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推荐:一个人越活越幸福的12个小习惯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很喜欢李诞的一句话:“人要感到幸福,才能看到玫瑰。”
一个人,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有什么烦心事,跨过去,春天就不远了。
尝试做以下12件小事,你的生活会有适度的充实感与幸福感。
感受当下
如果你感到沮丧,是因为对过去不满,而如果你感到担忧和焦虑,是因为你活在未来。
所以别让过去的不满,毁掉现在的快乐。
别让未来的焦虑,打扰当下的清闲。
回忆是模糊的,遗憾里的褶皱,无需特意抚平。
未来是虚幻的,命运里的规律,无需横加干预。
现在最好,当下最好。
感受时光厚爱,美好尽收眼底。
信守承诺
承诺一旦建立,就要尽心做好。
承诺的一头是别人,另一头是自己。
信用是社交的通行证,一旦破产,寸步难行。
在相互信任的环境下,日子才能更简单,协作才能更高效。
保持乐观
放弃就像一个缺口,把你的乐观和积极全部都排出体外,如此一来,只剩下哭泣了。
我们的身体里都住着乐观和悲观,正如有阳光就有阴影和黑暗。
然而,当你习惯了放弃,当你相信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去完成任何一件事情,那么,乐观流失了,你只剩下了眼泪。
留住乐观的心态,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轻言放弃。
释放善意
有人说:“这世上所有的幸运,都是你一点一滴攒下的善良和人品。”
得到奖励,大脑会变得活跃;
释放善意,大脑同样可以产生兴奋的刺激。
我们所能给予他人的,往往是九牛一毛,但或许是雪中送炭。
帮助别人,是我们获得快乐最简单的方法。
持续学习
一位哲学家曾说:“真正的无知,不是缺少知识,而是拒绝学习。”
我们可以告别年少青葱,但不等于告别成长。
保持学习的状态,让大脑得到锻炼。
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态也变得年轻。
脑中要有知识,拓展多维的视角,随时观察社会的动态。
手中要有支笔,记录客观的规律,及时对抗风险的冲击。
感恩帮助自己的人
纪伯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互相照亮。”
有时候,一句“谢谢”,就可以让双方开心一整天。
简单的两个字,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是对他人伸出援手的肯定。
社会学认为:
在社交关系中,感恩不全是付出,感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有颗感恩的心,生活才可爱。
信任快乐豁达的人
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也许并不富裕,但是对待生活的妙招像一座宝库,永远不会枯竭。
你可以信任他的高尚,快乐的人,没有勾心斗角的烦恼;
你可以信任他的幽默,豁达的人,总能发现生活的惊喜。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钱根本买不来的,比如说信任,比如说情怀,比如说感情。
深交聆听我们的人
有时候再多的安慰,也抵不过知心朋友的一个眼神。
有人肯聆听,是一件幸运的事。
毫无逻辑的倾诉,就是要给值得的人。
你不必害怕心事泄露,也不必担心琐事被厌恶。
若是觉得烦闷、抑郁,不妨就做彼此的树洞。
不再坚持,只有自己是对的
越长大越发现,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对的,也没有必要为了“对”而苦撑。
世上本没有对错,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多一点理解,多一些求同存异。
在矛盾发生的时候,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或许一切便豁然开朗了。
人啊,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你的想法。
在矛盾中寻找工作价值
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往往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甚至令人懊恼的事情,总是多于让我们欣喜的那一部分。
在挑战中将讨厌和迷惘,转换为征服和喜爱。
如果工作中都是快乐,我们也不会发现快乐。
没有一份工作是不需要努力的,没有一份工作是没有烦恼的。
祝我们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平衡,珍惜当下。
不再吝啬,对他人的感谢
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对你发现的美好,说一句谢谢。
无论是人、是事、无论是人文情怀,还是自然风光。
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你拥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
说一句谢谢,你幸福的同时,别人也感受到了幸福。
懂得感恩的人,不会离幸福和快乐太远。
不再牺牲,放松自己的时间
身体是1,其他的都是0。
足够的休息,加上积极的锻炼,才能让我们的大脑更加活跃,让我们永远充满自信,应对生活中随时到来的挑战。
加速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变得疲惫起来。
然而,能够休息的时候,请别在意那一时三刻的挣扎。
能够奔跑的时候,请别贪恋那幸福的温床。
因为这就是人生。
▽
诗人巴尔蒙特曾说:“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
人生不长,不必追求完美无瑕;精力有限,熬不过岁月匆匆。
幸福,不是一步跨越河山,而是让自己随时间缓缓流动,让微小愿望实实在在地达成。
哪怕尘事未能遂了心愿,这世上春有花,夏有雨,秋有月,冬有雪。
千万不要等到幸福的帆船越驶越远,才捧起海面上泛起的浪花说:
“原来,我见过它。”
点亮在看,愿你生活明朗,怀揣幸福,奔赴山海。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