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一个细节,揭“毒教材”本质
惊悚、丑化、软色情、辱......人教版“毒教材事件”,真的是三枪拍案惊奇。
第一枪:不看不知道,小学生的教材,今天竟然都“开放”成这样了!
第二枪:出版图书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这样离谱的教材,到底是怎么出笼的?
第三枪:在朝阳群众们的火眼金睛之下,为何这套教材使用了10年,直到今天才爆出来?
偶然看热播剧《传家》,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
电视剧第10集,易家大小姐钟灵,拿着父亲的一幅画去装裱,没想撞入前未婚夫汪剑池布下的阵中。
汪前未婚夫先是夸赞这幅画:画风独特,苍劲恣肆,好画!
于是关于这幅画,二人有了这样的对话。
汪:现如今十里洋场,很多都是骤然爆富,他们最爱附庸风雅,凡求字画一定要翰林名公,可是易伯父不是,他不管是内廷供奉,还是无名画师,只看画不论人,这才是真正懂画的。
易:这幅画是我父亲在画展上购置的。洋人看画,如今不过是石涛髡残,寂寂无名的画师即便画功再深厚,亦无人问津,国人也学习这种风气,所以挂了两年,乏人问津。
《传家》是于正公司的作品。
于正是什么人?
文化娱乐界的宫斗头牌:他不仅有《美人心计》、《宫锁心玉》、《延禧攻略》等这样名利双收的宫斗长剧,还因“抄袭门”被琼瑶告上法庭。
以此可知,文化艺术圈的三教九流,明暗规则,于老板必然是了如指掌,这种拿捏度投射到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也一定是入木三分。
上面两位剧中人的对话,至少有三点,可以与今天的“毒教材”事件挂钩:
第一,功底再深厚,如果没有名气,也是白搭;
第二,只看画不论人,才是真正懂画的,这样的人也是稀缺的;
第三,凡字画求名家,此风是从“洋人”那里学来的。
咱们一条条来说。
首先,为什么说功底再深,没有名气也是白搭?名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人教版教材爆出来后,一位非常有名的网络画师乌合麒麟站出来,说是人教社“给钱太少”。
这是给钱少的问题吗?
给钱少就可以在孩子的档部勾一笔?给钱少就可以把人画到嘴歪眼斜?就可以在画里添加黑色元素?
能给学生课本画插图,对于大多数画者,都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
你信不信,别说给钱少,就是不给钱,也会有无数的画室、画师打破脑袋往里挤。
中国真不缺能画课本插图的好画师,你去宋庄转一转,街边几十元上百元,技艺上非常娴熟的画作,可以成捆成捆的买。
现在疫情期间还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以前我一朋友时不时就去买一堆回来,慢慢地挑。
当然,除了挑好画,还想着万一哪个画师一夜爆得大名呢?
另外,就是我小区开课的绘本画室,那些老师画出来的画,也都不比人教社的差。
从学院之高,到江湖之远,各种各样的画师可谓是人才济济,但是泱泱大国,到头来却弄出了这样的教材。为什么?
经过这几天媒体的各种深挖考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这套教材的插画背后,站着一个神秘的圈子和家族。
公开可见,这套课本的插图和版式设计,由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完成,封面设计则是由吕旻和郑文娟完成。
根据今年3月份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实际并不存在,人教社是与吴勇个人签订的《委托设计制作合同》。
没有关系,个人对外以工作室自居,以此虚张声势,谓为常态。
那我们就从吴勇这个人说起。
公开资料显示,吴勇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书籍装帧专业。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艺术顾问。
往前追溯,吴勇上学的时候,师从一位叫“吕敬人”的老师。
吕敬人,上海人,书籍设计大师、插图设计大师、视觉艺术家,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其师从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
这起事件所有的人物关系,其实都是以吕敬人为中心构造的。
吴勇的老师是吕敬人。
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时,老板也是吕敬人。
教材的设计者之一吕旻,则是吕敬人的儿子。
吕敬人与儿子吕旻,共同管理着北京敬人人敬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另一位封面设计者郑文娟,她既是出版社的编辑,又是吴勇工作室的员工,两边都有关系,把出版社与工作室连成一条线......
吕敬人本人是书籍装帧前辈,也一定设计过不少好的作品,这个我们认。
但是他的学生辈,儿子辈,学生的学生辈,几十年来一直把持在这里,占据着行业的最好位置,还冠冕堂皇谓之“有传承”,你让后来人如何服气?
改革开放四十年,虽然各领域市场化已经非常充分,但在一些传统尤其文化艺术领域,仍然被各种圈子文化所霸占。
这些所谓的圈子根深蒂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教材插图虽说利润有限,但是一句“给教材画过才插图”的名声,就足以让画师白纸黑字吹嘘一辈子,这样的美差,怎么会随便让一个圈外素人染指?
第二点,所谓“看画不论人,才是真正懂画的”。
此论放在这个案例里,可以跟教材的三审三校挂上钩;而弄清楚了前面的“圈子”问题,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
是审核人“不懂画”吗?说是,也不是。
眼里没人的时候,是懂画的;但当他眼里只有人时,眼睛就原地瞎掉了。
补充一点:吕敬人本人就是编写教材的艺术总顾问,也就是说这一切的教材插图,他是拍板人。
第三,《传家》里说,“凡字画求名家,此风是从‘洋人’那里学来的”。
这点不敢苟同。书画收藏追求名家,洋人国人概莫能外,这说起来无可非议,也没有跟洋人学这一说。
倒是近年来艺术界的审美跟风“洋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网上有人说设计师阴谋做黑教材,我看也不至于,根本的原因是:人家就是觉着“丑得美,露得可爱,黑得幽默”!
这跟前不久的“眯眯眼”风波一个路数。
我不反对审美的多样性,但是拿小学教材来“练手”,就是彻头彻尾的“失心疯”。
插画问题出来后,童话大王郑渊洁爆料:
“这么严肃的涉及未来的小学教材,怎么会出现这种插图?他有他的圈子,儿童文学作家的圈子中,朋友的作品,一篇不落全会选进来,一人一篇。
很多年前就遇到过这个事情,很多编写人员找到我,说轮到我了,我说你不用轮到我,我的书还卖的出去。
就是这样的情况在编写我们的教材,迟早会出问题。我觉得大家关注以后是很好的事情,他们应该会重视然后调整,然后把真正好的作品当教材,来培育我们的后代。”
编写教科书,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郑渊洁说: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专家完成。
德才兼备我同意,但是德才兼备的标准,又由谁来定呢?
所以个人认为:像这种美术应用领域的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招标完成,签订军令状,让那些寂寂无名的画家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反正对于吕敬人或吴勇这样的名人,插画这样的三瓜两枣,他们也不稀罕,干起来更不可能用心;那些没有名气、找不到活干的画室,反而会更加珍惜。
最后,重点来了!
既然三审三校都拦不住出事,不如打破规则,组织“群众陪审团”。
你看有那么些人,他们拿着放大镜,给自媒体挑刺一挑一个准,并且都是往死里搞。
连《啄木鸟是不是好鸟》的诙谐小文,他们都能发现敌情,找出“鸟”来,这样的人不放到关系国家未来的教材审核上,真是白白浪费了。
我敢打保票:这群人一定能人尽其才,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