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倥偬,从2020年1月23日中国率先在武汉打响新冠疫情抗击战已整整三年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前不久在一次新闻会上表示,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将在今年1月开会讨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紧急事件的判断标准”。这次会议是否如期召开、结论如何,目前尚没有消息对外界透露。但再过三天的1月30日,则是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最高级别警报的整三年时间。
2021年11月9日,人们经过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国家新冠纪念墙。(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三年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可能永远也不会消失),且几经变异,在许多国家反复传播,持续为害,但国际社会抗疫积累起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也到了该好好总结的时候。官方版本的也好,民间版本的也罢,不求完备,但求客观公允,启迪后人。作为全球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虽不比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更为惨烈,但病毒三年中的一波又一波攻击,对人们生命的戕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影响不亚于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据中国大陆的财新网报道,截至1月25日,中国之外已有221个国家和地区有感染病例,感染人数超6.58亿人,累计死亡669万多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破万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9个,死亡病例超过1万例的国家和地区有64个,其中19个国家死亡病例破10万例。波及国家和地区如此之广、人口如此之多、时间如此之长,在人类进入20世纪后,除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18年的大流感之外,再没有一场事件能与之可比。综观三年新冠疫情,其对科技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所谓较高阶段的“地球村”检验可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概言之,大致有四:一是,检验了人类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这场病毒来势之猛烈,传播速度之快,确实令人猝不及防,不过,从死亡病例与感染病例之比只有1.02%这个比例来看,还是远远低于1918年的大流感。这有拜于科技能力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撇开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谈,疫苗的研发速度值得点赞,从启动疫苗研发到第一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最快的只有3个月时间,美欧发达国家、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发挥了作用,特别是美国,其在世界科研能力和水平之领先地位依然无法撼动。来自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统计,截至1月23日,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达132.3亿剂次,接种率达69.26%。二是,检验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民众响应水平。新冠病毒大流行虽不是战争,但如同一场战争,要的是快速反应和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高度配合协调。从目前来看,阻滞病毒的大面积扩散,最有效的办法仍然是人群隔离和区域封堵。在今天以自由和个人权利至上的社会是很难做到的,从中国武汉的全面封城到世界各国不同形式的“禁足”“限制社交”来看,东方社会如中国、日本、新加坡等更习惯或容易接受政府的“动员令”。这是否也折射了东西方人对生老病死的态度以及对生命认知的文化差异。三是,检验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城市的治理理念,很难说谁高谁低、谁优谁劣,但从美欧等西方国家来看,中国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与他们有很大区别,可以说,是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究其根源,或在于执政党“执政理念”不一样,政府担当的责任和对责任的理解也不一样。美国的治理有其历史传统和制度特征,优劣也很分明。在这场新冠疫情中,美国人口并非全球最多,而死亡病例却排世界第一(达110万例),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依照美国的经济能力、医疗水平和新冠疫苗的接种率,不至于成为这个“第一”。为何?原因或有种种,本文在此不赘述。四是,检验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战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和国力的比拼,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一样,能否持久扛得住,最后还是要拿综合国力说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22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美国和印度,较上年分别增长了8.5%和9.46%。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美国的GDP突破25万亿美元,中国虽紧随其后达18.3万亿美元,但与美国的差距由2021年的5.2万亿美元扩大到6.7万亿美元。抗疫三年,中国经济总量(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3%、8.1%和3.0%,美国增长率分别是-3.5%、5.7%、8.5%。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疫情应对是否恰当以及经济实力雄厚的程度。新冠大流行是人类经历的一场大灾难,也是对各国政府和民众的一次大考,答卷如何,可从各项数据指标中找到。不过,有一点应该形成共识,那便是:面对共同的“敌人”,人类需要携起手来一起面对,尤其需要各国政府的强力合作,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全面击败“敌人”,答卷才会真正合格。今天,疫情大流行并未结束,很多人还在受煎熬中,消除医疗技术和疫苗壁垒,呼唤有担当国际组织和政治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维生素D】维生素 D 对于激活人体所有的免疫防御能力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免疫系统对抗体内感染的能力就较差。
转发+在看 最好的赞赏
免责声明:除原创类稿件,其他均由本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不作为税务法定依据,具体操作请咨询美国相关专业人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