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平安2022:企业韧性与长期主义|公司观察

中国平安2022:企业韧性与长期主义|公司观察

财经

2023年将是低估值、高景气的行业龙头公司兑现价值的一年。

2022年进入尾声,宏观政策转向的趋势无比清晰。在疫情暴发整整三年之后,曾经困扰经济活动和资本市场的种种刚性措施一夜消失,社会重新回归常态化的信号振聋发聩。

虽然第一轮群体感染冲击仍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趋势仍不确定、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也未散去,但宏观政策的调整方向及复苏向好的势头已经证明,我们不妨更乐观地看待未来市场。尤其对于低估值、高景气的行业龙头公司,2023年将是它们进一步拓展市场、夯实品牌影响力的一年,更是走出价值洼地、兑现高质量增长的一年。

保险巨头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就是典型代表。由于疫情带来的保险板块承压,平安A股的股价从今年年初的50元左右走低至36元水平,又随着近2个月社会活动和保险板块的经营景气度上行走出了亮眼的回升表现。

向前看,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诸多积极信号表明,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宏观政策的向好将推动明年行业基本面向上,2022年,中国平安在寿险改革深化、医疗资源不断整合升级的实践中,顶住压力布局的一系列发展动能正在带来回报。

向后看,平安通过加大对在线医疗咨询等医疗健康的长线布局,保持着资源整合及提供服务的领先能力。2023年,随着社会活动不断恢复、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改善,以及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平安将处在行业前列受益于保险消费增长,实现进一步的资本市场价值兑现。

行业和企业价值都被低估

保险股经历了颠簸的一年后曙光终现。行业复苏、投资端压力消解的背景下,中国平安的股价虽有所回升,但市场价值仍被低估。

截至12月28日收盘,平安A股的股价从10月31日35.9元的低点回升到46.28元,上涨近30%,基本回到了此前8月份平安联席CEO姚波疾呼“平安被低估”的水平。根据券商计算,从股价与内涵价值比(P/EV)来看,中国平安处于约0.5倍的水平,低于同行业的中国人寿(0.78)中国财险(0.69),纵向比较也仅处于2019年以来的14%水平,估值修复仍有很大空间。当前保险板块估值也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P/EV整体处于0.32-0.75倍。

外资的流向已经表现出资本对中国平安的看好。12月第三周(12月19日-12月23日),北向资金净买入中国平安12.66亿元,位居净买入额前三。中国平安的陆股通持股中,前五大持股机构均在三季度增持,包括汇丰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等。

12月,大摩将中国股票的评级从2021年1月以来的持股观望上调至增持。《巴伦周刊》12月24日的文章重点看好受益于中国重新开放的消费类公司,包括直接受益于人们外出活动增多、收入更有保障的公司,以及对经济形势敏感的公司。

机构普遍认为,在市场板块轮换的环境下,困境反转、超跌及高股息板块将呈现补涨特征。保险板块的估值将迎来强力修复,长期丰厚分红也显著增强了平安在保险股中的优势和吸引力。今年,平安发放2021年度分红总金额431.74亿元,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38元,同比增长8.2%;发放2022年上半年现金红利合计98亿元,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92元,同比增长4.5%,高于上半年营运利润同比增速。在目前相对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平安的分红依然稳健增长,显示出公司对股东带来持续丰厚的分红回报。自2012年以来,中国平安累计分红总额高达2383.72亿元,年分红总金额连续10年增长。

据万得一致预测(180天),机构对中国平安A股的目标价为59.11元,与当前股价相比有27.7%的上行空间。

供需两端发力,构筑长期发展韧性

虽然今年行业仍处于改革转型阵痛期,且A股整体环境震荡轮动,但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仍然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232.88亿元,同比增长3.8%。这一方面归功于寿险改革的成效超出市场预期,另一方面源于医疗健康生态圈与综合金融模式的进一步整合赋能。

今年8月,《巴伦周刊》中文版的文章就指出,近4年的改革阵痛后,中国平安的寿险改革正初见成效且持续深化。从供给侧来看,随着近年来清虚力度的加大,平安保险代理人团队的降本增效愈加明显。

今年上半年,平安的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NBV)达到39031元,同比增长26.9%,三季度又同比提升超22%。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代理人规模为48.82万人,较上年末下降了18.7%,尤其是高质量代理人方面,新增人力中“优+”占比同比增长10.3%。

代理人队伍产能持续的复苏和增长意味着平安服务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业务的上行价值空间仍很大。此外,防疫政策放松下更利于保险代理人的留存和增员,也将进一步构成其业务潜能释放的利好。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寿险改革的深化,数字化程度的加深也将持续发挥作用。根据其2022年上半年的披露,平安约有30%的寿险营业部将在2022年底经历超过1年的数字化改造,这意味着代理人产能的提升将会在2023年持续。

1-11月,中国平安实现保费收入5914亿元,虽然由于短期承压,行业整体保费水平同比有所下降,但平安的保费规模仍为行业之首,且同比降幅最小。

另一个可量化的寿险改革成果是,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利润不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864.86亿元,同比增长17.4%。

从需求侧看,随着政策导向的彻底扭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企稳回升,目前为约2.9%,较11月的2.7%水平有明显提升。国债收益率的上行不仅对保险投资端形成支撑,也意味着经济加速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平安布局综合金融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综合优势就逐步显现出来。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深、个人养老金制度逐步落实的背景下,未来养老和健康产业将成为个人和家庭的重要需求,而平安早已在注重康养产业布局和医疗资源的整合,这将长期契合我国居民对养老、康养等的需求。

从需求出发,平安正在创新发展居家养老新模式。今年以来,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居家养老服务方案的“平安管家”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在积极探索“保险+居家养老”新模式的过程中,平安管家致力于为长者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建议解决方案,解决居家养老的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场景问题。

基于丰厚的医疗资源,平安将进一步打通健康服务闭环。近日,平安公告称新方正集团已完成企业变更登记手续,这意味着历时一年半,平安人寿正式入主新方正集团,完成了拥抱医疗“未来时”、打通医疗资源整合升级的重要步骤。在这一助力下,平安将更快地构建“线上+线下”的医疗生态闭环,并进一步促进综合性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的建立和发展,通过HMO模式(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与综合金融相互赋能,获得更高效、更协同、更有意义的价值发展。

今年市场看到的另一重大变化显然来自重大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基于此产生的线上医疗等更快捷、数字化的响应需求。而自从2020年平安披露医疗生态圈战略开始,平安就强调了线上医疗和智慧医疗的重要性。在数字化和科技投入方面,截至今年9月末,平安在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6544项,累计达44964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前三季度,平安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46%。保险主业与医疗健康、高端康养、居家养老深度融合的布局思路下,平安将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响应居民健康医疗需求,形成黏性更强的医疗健康生态圈。

今年10月,平安健康宣布正式收购平安智慧城市旗下业务板块“平安智慧医疗”。这意味着平安在医疗健康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投入与管理式医疗资源的整合升级。平安智慧医疗此前以智慧大数据平台为核心,面向政府、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及患者四大群体,已经服务全国180多个城市,5.5万家医疗机构与140多万名医生。

保险产品,最终与每个个体的健康和利益息息相关。无论是养老还是预防疾病方面,“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都在今年得到了验证、巩固和加强。考虑到明年上半年新冠感染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持续,拉长时间来看居民的保险意识增强将有利于商业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也必然会从需求端继续利好包括中国平安在内的行业龙头公司。

文化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2年,作为保险巨头的中国平安,还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文化革新和品牌升级。9月,平安将现有品牌标识中的标语“金融科技”升级为“专业价值”,体现出为股东、客户、员工及社会大众创造长期的利益及价值的追求。

2002年,平安成立集团公司后推出的标语就是“专业·价值”,20年后,该标语从2008年的“保险·银行·投资”,到2018年的“金融·科技”,再到今年在市场和行业的颠簸中,顶住压力回归专业和长期深度价值。

品牌标识的背后是强大的品牌体系和文化内核,在政策预期向好向稳、经济复苏可期的背景下,中国平安品牌和专业的价值将进一步通过产品、服务、模式的升级转化为市场价值。

展望2023年,由积极的宏观趋势引导,中国平安有望凭借扎实的底层逻辑与升级的品牌引领逐渐兑现长期市场价值。

宏观方面,政策的新动作正从投资负债两端呈现新利好。金融“稳楼市”政策的密集发布显著降低了险企的信用风险敞口,如央行就房地产融资等方面提出16项具体举措、证监会发布支持房地产市场5项措施等。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这将促成保险板块反弹的驱动因素。

在明年整体平稳向好的经济环境中,通过寿险改革的持续推进、医疗健康生态的升级以及与综合金融模式的相互融合赋能,中国平安将实现更加长期、均衡、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带来深层次长期价值的不断释放。

文| 梁沐
编辑 | 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周刊》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特别策划|当长期主义与时代同频:携梦逐光 自在飞行i-Motivation | 长期主义与复利的力量对话胡润U30 |滋也科技主理人杨帆:践行长期主义,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复苏与狂飙:品类经营的新长期主义Halloween Special Edition!!!!! Pt. 2 Yasss赚快钱的FA,也开始讲长期主义了?回望2022:念兹在兹于中国,朝斯夕斯是平安老照片:民国时期的职业女性公司目标之辩:祛魅长期主义 | 格物致知行业观察 | 经历艰难一年,我们看懂了vivo长期主义更细的颗粒度小思考 |长期主义放心吧,没有双11你也跳不出消费主义|中企荐读不是平安夜的平安夜,何处才会有真么的平安!长期主义适合所有企业吗?招聘降温后,车企能否走向技术研发的「长期主义」?投资中的长期主义光大银行寻路高质量发展:“长期主义”提升ESG价值寿险改革压实,医疗生态反哺综合金融,中国平安长期韧性凸显 | 公司观察搜狐视频知识直播的“长期主义”老照片:你还记得1990年吗?马明哲的这80条商业思考,解释了中国平安为什么能成为万亿营收企业?美越战争中的老照片,在失去家园的同时,20万少女沦为娼妓2022年希腊神话之旅 21 蝴蝶谷,奇特的自然景观留学生有优势 | 中国平安银行上海分行2023春招进行中!22届可投,免费食堂,福利享不停有8亿用户的拼多多更“土”了,扶持新农人为何成为长期主义?中欧基金养老品牌“破圈” 以“长期主义”深耕个人养老金市场以金融服务描绘新市民美好生活画卷 2022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决赛收官单志广:长期主义、基层主义——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新趋势周期“踏浪者”:vivo的长期主义之道 | 商业观察疫后率先走出周期?回顾2022,中国平安寿险改革效果显著,医疗健康反哺主业加深ChatGPT大热之后:百度谷歌迈入AIGC元年 | 公司观察2022年牛牛圈第三届上市公司年度盘点重磅揭晓!| 公司观察2023年想做长期主义者,最好补课这三个经济学原理科学匠人 | 梁傑然:长期主义研究者的心法秘诀历经三次大考:和睦家的长期主义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