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手稿中的 10 个观点
「企业家」这个词过时了。
来源:B Impact(ID:tobjizhi)
编辑:宇婷
原标题:总理恩师厉以宁,86岁万字手稿道中的10个观点
转自《新天地杂志》、新浪财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6 新浪金麒麟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怎样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演讲。
2013 年 3 月 1 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出现在两会会场,一条蓝色大围巾,一顶黑呢子小帽,微笑着向每一位认出他的工作人员点头致意。虽然已年过八旬,但是其演讲常常配合有力的手势,气势凌厉不下年轻人,他在不同场合呼吁「创造」,阐述了科技与「改革红利」的关联,重申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01
想当化学家,工业报国
1949 年 2 月,19 岁的厉以宁被保送到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他怀抱工业报国的梦想,梦想当一名化学家。然而,时局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该年 4 月,南京解放。当年 12 月,厉以宁参加到新中国建设大军的行列中,在湖南沅陵县当了合作社的会计。
1951 年夏,厉以宁迎来了命运转折点。他想参加高考,委托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的好友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从厉以宁的工作经历、文化基础、社会需要等几个方面考虑,替他做主报考了北京大学经济系。7 月,厉以宁在长沙应试,8 月接到了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厉以宁回忆道:「时至今日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
厉以宁天资聪敏、勤奋刻苦,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的陈振汉教授非常喜欢他,选定为学术接班人。厉以宁从陈振汉那里学来了进行经济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更从这位学者身上获得了「闹中取静」的读书习惯。
02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这是厉以宁对自己的一贯看法。他把自己的经历简单地总结为「读书、教书、写书」,把「教书」当做最重要的环节。他从教五十余年,学生遍布商界、政界、学术界,有些学生已经进入中国决策层,因此他的言论备受关注。
总后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李深清在 1975 年作为部队优秀人才被推荐到北大经济系学习。当年北大文科系学生刚入校就被送到京郊农场去搞「教育革命」,边劳动边学习。停电的夜晚厉以宁也坚持教学,炕头点着一只蜡烛,12 个学生围绕老师,好似从事地下工作。厉以宁与李深清等 3 个学生同睡一个土炕,朝夕相处了一年。快毕业时,厉以宁知道李深清与同班女同学吴玉杰相恋,便撮合他们:「李深清不错,就是晚上睡觉磨牙!」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锋于 1977 年考入北大经济系。本科快毕业时,他撰写了一篇锋芒甚健的文章,触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当时理论界中「左」的思想余毒还很深,在毕业典礼上,一位教师很严肃地批评:个别毕业生发表「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无产阶级不能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云云。就在这节骨眼上,厉以宁站起来大声说,不能这样对待学生,不能这样上纲上线。还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名言:有些大人物一言九鼎,但他的话十年后没人记得;有的年轻人人微言轻,但他的话十年后仍然有人想起。在厉老师等有影响力的教授的支持下,何小锋还是被录取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
厉以宁讲课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大多数时间他不用讲稿,只是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提纲,讲课时他或站,或坐,或走动,脸上溢出轻松的笑容,一双眼睛闪闪发光。他会忽然注视着某一个同学,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讲完一段课程后会问:「你们看有没有道理?」他侃侃而谈,也要求学生们畅所欲言。他的课总是堂堂爆满,有时连走廊里也坐满了人,为了能得到听课的机会,学生们还想出了发号的主意,凭号进教室,以此来保证听课的座位。许多学子回忆说,厉以宁的经济学讲座塑造了他们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价值观。
03
师生共著改革篇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楼展厅陈列着厉以宁的诸多著作,其中一本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为厉以宁与他的 3 名弟子、李源潮、孟晓苏合著。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理事长孟晓苏回忆说:「1990 年临近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批判经济领域内的自由化』的言论一度成为舆论的主流。我作为万里同志秘书,已经在国务院工作了 7 年,当然不能认同这些反对中央改革政策的错误言论。在厉以宁导师指导下,我以《试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为题写出我的硕士论文,文中驳斥了某些诸如『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奇谈怪论。这篇硕士论文答辩通过后全文发表,引起了激烈争论,招来了批判。」孟晓苏对老师厉以宁说:「我要不要再写一篇文章予以反驳?」厉以宁说:「不如先等等,因为他们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不久,厉以宁把孟晓苏、李源潮、的硕士论文汇集为一本书出版,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孟晓苏的硕士论文成为该书第一章;李源潮的硕士论文成为该书第五章:「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该文主张进行生产组合方式的创新,推动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和国民经济管理形式的重新构造。的硕士论文成为该书第七章:「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该文针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说,提出发展农村工业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厉以宁撰写了其他几章,将该书「结束语」冠以《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的标题。
果不出厉以宁所料,次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掀开了新的篇章。论文集中所提出和坚持的走向市场经济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二十多年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本书中所提出的建议与预期已成了现实。当年那些年轻人在厉以宁等名家指导下所提出的改革设想,也融入到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之中。
04
诗书寄才情
平日里厉以宁不论多忙,每天至少要写千字文字,并且通常是清晨一起床就将头天晚上打好的腹稿写出来。他的书案上总是有条不紊的,左上角是手头正在用的十几本中文、外文参考书竖直一排;右下边便静静地躺着未完成的手稿。
北大的女教师提及厉教授的夫人何玉春时,每每钦羡不已,这倒不尽在于她丈夫有名气,而是结婚 48 年来厉以宁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他们缘结湘西,情定北京,分居 13 年,依然感情深厚。厉以宁经常给妻子写诗,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从终身伴侣写到儿女孙辈。他 27 岁时写给妻子的十六字令:「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首情诗十分简短,然而浓厚情义却跃然于字里行间。
厉以宁的诗词爱好得益于他的中小学的国文老师,他认为诗词对一个人的人生修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首好诗,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做诗填词,可以修身养性,抒怀遣兴,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厉以宁经历过坎坷,但是意志从未消沉,他说这应该归功于诗词的涵养。
05
86 岁厉以宁,
以万字手稿道出
中国经济改革解药
2016 年,厉以宁已经是一位 86 岁的老人,他曾经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怎样持续的推进结构性改革》。
整个演讲中,提到一些观点,仍有启发:
1、经济学里面从来都是供给和需求并重,为什么把这两个并重呢? 因为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没有供给也就没有需求,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需求方面一般容易做好,而供给方面比较难。(我认为 To B 目前是供给驱动)
因为从供给方面来说,你要使得各方面都能够协调得好,必须把方向先搞清楚,如果方向搞不清楚,往往没有别样的。需求是个短期的调节,它主要是为防止需求过热、需求不足这样一些问题,供给则不是这样,供给最要紧的任务,是要形成一个自主经营的、独立经营的产业主体,就是企业。
2、供给侧方面结构的调整主要含义是:培育独立的自主经营企业,就有市场的主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主体的话,实际上供给侧的改革很难推进。
3、就业问题可以在发展中逐渐解决
第三次就业浪潮在什么关键时候,第三次就业浪潮主要是在这些新的互联网的出现,它带动了很多就业。就以中国现在来说,「11·11」很普通的一点,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量的销售,我们先不谈,增加了多少就业。
比如说快递员,快递员这种新的职业怎么产生的? 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全国的快递员有多少自备工具、自己参加某一个组织或者帮助你取得信息,哪儿有货,收货、送货,所以说对就业问题我们发展看来,虽然跟科学技术进步有关,比如缝纫机的发明、比如电的推广、比如网络销售的实现。还有一点,之所以这样,就是经济中需要一种新的机遇,就会产生新的就业。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对这些情况应该清楚认识。
4、观念转变并不容易。供给侧改革因为跟结构调整有关系,所以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不要着急,应该把目标中的几个目标完成。
酒再好巷子深,购买很难,我不去购买,因为跟你竞争的家数很多。
观念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今天谈结构性改革,很多重要的观念是不是转过来了? 不一定转过来。我们可以讲创新,创新的观念转变没有? 你天天谈创新,你也从事了创新,但是你创新的观念可能还是旧的。
5、「企业家」这个词过时了
「创新」这个词是熊彼特提出来的,100 年前提出来的,熊彼特对创新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很多成绩。当时他谈的创新是工业化初期的创新,好多定义都不符合今天的情况。现在更重要的是什么? 信息的重组,有了信息的重组你就知道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这才有创新。
企业家把发明家的许多成果拿来用到经济中去,这个观点在工业化初期是对的,工业化初期谈到创新的时候都知道,发明家的发明是实验室,要在经济中运用得靠企业家。
现在是这个情况吗? 老早就不是这个情况了,现在的创新不一定是发明家,而是创意,先有创意,无数年轻人很活跃,他们在咖啡馆里、在会所、在俱乐部,或者吃饭的时候交谈,就在寻找创意。有了创意才有了创新,有了创新才有了创业,创意最重要了。
无数创意是谁搞的? 不一定是实验室搞的,实验室里头也在进行,但更多的是大量的年轻人,他们在各种感觉中发明这里怎么样、那里怎么样,这就行了,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市场的创造可以举一个案例,也是平时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到的案例。
6、什么叫新产品,新产品不仅产品是新的,而且也包括旧产品有了新功能,新功能就是新产品。
跟熊彼特当初的创新概念不一样的,他当初的概念是: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投资、要善于融资,找银行跑关系,找政府求低率信贷等等,这的确是熊彼特 100 年前工业化初期之前。今天不是这个情况了,今天主要是有创意,有创意以后一上网,资金自然就到了。现在是有资金就怕没有好项目,只要有好项目资金自然就到了,不像过去那样非要有银行的贷款筹资才行。
今天的年轻人跟 100 年前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100 年前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他们是没问题的,他们在当时情况下也不知道怎么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惟一的就是趁现在年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这种情况。他们的家属也就是当工人,缝纫机工人。
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包括外出打工回来的,也包括那些在农村中出去打工,学会了一些技术,他们是真正的现代的年轻人。很多大学毕业生跟过去是不一样的,他知道社会在关心什么问题,他们在聊天中就发现了创意,发现了创意资金就多了。
7、需求方面还需要做什么? 我们说需求和供给跟供给的效果一样的,只是作用在不同方面,就是一开始跟大家讲过,是种互动的关系。但现在的消费也在变,看不到现在消费的变化你是不好判断的。
以前消费是遵守古典经济学的原则,古典经济学什么原则呢?
最优原则,消费,我以最小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但现在变了,人家习惯中是次优选择,次优就是一个现实的人。理性人的消费不存在了,因为最优没有了,人们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呢? 就是次优选择下的消费,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消费。
8、在新常态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宏观调控,但在宏观调控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就是宏观调控是为了物价的稳定,这是最早的。因为货币流通量是重要的,你要知道货币流通量多少,必须让它跟经济增长率相配合,所以宏观调控在货币流通量多少,如果货币流通量多了就会发生新的情况,新的情况是什么呢? 新的情况就是指在经济增长率的允许下发行多少。实际上证明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把经济都捆死了,很多因素在变化,人们如果是死守着按经济增长率控制货币流通量,最后没有不通货紧缩的,通货紧缩的害处比通货膨胀还要大。
所以这个问题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现在在中国要谈主要是谈三个问题,宏观调控,第一,重在预调,发现苗头做在前面。第二,重在微调,不要大幅度波动,让它微调。第三,结构性调控,有重点、一贯式的调控,而不要像过去大水漫灌。过去已经吃过亏的,大水漫灌的坏处是浪费了资金,滴灌,精准扶贫就是滴灌的表现,一定要做到这样。
9、现在中国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人力资本革命。农民工返乡是巨大的人力资本更新的表现,现代的农民工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10、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发扬创新精神,不管熊彼特的观点在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但是熊彼特提出创新,一直在为创新论述,这是可贵的。熊彼特时代发明了「创新」这个词,到现在全世界认为,20 世纪过去了,20 世纪留下的最精彩的经济学术语是什么? 就是创新,其他的经济术语过去了都不用了,但是创新留下来了,所以不能忘记创新的精神。我们现在对于创新要更加加大保护力度,要更加使得供给侧改革在创新之下能够取得进展。(厉以宁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荣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创新」一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