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一个不怎么爱的人在一起,你会有一种「掌控感」——你的生活不会时刻围绕对方转,你的情绪也不会受对方所牵制,哪怕长时间不联系,你也不会感到过度失落或悲伤。而如果,和一个很爱的人在一起,你会有一种「卑微感」——对方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都可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一旦对方离开你,你会感觉自己仿佛失去了全世界。媛媛是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孩子,长相姣好,成绩优异。在大伙眼里,两人很般配,就连媛媛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见面的时候,她几乎不会想起他,也不会去主动联系他;而约会的时候,她也像是例行公事般,不会有惊喜或期待。
两人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交往了三年多,直到A先生的闯入,打破了这份平静。一次是媛媛生理期肚子痛,趴在办公桌上,整个人无精打采。当时,上司专门为她买了一份红糖姜水,还特批她三天假,让她回家好好休息。另一次是媛媛跟上司外出应酬,被客户不断劝酒,左右为难。当时,上司果断挡在了前面,替她把酒都喝了,还提醒客户不要为难媛媛。享受跟A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时刻想跟对方联结在一起,永远不分离。于是,媛媛跟大学班长提了分手,跟A先生走到了一起。甚至为了A先生,她放弃了大厂的高薪职位,留在了实习公司。不断委屈自己去迁就A先生,担心自己一旦做得不好,就会遭嫌弃;甚至为了陪伴对方,不惜放弃自己的日常社交,疏离多年的好闺蜜。而平时A先生外出应酬,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她就会诚惶诚恐,担心对方搞外遇。不断拨打A先生的电话,要么声称自己病重,要么以分手做威胁,逼迫对方回家。透过媛媛的处境,我看到了不少人在亲密关系中共同的影子:越是爱到深处,越容易变得卑微,从而逐渐失去自我,变得愈加痛苦。
针对这个问题,在《亲密关系》中,作者克里斯多福 · 孟,结合数十年亲身经验和对亲密关系的研究,给出了答案。一个人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在于需求。而真正造就亲密关系痛苦的原因,也是内在沉睡多年的需求。
当还是个孩童的时候,我们需要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美、拥抱……这一系列需求,通常由我们的养育者(父母)给予满足。而一旦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使出各种手段:哭闹、抱怨、撒娇、发脾气……但如果还是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把这些需求暂存在内心里,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直到有一天,我们遇到一个人,刚好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缺失,于是我们便爱上了他(她)。也因此,她没有被同样优秀的大学班长所吸引,因为班长身上有的,她也有。她跟随妈妈生活,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爸爸几次。别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都有爸爸在背后撑腰,而她只能一个人默默躲在角落流泪。这么多年来,她之所以努力考取好成绩,就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爸爸看见。他用一杯红糖姜水安抚了媛媛生理期的疼痛,用一次“护驾”保护了媛媛在酒桌上的惶恐。他满足了媛媛内心渴望被父亲关爱、保护和重视的需求。她内心父爱的缺失、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诉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失落与彷徨也被唤醒。为了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满足感,她不断自己放置在关系中的低位,不断迁就与妥协。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懂得如何去爱,就这样,她把两人关系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既然爱会让人卑微,给两人带来痛苦,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爱?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亲密关系中与人联结,去填补自身的残缺。一开始,我们带着残缺进入关系,被匮乏驱动,被对方的互补吸引。但逐渐地,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持久地停留在匮乏之中,关系将难以健康持久地维系下去。要么两人会痛苦地分开,要么会发展出病态的依恋模式。伴侣存在的真正意义,不是永无止境地满足我们的缺失与匮乏;而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去做一点事情:满足自己的渴望,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安慰自己内在的不安。无论伴侣怎样回应我们,是否满足我们的需求,都已不再是那么致命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具备足够的力量,以平等的姿态跟他(她)携手并进。两人在卑微且痛苦的炼爱过程中,最终因为不可协调的矛盾而分道扬镳。透过不完满的恋情,我们依然可以获得一些信号,它会促使我们去思考:然后带着这样一个有自知、有力量、有独活能力的自己,再次进入一段新的爱情之旅。“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伴侣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你身边有明明很优秀,却依然很自卑的人吗?
或许,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与评价
🔷难以走出自恋和完美主义
🔷自我否定苛责不断,时常深感无力
今晚8点⏰武老师带你开启高能量状态
找到【内在动力和自信】
📣直播回放解读 精华干货 点击下方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