之处,让伴侣对你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值得学习的,才是具有扩展自我的意义的。


英国哲学家Alain de Botton在著作The Course of Love(《爱的进化论》)中写道:“对”的人的真正指标,与其说是某种概念上的完美互补,不如说是容忍差异的能力。相容性是爱的成就,不是爱的前提。


写到这里,我觉得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或许不是“I love you”,而是——

“I love us.”


晚安。


今日互动:你觉得自己拥有“将他人融入自我”的能力吗?这对你的亲密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点点「在看」,打破亲密关系的“隔阂感”~

References:

Aron, A., Aron, E. N., Tudor, M., & Nelson, G. (1991). Close relationship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2), 241.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4), 596-612.

Bouquet, C. A., Lafleur, M., Quintard, V., Jouffre, S., Wamain, Y., Coello, Y., & Toussaint, L. (2021). Self-partner inclusion predicts performance of romantically involved individuals in a body-scaled action-anticipation task. Plos one, 16(5), e0251425.

Branand, B., Mashek, D., & Aron, A. (2019). Pair-bonding as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A literature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399.

Burris, C. T., & Rempel, J. K. (2008). Me, myself, and us: Salient self-threats and relational conne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4), 944.

De Botton, A. (2016). The course of love: A novel. Simon and Schuster.

Fivecoat, H. C., Tomlinson, J. M., Aron, A., & Caprariello, P. A. (2014). Partner support for individual self-expansion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3), 368–385.

Horn, E. E., Xu, Y., Beam, C. R., Turkheimer, E., & Emery, R. E. (2013). Accounting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entry into marriage: A genetically informed study of selection and caus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7(1), 30-41.

Lewandowski, K., & Schrage, T. (2010). A comparison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i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3, 1-4.

Lichter, D. T., Graefe, D. R., & Brown, J. B. (2003). Is marriage a panacea? Union formation amo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unwed mothers. Social Problems, 50(1), 60-86.

Mashek, D. J., and Aron, A. P. (eds.) (2004).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Rogers, C.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ed.) S. Koch,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McGraw Hill.

Sprecher, S., Christopher, F. S., & Cate, R. (2006). Sexua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Latif, E. Z., & Diamond, M. P. (2013). Arriving at the diagnosis of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00(4), 898-904.

Walsh, C. M., & Neff, L. A. (2018). We're better when we blend: The benefits of couple identity fusion. Self and Identity, 17(5), 587–603.

VanderDrift, L. E., Lewandowski, G. W., & Agnew, C. R. (2010). Reduced self-expansion in current romance and interest in relationship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3), 356–373. 

Zajonc, R. B., Adelmann, P. K., Murphy, S. T., & Niedenthal, P. M. (1987). Convergence in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spous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1(4), 335-346.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暗恋这件小事心酸!20岁海归女硕士惨遭解聘,只因这一件小事…留学前,决定你大学四年是否顺利的9件小事!每条都很贴心!说3件小小小小事!夏天最快乐的10件小事这部只属于「她们」的综艺,却燃到了所有人「狂奔」的智能汽车,「蒙眼」的个人数据夫妻关系好不好,这件小事很重要圣帕特里克节染绿芝加哥河 绝美!仅靠一件小事,我就练出了孩子的高自律征集:什么事让你意识到,自己处在一段「不对等」的关系中?追梦的女孩男孩:看电影【健听女孩】和【倒数时刻】「看起来有害,但其实对你有好处」的8件小事其实五十来年前, 应该叫陈永贵当外交部长, 陈阿大做国防部长,顾阿桃做教育部长恰饭这件小事能帮你建立「人际影响力」的10件小事常用的盘盘碟碟 - Farmhouse Touch (多图)【交通】驾车注意!巴黎一些环城路段关闭用书写「告别焦虑」、「寻找真我」,KY最新「心理功能手账」售卖中7 招让「熊孩子」变身社交小达人“自我”太多才容易受挫。「无我」是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VS「他们」,群体间为何容易爆发冲突?|每日罐头妈妈的故事(6):猪油,姨婆,小阿爸人民日报推荐:让人瞬间快乐起来的9件小事!(值得收藏)夏天必做的9件小事,做过5个,就很幸福人体电池?你流汗散发的热量,可以变成「新能源」| Feel Good 周报当浪姐3变成「中生代女明星大型团建」……查税风波、销量下滑,印度不再是「小米们」的乐土|焦点分析被焦虑困住的时候,试试这8件小事不想厌倦彼此,亲密关系中一定要做对这8件小事人民日报推荐:让人瞬间快乐起来的18件小事(建议收藏)影响中年夫妻关系的,竟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事!「Kindle」变彩色、可折叠、可卷曲,你还会再爱它一次吗?一段关系是如何破裂的?9个征兆需要关注18岁女星红遍全球却遭全民唾骂,24年终于蜕变:不懂怎么爱自己的人,试试这6件小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