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保供措施密集出台,考验地方医药制造实力
20.12.2022
本文字数:2510,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导读:最近一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文件,并通过搭建产销对接等多种形式来推动本地的药品保供,缓解市场需求造成的压力。
作者 | 第一财经 王博
上周,刚参加完某市商务局组织的药品产销对接会之后,江月(化名)连续收到多个电话。包括民营医院、连锁药店等多个机构希望能购买到江月所在公司生产的几种药品。但是,这些需求并不都能满足,其中一些药品并没有存货。
自从疫情冲击以来,当地市场上的退烧、止咳等药品短缺。当地政府部门把药品生产企业和连锁药店及民营医疗机构等召集起来,让他们直接能从厂家进货,其意图主要是希望药企增加对本地市场的药品供应。
最近一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文件,并通过搭建产销对接等多种形式来推动本地的药品保供,缓解市场需求造成的压力。
各地密集出台措施保供药品
12月13日,河北省药监局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新冠病毒诊治药品医疗器械促产保供有关工作的通知》,出台支持新冠病毒诊治药品医疗器械促产保供8条措施,全力保障新冠病毒诊治药械有序供应。
12月17日,四川省印发《做好当前疫情防控紧缺医疗物资生产供应的若干措施》,文件针对医用防护口罩、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新冠预防药物、新冠治疗药物等生产流通企业,制定了9条措施。
12月18日,重庆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医疗物资生产和保供机制,组织重点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抓好医疗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药品工作,及时将药品配送到医疗机构和便民药店。
在这些措施中,政府部门都希望当地药企提升产量。江月所在公司生产了十余种新冠治疗相关药品。最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就多次提出希望再扩大产量,但是,目前公司全部生产线已经满负荷生产。
为了鼓励企业扩大产量,上述“四川9条”提出,支持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新冠治疗药物生产企业加班生产,在政策执行期间对生产上述产品的企业员工发放加班工资,由经济和信息化厅统筹省级工业发展资金按国家规定加班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助。
不过,参加上述对接会的一家重点企业代表表示,公司有几款新冠治疗药品中了外省的集采,因此,这些药品必须首先保证相关省份的集采供应,如果有余量才能在本地供应,现在这种情况下,增量比较困难。
一些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或者是以其他药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可能成为增量来源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希望这些企业能通过产线调整增加产量,但是这也存在一些制约问题。
参加上述会议的一家以生产高血压药品为主的药企反映,公司要加大新冠治疗药品的生产,涉及到的原料不够,因为其中咖啡因原料药属于管制药品,此前给企业审批的量比较少,现在要扩大产量,要重新审批需要报到国家部门,所以会很慢。
12月16日,广西药监局出台疫情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的保供促产的七大措施,其中包括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对新冠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感染诊治药品、医疗器械涉及扩产、复产相关申请随到随审、快审快批、全流程网办、“零跑动”办理。研判风险,依情形予以容缺受理、附条件审批。
上述“河北8条”规定,对新冠病毒诊治药品医疗器械扩大产能相关申请,实行随到随审、快审快批、全流程网办、“零跑动”办理。对于不影响实质性审核的次要资料,实行容缺受理,允许材料补正和审批同时进行。对于不涉及现场检查和技术审评的相关申请,受理后当天办结。
比拼地方医药制造实力
12月18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到西安市调研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情况。他强调,要着力抓好药品储备供应,支持省内企业聚焦重点药品、检测试剂增产扩能。
近日,陕西印发《关于助力做好疫情防控用药械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的六条措施,要求挖掘地方优势,增加陕西同类药品供应。要求通过拓展疫情防控用药械的范围,指导公众使用陕西省功效一致的“四类药品”,以缓解市场紧张局面。
通知公布陕西已上市的52家生产企业225个分别具有“退热、止咳、抗病毒、抗感冒”功能主治的药品名单,并督促相关企业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满负荷生产,提高产能;指导药品流通企业主动与这些生产企业对接,强化陕西“四类药品”货源调配,做好替代产品的储备和上市,及时将相关同类产品供应给零售药店。
在疫情防控的新时期,各地都面临药品短缺的考验,如何保障药品供应成为地方医药工业制造实力的比拼。
实际上,中国医药工业分布极不均衡。12月18日,“2021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正式发布。这些百强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江苏、浙江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均超过10家,但也有多个省份没有一家企业上榜。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冯雷向第一财经表示,从百强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呈现出三大城市圈(群)集聚的态势,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销售闭环的医药产业生态,这与三地的整体工业基础及科创研发实力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个榜单中,四川有3家企业。四川省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骆玲向第一财经表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四川的医药工业差距明显,尤其是在核心竞争力上。疫情三年催化了医药工业的前景,四川省最近也把医药健康产业独立出来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来发展。
11月30日,在“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经信厅厅长翟刚表示,四川将力争2027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6个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支撑工业规模达到10万亿元。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医药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
《规划》还提出,打造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支持10个左右医药创新基础好、科技资源集中的城市,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成为产业新动能的主要引擎。发挥创新高地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区域资源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医药产业集聚区。
同时,鼓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在严格环保、安全准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中药饮片加工等产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支持7个左右民族地区开发利用传统民族医药资源,大力发展民族药产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