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时代的召唤:如何用神话思维把品牌做「厚」

时代的召唤:如何用神话思维把品牌做「厚」

文化


🧭 导览 Guide —— 


Part 1:碎片化交易,让品牌越来越「薄」
Part 2: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高质量相处」
Part 3:神话、潜意识与 12 种人格状态
Part 4:激活品牌人格——外部社群与内部管理
           a. 落地于功能洞察
           b. 落地于精神创造
           c. 落地于组织管理
Part 5:认出品牌团队内部的「神话力量」

欢迎从头开始慢慢阅读,也可以直接跳到你感兴趣的部分。到达文末有彩蛋🧧,Enjoy~



正文

💵 Part 1:

碎片化交易,让品牌越来越「薄」


品牌与消费者的之间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淡,因为「品牌」总是以碎片的形式出现的,消费者很难对某个「品牌」有完整、深刻的印象。

怎么理解呢?

我们可以对比过去和现在看看。在过去,门店零售场景下的货架,是具有品牌意义的。品牌在争取到的货架排面上,不仅会铺设抢眼球的引流产品,连带的利润产品,还会展示代表品牌的形象产品。最极致的呈现方式,就如在东京表参道、首尔狎鸥亭的独栋「品牌殿堂」——在这种场景下,消费者与品牌的交互时间久,五感体验强,留下的认知和情感记忆是丰满的。


 在东京表参道,除了在主干道上的奢牌殿堂,在次级街道上也都是各具特色的建筑店铺。


而现在,品牌对消费者的触达,可能只有播到 10s 就被滑走的短视频,或者只有 3 分钟的直播间叫卖。短视频、直播间等单一货架,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只剩下了对其品牌名字及爆款的认知,甚至很多品牌系统里的信息,例如品牌 logo、品牌口号、品牌的主视觉等等,都没有机会出现。


♥️ Part 2:

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高质量相处」


关系是需要培养的。要把品牌做厚、擦亮,除了争取更长的「相处时间」之外,品牌还需要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与消费者的「相处质量」。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如果说品牌开发的功能产品、文化内容,对应的是消费者时间线上的一个个生活事件,那么「品牌人格」则会影响这些事件给消费者所带去的精神感受。

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不少品牌团队只了解「品牌形象」,也就是品牌手册里的,品牌调性 / 品牌个性的这个部分;而大多数团队对「品牌人格」了解甚少,也不会明确自家品牌的「品牌人格」,更谈不上应用。

实际上,「品牌形象」只是一种外显的表达,就像衣服那样,是 2D 的;而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品牌,是由内在的、与人类深层动机相关联的「品牌人格」力量所驱动的,3D 而立体,甚至相信什么样的价值观,也是由人格所决定的。

我们可以尝试借 Maison Margiela 这个时尚品牌来理解。可能很多消费者被这个品牌吸引,是因为它的极简主义外表;而那些忠实粉丝,粉的其实是由创始设计师 Martin Margiela 给品牌带来的「叛逆者」的人格魅力。


 Maison Margiela 香氛线,干净、极简、纯粹


Martin Margiela 干了什么叛逆的事情呢?在 1990 年代,他发现人们很在意衣服上的品牌标签,走进商店就以标签辨认设计师的作品。他很不喜欢这种情况,于是,他给他设计的衣服缝上了空白标签,并故意让衣服的背面能看见这个空白标签的四个针脚。而这个动作,又偏偏成为了他个人的独特印记。

「常常有人从你背后走来,挠你的背说,嘿你这有点东西。然后你就可以说,噢不,这是针脚,是标签的针脚,这就是 Martin Margiela。」1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经典的空白标签(上)以及品牌早期的无模特走秀(下)


「穿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人,就是那一类人——低调、挑剔、大胆、叛逆、抗拒主流但也可以把流行玩出一种个人格局;他们不在乎大牌,他们在乎时装与灵魂的一种对等……他们是硬核的,他们也是内心永远想去挑战传统的一群人。」2

极简是最后的画面,解构是过程中的工具,而叛逆的人格才是 Martin Margiela 的核心驱动力。虽然 Martin 本人已经离开了这个品牌,但它的母公司 OTB 集团依然延续了这种品牌人格,选择了有「海盗爷」之称的 John Galliano 来继任艺术总监。这种叛逆的人格魅力,是品牌的重要资产,也是吸引同频消费者的关键所在。


🗿 Part 3:

神话、潜意识与 12 种人格状态


那么「品牌人格」到底是什么呢?

它指的并不是品牌人为设计的一种人设,而是指,与人类深层动机相关联的 12 种人格原型。这 12 种人格原型以荣格对集体潜意识的研究为基础,同时参照了坎贝尔神话学的内容,即著名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总结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和神话,总结出来的人类普遍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 Dr. Carol S. Pearson,与扬雅广告公司(Y&R)执行副总裁 Margaret Mark,共同归纳出对人影响最为深刻的 12 种人格原型,并将这套系统应用到品牌营销领域,形成「品牌原型」理论。


距离这套理论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在国内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那为什么我想要重新把它拿出来讨论呢?那是因为,在现在人们跟不上世界变化、品牌挡不住信息平权的背景下,这套方法刚好能派上用场。

要理解这 12 种人格原型的实用性,就要从人类的原始动机开始聊起在日常营销工作中,我们常常会使用诸如需求、欲望、本能、人性等词语。在心理学层面,其实这些词语都在描述「动机」,即推动人类行动的「心理能量」。大至对世界做功、改变生活,小至与品牌进行交互(付费/点击),都是动机的功劳。

而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一睡醒睁开眼,就面临着外界无穷无尽的近因刺激,唤起各种各样的动机。每一刻,头脑里都有过多的想法和感受,而使我们无法作出有效的行动。

这时候,「人格原型」就该冒出来发挥作用了。

12 种人格原型,代表着不同的人,在一定发展阶段里,内在的、深层的动机优先倾向。该理论将人类的动机类别,分为稳定(安全)- 征服(尊重)- 归属(爱与关系)- 独立(自我实现)四个维度,这与马斯洛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而 12 种人格原型,正是基于此而得出的分类。


 马斯洛理论里关于动机的内容,至今依然代表着心理学界的共识;但马斯洛在晚年时,推翻了满足动机必须按照从低向高的顺序这种说法,动机层次是可流动的。制图 © 粼粼Twinkle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想要被人喜欢,想要归属于某个团体;在此同时,我们又很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很喜欢走自己的路……同样的,大部分的人也都很需要安全与稳定,但是,一个人无论多么想获得安全感,仍会受到企图心和征服欲的驱使……生命要求我们不断地在这些极端之间,取得平衡。」3

举个例子,当越来越多 90 后成为品牌创始人,或者在品牌团队里担任重要的角色,我们发现,近几年很多品牌都呈现出 探索家 Explorer(找到自己的定位)和 叛逆者 Outlaw(推翻传统和权威)的品牌人格,而这些品牌也备受年轻人欢迎。这代表着生长在物质丰盛社会的一代人,在职场前十年阶段的动机倾向。

而当国内进入经济转型,增长放缓的阶段,特别在疫情灾害之后,另一批年轻人则选择逃离北上广深,回到老家开开小店,过上微小而具体、平淡却鲜活的生活(平凡人 Everyman),也能在邻里生意里如鱼得水。


 「文房四潮」相关笔记数量同比上涨239%

      ©《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


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能量,正在发生。国内不同层级的城市,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丰富生态。同时,随着哥哥姐姐等综艺节目的火爆,熟龄消费也开始重新进入媒介话语范围,银发市场也在崛起……

这意味着,品牌们正迎来巨大的包容空间,去做有内在原型驱动的自我,成为形形色色、有血有肉、各不相同的鲜明角色。拥有显著的人格原型,品牌才会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凝聚的状态,激活人们内在深层的心理能量,帮助人们在面对不同动机发生冲突时,识别出自己内在的真实倾向。


🥁 Part 4:

激活品牌人格:外部社群与内部管理


那么,「品牌人格」可以如何落地实际工作呢?

春节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朋友分享的视频,po主戏称,他的咖啡馆开了几个月就实现「全自动化」了——即使回家过年,熟客也争着要帮他开门,直接上手做咖啡营业起来🤣。

新一代的消费者,信息输入丰富,不再单纯被动接受,对噱头时时怀疑,但一旦找到合适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就很乐意参与进去。这时候,品牌团队需要打开自己,积极组建和发展社群——即同频的、真实的「家人们」,共同激活、凝聚越来越强大的内在原型力量,共同为大众消费者创造价值


1、落地于功能洞察

为电影《流浪地球2》定制未来概念耳机的国产品牌「漫步者」,在春节期间小火了一把。品牌的产品设计负责人提到,在接到电影设计任务后,团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画耳机」,而是「画人像」。


 在十多张中被选中的角色形象草图 ©漫步者


画的这个人像,在平时工作里是品牌的「用户」,而在这次任务中则是电影的「角色」。设计负责人在十多张草图里,选定了一个类似「英雄 Hero」原型的角色——身体疲惫焦灼,但目光炯炯坚定,「处在世界末日的大背景下,大概率不会有心情去欣赏优雅的形象,所以我们在几款的产品中,只保留了干练、务实,可靠性高的设计」,配合角色在电影中经历恶劣的战斗环境,和复杂的团队协作需求。

我们在讨论 AI 写作软件 ChatGPT 的文章里曾提到,AI 只能根据物理世界的相关性来组织信息,而人类则可以情绪感受为线索来组织。所以,团队成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很重要,因为所激发的情绪、情感,会帮助团队代入「角色」,直接打破头脑原有的身份和认知结构,得出真正打动用户的洞察


 人类幼崽写的诗,比 AI 写的要动人很多,那是因为人类的「感受」是 AI 暂时学不来的,例如在这首诗里「古诗」给人类幼崽带来的「年代感」,与太阳把东西晒黄之后的「古老感」。这首诗并不是以事物的物理关系来组织信息的,而是以人类的感受为线索来组织的。



沃尔沃在与 BBA 的竞争中,曾请来分众传媒的创始人江南春,探讨品牌的对策。江南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CEO 不要听市场部说的,要直接访谈忠诚用户,要直接对话最底层的销冠。

他发现车友会里的核心人物,大多是外科医生、新母婴家庭,给母亲买车的男士等,都是守护他人的「照顾者」;而销冠的销售话术,也是基于安全和守护展开的——

「当别人用 65 公里时速去做撞击实验时,我坚持用 80 公里的时速去做撞击;当别人在 25 度室温下做车内空气品质检测时,我坚持用 65 度高温下去做;当别人学会沃尔沃的主动刹车技术时,沃尔沃已经开创了智能避让技术。在别人看来安全是一种标准,在沃尔沃看来,安全是一种信仰。」

在一番调研之后,他认为沃尔沃不应该跟 BBA 拼豪华,而应该围绕品牌人格,更精微深入地解读安全。

可见,那些与品牌情感连接最深的忠诚用户,其实是一种隐藏的宝藏。通过交流,他们会促使品牌决策者、核心团队,在面对困局时重新忆起「我是谁」,聚焦在原有的优势势能里寻找新洞察,而非在竞争中左顾右盼,乱了阵脚。


2、落地于精神创造

有一种现象并不少见,即品牌团队在创作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时,都基于一句品牌口号去开展,甚至有时候会陷入逻辑硬拗的尴尬局面,也依然要凸显这句口号。

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个人为设计的句子,其实很难在消费者的大脑里生根发芽,因为它既不来自人类天生的出厂设置,也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里。

而「人格原型」则有所不同,它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动机,常常以一种深层的共鸣感受出现,被不同的生活场景所唤起。品牌团队应该将「品牌人格」这种品牌资产重视起来,在为消费者创造精神价值时,更注重精微的感受管理,不断为品牌累积同一种人格感受。


 国际大牌不同的兔年表达,制图 ©Desgin360


在讨论王老吉的成功时,我们常常提到那句「怕上火喝王老吉」,鲜有提及红罐的设计和广告的场景——而这些由「平凡人 Everyman」的品牌人格,外化到聚餐场景里的呈现,其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平凡人 Everyman」这种人格原型。

说到平凡人这三个字似乎不怎么吸引,但不妨再看看这几组关键词:民谣、路边摊,从 Sabrina 到春花,生活的小确幸。在疫情期间,微信里的「神龙士力架0517」这个视频号一直很火,里面呈现的正是平凡人的日常闪光。

当我们坐下来与亲朋好友打火锅,脑海里第一时间出现的信息,肯定不是「怕上火」这种文字信息,而是那种对相聚的期待、热闹带来的平凡幸福感,从而再唤起对王老吉的相关记忆。


 怕上火、看世界杯、一起嗦粉、回家过年,都能喝王老吉。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品牌在功能上不提降火了,而转移到春节送礼,也能收获成功。「平凡人 Everyman」的品牌人格始终贯穿其中,是王老吉的重要资产,一直伴随品牌穿越时间,滚动复利。

此外,重视品牌人格的发展,是品牌建立和运营「创作者社群」的关键。

我们在讨论品牌文化的文章里曾提到,信息时代的消费者并不缺内容,缺的是优质的内容。此时,与其依赖传统代理商,品牌可以尝试将更多精力用于探寻优质的独立创作者,与品牌进行共创。

而品牌与创作者之间能否擦出火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内在灵魂,是否同频、是否互相吸引。品牌越能凝聚内在的「品牌人格」,越能吸引同频的创作者,而越多地跟同频的创作者碰撞,又越能激发品牌的原型能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作为地球上创造精神价值的领头羊(之一),LVMH 集团就与其已故的艺术总监 Virgil Abloh 共同搭建过一个黑人人才数据库(LVMH BLACK DATABASE)。至今,Louis Vuitton 依然延续了这种人才集合理念,在其男装最新一季的创作中,就邀请了炙手可热的时尚品牌 KidSuper 的创始人 Colm Dillane,作为品牌有史以来第一位客座秀场设计师,参与设计。


 我也在搭建我喜欢的创作者 Talent Pool


无独有偶,Jean Paul Gaultier、AZ Factory 等品牌都已经转向了客座设计师模式,Lacoste 也在近日宣布品牌正朝着集体创作的方向发展。我们看到,有些品牌的官微也开始出现「客席主编」这样的名衔,例如 SKII。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出色的独立创作者,以「客席」的身份直接与品牌协作,创造更多真正能激发人们内在力量的精神文化产物。


3、落地于组织管理

我没有证据,但我怀疑 VMV(vision mission value)对 Z 世代的管理是无效的。品牌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竞争策略,很可能会进入不同的品类市场。因此,品牌对愿景和使命的描述,只能是宏大而模糊的。


这种宏大叙事对 Z 世代毫无吸引力,它的气质很贴近曾经很火的一套电视剧——《奋斗》,一听名字就知道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而在电影《星际穿越》里有一句经典台词:Love is the one thi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爱能穿越时空,同样地,有感染力的的人格力量也可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些具体的名字在年轻人中依然拥有号召力,例如同样是向天空进发,艺术界有蔡国强,科技界有马斯克。如果这个名字刻在公司的基因里,你是不是更愿意去上班?

年轻人不关心公司今年做了多少个亿,拿了什么大奖,只关心自己所在的品牌酷不酷,好不好玩。强烈的、凝聚的品牌人格,会像企业文化里的一颗北极星,困了累了看看它,(再看看银行账户),好像又可以了。


🔮 Part 5:

认出品牌团队内在的「神话力量」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过,「任何命运,无论如何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确立品牌人格,不是找个代理商提案就 ok 了,更重要是品牌团队的向内挖掘,找到真正能内驱的力量。

1、开发感受能力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观众的喜好,只是在极致地表达自己,越能成为自己,越能打动别人。这并不代表不观察社会、不观察具体的人,而是要清理很多表意识层的「噪音」。

在确立品牌人格之前,品牌创始人 / 核心成员,首先要确立自己。自己要先感受到,什么是自己,什么不是,做什么有真正的快乐,做什么不会

 我的朋友圈碎碎念


这对于擅长左脑思考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妨从每周腾空三小时开始试试。

例如,出去花钱,不要网购,在与实物和服务接触的过程中,细致感受自己的兴奋点;尝试不同的运动,看看哪种你会想去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第五次,细致感受在运动当下你最在乎的东西;少外卖多堂食,新鲜出炉的食物有更多的色香味,享受它们……

三小时只做一件事,从出门到返程,刚刚有点累、意识有点不清醒,是最好的状态。


2、借助镜子力量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用独处的时光建立更多的「我」之后,就可以尝试与团队一起,进行一些碰撞,建立「我们」。

例如,发起一个周五的 workshop,品牌的核心团队聚在一起,共同观看几部人物类纪录片。一般来说,品牌内部会有几种倾向的人格原型,不同的工作部门、不同的核心人物,对品牌的理解都会有不同的倾向。团队可以针对这几种人格原型,找到相对应的知名人物,及其纪录片,在工作时间之外,在放松心情之下,大家共同观影。


 我的纪录片片单一角


在观影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记录每部影片,最为打动自己的部分,以及与品牌有可能的联系,然后在观影后分享出来。这给团队内部提供了一个成员之间互相理解的机会,让不同人的内在倾向都展现出来,求同存异,找到最适合品牌的、最有团队内在驱动力的人格原型。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视觉化的情绪板(moodboard)、梦想板(vision board)的方式,让团队成员表达对品牌的期待和憧憬。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曾提到,图像传达感受的效率比文字高。不同人对于同一个概念,由于成长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而图像则可以直接绕过头脑里这些复杂的逻辑,同时,将目标视觉化也是心理暗示的重要方法。


 我为品牌的团队设计的 workshop(中、下)& 

    博主©Alaya Yu 爱婆与朋友们的梦想板活动(上)


「我们希望大家能进入一个非常感性的状态……所以,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旧杂志,大家翻看这些杂志里的图片,如果有一张图片带来的感受和品牌带来的一样,就把这张图片剪下来。这个过程让大家能静下心来,抛开所有的精心修饰的词语,专注在感受上。」4

「一开始做的时候思绪好乱,但在拼贴时,我发现一种快乐的感觉,然后我就变得越来越清晰。」


3、放到品类里验证

如果说开发感受能力和借助镜子力量,是一个开发「品牌人格」demo 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将这个 demo 投入到实际工作中验证。

面对日常的工作,品牌团队可以持续地进行反问:

1、作为一个XXX(某种人格原型),我们该不该做这件事,该怎么做这件事?
2、作为一个XXX(某种人格原型),我们能否适应品类的基本特性?例如,主打眼影的彩妆品牌,就更适合使用「魔法师」而非「平凡人」;主打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家居,就更适合「照顾者」而非「探索者」等等。
3、所在的品类市场,哪一种人格原型已经满大街都是,哪一种还有发展的潜力?
……

每过一段时间,品牌团队就可以进行内部回顾,审视自身的「品牌人格」是否在茁壮成长,还是被卡在土壤里长不出来,然后再进行调整。


总结:

确立品牌人格,并不意味着品牌只能吸引相同人格的消费者。12 种人格原型,存在于每一个人的集体潜意识层里,当我们为了动机四象限里的某一端而牺牲另一端时,我们就会有寻求平衡的倾向。例如,拥有探索者原型的消费者,累了的时候也可能会选择情人原型的品牌,回家享受联结的时光。

而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一个品牌的人格原型越显著,对大众的影响范围越广。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可以着手确立你家的「品牌人格」,早确立早享受。尝试从人类最内在的地方出发,去指导品牌的行为和表达,让品牌团队在运营过程中往一个点上去聚合,才能凝聚越来越强的力量。在新的一年,愿你和你的团队,都能找到内在驱动的人格原型力量。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啊……等等,说好的有彩蛋!

嗯嗯,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就疑惑了:世界上那么多品牌,只有 12 种人格岂不是都很雷同?咱先来看看下图,关于品牌顶层设计的新思路(本人猜想阶段版)——


 制图 © 粼粼Twinkle


如果说品牌的顶层设计,由品牌人格+品类母题+文化母题三大变量主导,那么同一类型的人格原型,融合到不同的品类、不同的文化里,都会让品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故事——


 制图 © 粼粼Twinkle


而基于同一个文化母题,融合不同的人格原型、不同的品类,也会呈现出各式各异的画面——


 制图 © 粼粼Twinkle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点点点好玩?将三大变量都调动起来,那么就会出现成百上千种可能性。雷同,不存在的。

悄咪咪地,我把话题转移到「品牌顶层设计」的新思路……那得下次再聊了。我也还在思考、完善它,欢迎有兴趣的品牌、朋友来找我讨论:D


(本文完。如有收获,请帮我分享给朋友/同事吧!)


* 拓展阅读:
1 《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时尚纪录片
2 《时装回忆 2 | 拥抱过Martin Margiela的人是幸福的》|张朴好时光
3 《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汕头大学出版社
4 Marketing 如何和产品整合 - 定位方法论之 Value Proposition Canvas》|光涧实验室







关于作者 | Chiuz Hwang  
独立品牌顾问
擅长 0-1 / 1-10 阶段的消费品品牌工作
品牌策略 / 团队培训 / 文化艺术跨界合作

曾服务品牌
HomeFacialPro (功效护肤品牌)
无妨 (东方香氛品牌)
WonderLab (新营养品牌)
好色派沙拉 (餐饮品牌)
宝洁、脉动、屈臣氏等
实战案例可到📕小红书搜索「秋秋CHIUZ」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北京线下活动报名】复苏时代的旧常识与新思维新世代超模备忘录: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我」?对话思谋科技创始人沈小勇:用技术把人解放出来|真格老友记新冠期间,我还是想安利这个全家必用神器架构思维成了这个时代的基本技能ChatGPT 编写模式:如何高效地将思维框架赋予 AI ?有趣的亲子活动:如何用AI为自己的孩子制作与众不同的绘本?花知晓:如何用15天培养用户「上新心智」| 会员直播预告当思维成为表达的瓶颈: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情绪智商?世界杯和我:英法大战前的感想华为+宁德时代=中国智能车时代的安卓+高通?美国个人主义起源的新阐释:杰克逊时代的政治神话育儿网CEO程力:如何用一张“网”,助力母婴品牌生意新增长?渡十娘|只有时代的年广久,没有年广久的时代這張從宇宙傳回來的照片震驚整個天文學界!复苏时代的旧常识与新思维 | 北京活动精华回顾史上最「厚颜无耻」之人:「抛妻弃女」32年,70岁回国「争房产」吴军:如何用数学思维了解世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计算架构全球品牌价值榜第四!逆势增长,这个品牌做对了什么?假如你是老板,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卖饼干?AIGC新物种:如何用AI实现创意与生产力的释放? | 5Y 3Sigma小圆桌如何用数据思维,轻松超过公司90%的运营同事?靠廉价牛排,年入20亿!这个新品牌做对了什么?退休 11-夜市avocado真的那么好吗再见2022年:LV见证年度胜利;川崎召唤英雄归来;这款军靴代表乌克兰仍在不屈抗争|品牌时刻九号 MMAX 110P:如何用十年沉淀,突破一个行业的天花板?Makers团队介绍 | 如何用杠杆思维做IP和自媒体iPhone 15渲染图曝光 Pro Max恐成「历代最厚」独家专访《过五关》主创:如何用 iPhone 14 Pro 拍出苹果新年大片退休 10-李湘加拿大对中国游客准备这么做!同时发呼唤:已等你3年!如何用这20个思维模式提高决策质量?|【经纬低调分享】惨烈!澳洲又一网红品牌破产倒闭!曾火遍全网,现如今负债累累!都是时代的眼泪啊!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