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如何让孩子有韧性,学会自我照亮?
怎样让孩子不失去自信而又不盲目自信?怎样把控孩子对外在评价的度?怎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希望本文能对你有启发~
文章来自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郝景芳是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还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她创办的童行书院是一所真正面向未来的儿童教育机构,是能让孩子积极进取、快乐成长的书院。
童行书院参考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及IB国际教育体系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融合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帮助孩子提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成长性思维、社会性思维。童行书院希望带领孩子们去理解世界的广博与深厚,帮助孩子发现自我、探索世界,成为人生的主动学习者。
童行书院公号的文章不制造和传播焦虑,相对理性和客观,一直致力于为广大普通家庭的家长提供更多可靠的养育经验和优质的课程。
在童行书院,你可以看到以下关于儿童成长、父母成长的更多内容:
儿童发展的身体与大脑、情绪与性格、智力与语言、同伴和社交
儿童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思维
父母成长的自我认知、动力目标、能力提升、精神成长
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长辈关系和整个关系系统
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
如果你想成为学习型父母,一定要关注它!👇👇👇
🌿🎨🌏
前几天看到一位妈妈说的一句话,让我颇有触动。她说她之所以要严格管孩子,促使孩子考试保持名列前茅,因为她担心孩子考试一旦排名落后,会失去自信心,放弃追求。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担忧有合理之处。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可能会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从而失去学习的自信,以后也就不再付出努力。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过于担心孩子的失败影响自信,我们或许会进入一种非常紧张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就好比必须维持小球处在山顶,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我们惊慌失措,可是小球在山顶上就是不稳定的。
我们需要回到根上问问:如何才能让孩子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呢?
01
我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
在1935年1月的一个普通的下午,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日常会议上。有一个24岁的印度青年要做一场自己的学术报告。他叫钱德拉塞卡,是刚到英国的留学生,他要在自己的偶像——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爵士——面前宣布自己一个重要的发现。
▲钱德拉塞卡
报告开始之后,钱德拉塞卡讨论,当一颗巨大的恒星燃尽之后,会发生什么?钱德拉塞卡计算的结果显示:如果这颗星球的重量大于太阳的1.4倍,这颗星球会一直塌缩下去,变得越来越小……一直到成为某种神秘天体。
那个下午,本该成为科学史上载入史册的下午,因为那是对黑洞的最重要发现。
但是历史没有如此书写。
爱丁顿上台发言了。他说:“一定有一条自然法则阻止星体按这种荒谬的方法演化。”他说完,就把钱德拉塞卡的论文撕成两半。当时听众里就爆发出巨大的笑声。
▲爱丁顿
这个下午变成了钱德拉塞卡的灾难。很多年后他回忆道:“每个人都走到我面前说,‘太糟了,钱德拉,简直太糟了。’爱丁顿让我出足了洋相。我心情乱极了。我记得,我站在炉火前自言自语地重复着一句话:‘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会议结束之后,钱德拉塞卡和爱丁顿的争论又持续了几年,这使得钱德拉塞卡失去了在整个英国找到一个工作的机会。
这个理论也被束之高阁,此后几十年无人问津。
02
如果你是钱德拉塞卡,在这样的致命打击之后,你会怎样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希望获得成绩、权威、奖项、机构的认可,因为这些事物代表了公认的高水平,如果能获得认可,就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这种视角下,一个人从小的对外介绍就是“班里前十名”,中学时是“区重点中学学生”,大学毕了业是“世界五百强市场总监”,最后退休的时候是“央企前高管”。这些title成为了我们对外的称呼,也成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义。
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是对节奏非常敏感的人”,而是会说“他是某节目第六名”,就像《小王子》中曾经说过的,当我们对人说“这是一栋有美丽红房顶、天竺葵和鸽子的房子”,没有人会懂,而如果说“这是一栋价值500万法郎的房子”,所有人都说“多美丽的房子呀”。
这固然是社会主流认知,但如果只坚守这种倾向,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缺乏这些社会认可,一个人就完全缺乏了个人价值感,以至于崩溃痛苦,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这种问题在两个人群身上最突出:
一个群体就是从来没得到过这些社会认可的群体——像留守儿童,从来没有父母老师亲友告诉他“你很好”,也没有成绩的认可,于是他们早早自暴自弃,并不相信自己能靠努力获得成就,生活早已不存希望;
另一个群体是从小到大早一直不断获得社会认可的群体——从小一直获得第一名的孩子,市三好、学生会主席、演讲比赛第一名、奥赛集训队、高考胜利者,他们经常会遇到突然的崩溃或者人生危机,因为从某一时刻开始,他们突然发现无法再获得同样多的外部荣誉,而他们没有其他自我定义的方式,于是整个人仿佛瓦解破碎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清华大学做学生心理咨询,他说每学期初开放预约的时候,心理咨询一学期的名额就被瞬间约满了,约不上心理咨询的学生太多,闹到校长那里,迫于校长的压力,心理咨询中心不得不开了门诊——可能是唯一开门诊的心理咨询中心了。
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太多学生是荣誉满身进了清华,但到了清华发现所有人的荣誉都像虱子一样多得溢出来,每个人的简历都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在学校里再也争取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没保研、没进大公司、没有奖学金都足以让一个人崩溃。于是很多人的人生碎了,没有根基了——存在感分崩离析,自我评价急转直下。
如果让这些孩子遭遇到钱德拉塞卡一样的危机:在孤独的异乡,被权威的专家否定,被众人当做笑柄,找不到一份工作——他们还能保持自信而不崩溃、保持理想而不放弃吗?
03
这迫使我们追问:有什么能让一个人建立信心?除了社会成绩和权威认可,一个人的价值感从何而来?
归根到底,这涉及到一个人内在自信的基本来源。很多时候,我们心中都有这样一个隐含的公式——自我价值=能力水平=社会评价标准。按这个传递等式,排名不好的人就找不到存在感,被爱丁顿打击嘲笑的钱德拉塞卡几乎不配有自尊了。
这个公式的问题在哪儿呢?
两个等号都有问题。首先社会评价标准是否一定等于自身的能力衡量?其次自我的能力水平到底是指什么水平?
对这些问题,很多人没有深挖过。
04
回到故事的后半程,钱德拉塞卡后来的人生怎么样了?
1937年,钱德拉塞卡到了芝加哥大学,他把他之前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并不再去理会它。他研究了许多新的课题:磁场中热流体的行为,旋转物体的稳定性,广义相对论等,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在差不多50年后——1983年——钱德拉塞卡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奖的理由恰恰是他1935年讲述的发现——而1.4倍太阳质量这个数量,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而载入史册。
很多人叹息这个迟到五十年的荣誉,但钱德拉塞卡自己却不这么看。
“如果爱丁顿当时承认了黑洞理论,他将会使这整个领域变成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钱德拉塞卡说,“但我不认为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我会在天文学界里大有名气。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话是有理由的。在他最初踏上登向英国航船的时候,他是野心勃勃渴望着“以某种方式一举成名”。这个天才少年的叔父拉曼在1930年就获得过诺贝尔奖,少年的钱德拉渴望成名,看重荣誉,梦想自己的工作获得天下人的褒奖。
可是命运跟他开了半生的玩笑。
当他回忆起这一生的波折,钱德拉塞卡心里感谢这样的挫折。
“有多少年轻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能长久保持青春活力呢?即使是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也同样未能始终如一。”
“为什么科学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越来越精呢?我只能说,似乎是人们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但是,大自然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我认为在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具有某种谦虚精神,是持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先决条件。”
看出来了吗?在这里,钱德拉塞卡道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为什么他在24岁的重大打击面前没有一蹶不振?他是如何在自尊心遭到践踏之后破茧重生?
答案都在他上面说的这段话里。
能帮助钱德拉塞卡走过心理危机的是“大自然的真理”。这是他比一般人多的心理财富——对科学的追求,让他在“社会标准”之外拥有了一种更为稳定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然真理。他在滑铁卢之后回到内心中对自然真理的追求,因为相信真理而相信自己。
“我的余生应继续斗争下去吗?”他回忆说,“……我真的认为不断唠叨地反复讲已做过的某些事是无效果的。对我来说,更好得多的,是改变感兴趣的领域和研究别的问题。如果我是对的话,那么它终究会被人知道是对的。”
——如果我是对的,它终究会被人知道的。
在钱德拉塞卡心里,自我价值=能力水平=自然真理评价。是这个潜在的内心公式让他超越外界的评判,在余生的五十年里做出了无数杰出成就。最终,他不仅迎来奖项,更成为内心清明而超脱的哲人。
对大自然的谦逊,恰恰就是对自我的骄傲。
05
我们往往急着扣上外在的社会标准,却常常忽略感知内在的真理标准。
什么是真理标准?
真理标准是恒定的、超脱的、不受人为的因素影响的。社会标准受太多因素影响,他人的观念、名额的限制、人际关系、社会偏见和相对竞争结果。
因此你要不停地关注其他人做到的水平,采取军备竞赛甚至恶意相互阻挠。但如果你关注的是绝对真理,你只需要思考2+3=5,而不需要管其他人的结果。
自然界存在真理,这是所有追求科学探索的人的信念。因此无论怎样的权威都不会被神化,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和奖项,在真理面前,都轰然倒下。
除了自然的真,人世间的善与美也是人内心中可以秉持的真理标准。对善与美的感知固然可能是每个人不一样,但是一个人心里有没有自己对于善和美的内在标准,是决定一个人能否笃定面对外在得失压力的最重要因素。
06
我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岁月,也经历过自我评价坍塌、怀疑自我的灰暗岁月。后来我跟一位心理学老师回顾的时候说: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从“表现型自我”到“感受型自我”的转变。从心心念念只想着能用什么成绩证明自己,到放弃掉对成绩的苛求,只感受心里想做什么,这中间的转变是巨大的。
后来就不会被杂志的拒稿搞崩溃,不会因为通不过公司面试而自卑,不会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为自己的庸碌自惭形秽,而是能为其他同学欣喜——我和我内心中的感受在一起,我在做我感觉到美的事情,这就够了。
前几天在读《穿越平行宇宙》,作者泰格马克也描述了类似的过程,他先是以为自己发现了划时代真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兴奋的夜晚。这一切太完美了,完美得简直不像真的。”然后发现这个结果早有别人发现了。“一个月后,我正准备上传我的论文,但忽然一切都崩塌了。我的时间全都白费了。我的快乐瞬间消逝了。”最后他回到自己的内心感受,获得了释然。“慢慢地,我对自己被抢先这件事逐渐想开了。我选择科学作为毕生事业,正因为我喜欢发现的快乐。不管我所发现的东西是否已经被别人发现过了,那份快乐都一样深刻。”
这就是内在感受的力量。能坚持内在追求,才能不为外在得失所左右。
内在价值是光,外在荣誉是耀。
君子光而不耀,这是古代哲人给我们留下的片语箴言。
有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要太焦虑,是因为太焦虑于班级的排名,反而让孩子远离了内在感受。我们能不能让孩子静静体会追求知识的乐趣,感受宇宙自然中永恒的真,人心深处令人感动的善和美。
我们敢不敢告诉他们:成功不是分数、不是财富、不是地位名利,成功是你自己和心中的价值在一起.......
我们能不能鼓励内心有光的孩子,鼓励光而不耀的人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或许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打破俗套的惊喜,和隽永绵长的感叹。
如果你关心3-12岁孩子的通识教育,如果你希望孩子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创新人才,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那我强烈推荐你关注童行书院!
童行书院从2017年开始,历时三年打造了一款“童行书单”栏目,是从市场上浩如烟海的童书中选取了100本优质童书单,和童行的读者一起深入阅读。在这100本书里,有自我探索,有人文艺术,有自然科学、有历史发展……是童行带给孩子们的通识教育启蒙入门。书单中,不仅有给家长的伴读指导,也有知识拓展和思维启蒙。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让孩子从自我出发,打开视野,进入全景世界,带他们游历世界,最终将由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难题。
这100本书单全部可以免费获取,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童行书院”,后台回复“书单”,即可得到全部内容。
我们希望,无论相识于成长的哪一个阶段,童行,都会能给你最温暖、最睿智的陪伴。
点击名片即可关注公众号“童行书院”,回复“书单”获取全部内容。
12
郝景芳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童行书院创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