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当一座城市开始懂你
如今的成都,不止有烟火气。这座过去数年间无数次被人提及、向往和艳羡的城市,正在以“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姿态展现未来城市生活的趋势。
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这座城市是拥有全国最多实体书店的“书店之都”,也同时拥有全国延时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在横跨2021年、2022年的成都艺术双年展上,全新落成的天府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则展出了国内外272位艺术家的506件作品,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更不用提新近落成的百公里城市环城绿道,将青龙湖公园、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等121个特色生态公园串联起来,让人得以一览蓉城的别样风光。
从阅读、看展到骑行、飞盘、露营,这些有着“后疫情时代”特点的生活方式,映射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想象。过去几年的时间,习惯了忙碌奔波的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明确的追求,也对城市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人们相信:一座城市,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生活与精神上的乐园。
在成都,这些关于高品质生活的答案正在人与自然、与社区、与生活氛围感的关系中,慢慢显现出来。
公园城市:
自然、智慧、以人为本
公园城市,并非是在社区附近建一座公园,单纯追求绿化程度那么简单。在成都市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管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彭睿看来,让公园和城市成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影响、塑造和延展而成的全新生活方式才是公园城市的目的,他说:“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要成为公园城市的窗口,来支撑未来城市形态的时代使命”。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中骑行(上图,图源:何淑芳)
孩子们在锦江公园中快乐骑行(下图,图源:袁义明)
所谓“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从北池到北湖,此处之美早在杜甫的诗中有所体现。北湖一直在成都的自然生态和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片片以湖水划开的区域里,观鸟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希望在北湖鸟岛拍到满意的作品。年轻人开着房车,搭上帐篷,在营地上感受北湖的宁静与宜人,而在远处的半山密林之下,也隐藏着大熊猫的生活足迹,为北湖增添了又一抹神秘的魅力。
作为2022年成都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示范点之一,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距离成都大熊猫基地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几乎达到了人与熊猫“零距离”的程度,同时也位于环城生态公园东北部,5.56平方公里内包含多达4470亩的绿地及水域面积,彭睿粗略估算了一下说:“成都市成华区的绿化覆盖率是45.7%,在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规划绿地面积可达区域总面积的53%,人均可享绿地面积为46平方米/人,是国家最高标准的3.8倍。”
生态北湖(上图)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下图)
北湖湾、千竹园、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一系列自然人文景观正在成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的名片。同时,这里还有即将动工的成都熊猫海洋世界公园、北湖文化艺术综合体项目。彭睿说:“未来大家来参观熊猫基地的时间将不断拉长,从三小时就逛完变成六个小时还没玩够,甚至选择过夜,可以游览的地点会变得非常丰富。”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遛弯看熊猫,骑车逛竹园这些听上去就很美好的生活方式就将成为现实。
曾几何时,北湖未来公园社区所处的地区还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域,农家乐的品质参差不齐,文旅的产业链条更是无从谈起。如今,北湖未来公园定下了以文旅、文创、文商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辐射周边及全市居民的同时,更要为数量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提供有品质的旅游和生活体验。
高品质的生活,需要自然友好的基础,也需要依靠智慧化的手段,更需要以人为本的核心。比如体现在社区治理上,彭睿就介绍了智慧化政府管理平台和属地街道的智慧治理平台“数字孪生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模式:通过线上信息共享的方式实时对社区的环境、卫生、交通和安放进行治理,快速响应,快速处理,从而为商户、居民、游客等不同人群打造智慧化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
现如今,北湖未来公园社区正加快完善多元化K12教育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型医疗医院和专业型、特色化公立医院,辐射当地和附近居民,多维度提高生活品质。
由点及面。每一个公园社区,都在不同的定位中探索、尝试并实现“公园城市”的理念。它们既没有脱离公园本身的自然属性,更没有摒弃城市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而是聚成一股前进的势头,将成都的“公园城市生活”带入高品质生活的范畴当中。
成都金融城和交子公园,
现代化建筑和自然风光和谐相融
未来社区:
重新看到“附近”
当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出“附近”的概念后,人们对于“附近”的讨论似乎就没有终止过。作为人口流动相当密集的城市,成都区别于很多地方,在社区、街巷和别具特色的川音中,处处流露着一座城市的“人情味儿”。
在成都的社区,随处可见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联结感
成都将社区发展与城市治理相连,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不同居民之间的生活与关系,进而将令人感到舒适的居住氛围体现在“附近”当中。玉林东路社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提到玉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其中浓厚的文艺气息,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里同样是一个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的地方。在玉林东路社区的1.6万居民中,光是残障与行动不便的老人数量就有几百人,平日里的活动空间也不充裕,常常与穿过这里的文艺青年产生某种强烈的割裂感。在这样的前提下,玉林东路社区书记联系了以社区空间改造为主的一介建筑工作室,意在通过一个全年龄和残障人士友好的社区空间将社区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年轻人和小孩子联结起来,让不同群体之间产生交流。
考虑到每一类人群的需求,巷子里设计了方便残障群体的坡道,栏杆扶手上刻有盲文的引导,可升降的咖啡吧台旁有一扇可以向外打开的窗户,方便过路的人买杯咖啡,又或是与熟识的阿姨打声招呼。在巷子里外,空间特意设计了一条长长的木凳,让来往的行人、放学回家的小孩子和喜欢下棋的爷爷们都能找到“刹一脚”(成都话,意思是停下来,歇口气)的位置。长此以往,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社交圈,进而参与到社区的“附近”中来。
玉林社区街道
在巷子里,不同圈层的人们是有机会“破冰”的。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在一家宣传领养流浪犬的组织举办的领养活动上,养狗的人、喜欢狗的人,想了解领养流浪犬的人就有机会聚在一起,聊聊宠物,也聊聊生活,平时只有点头之交的人们就用这种方式看见彼此,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一座社区作出改变和更新,不仅可以提升个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也让人与人的联系更紧密。人人向往的“未来社区”和高品质生活,也就有了更为具象的所指。
成都未来社区和高品质生活代表名片之一的鹭湖生态城
在成都另一处城区,曾经是职工宿舍,如今部分进行拆迁的曹家巷社区,建立“附近”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地瓜社区将本是售楼处的楼房改造成超过2000平米的曹家巷社区空间,并聚合了政府居民办事大厅,从而将这里的原住民、回迁者和购房者连接在一起。
这其中,有卖了30多年糖油果子,被很多人评为“最有历史的糖油果子”的颜二哥糖油果子店,也有面向社区女性群体,以瑜伽、普拉提、交流互助会等活动促进女性交流,分享和学习新知识的Mamaland,更有一只以谐音梗打造的社区特聘生活委员“曹家象”,在社区内外做着消防知识普及、献血宣传、反诈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以自造IP的形式凝结和提升着整个社区的凝聚感。
生活的品质,不止体现在物质上。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归属感与被需要感同样决定了生活的质感。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的社区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多多少少疏远了彼此的关系。然而,当社区治理纳入城市发展的考核范围中,成都城内的社区又开始重建、恢复和重现着生活的“附近”,从而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中,为每个人带去属于一座城市的高品质生活。
成都生活氛围感:
要巴适,更要品质
关于生活的氛围感,成都人一直有着自己的考量。凌晨四点还在营业的苍蝇馆子、排队两小时的火锅店、雷打不动的喝茶日常,这些颇具传统意味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成都生活的律动,也塑造了一座城市的性格。越巴适的氛围,才越需要高品质的生活,越离不开有调性,有特色的城市活动。
不论是开篇提到的成都艺术双年展,还是这两年来三联人文城市奖、城市季的举办,成都的生活氛围感感早已在一贯的美食传统、巴适生活之上,增加了别样的城市属性和艺术气息。在连续五年举办的成都马拉松中,也在今年7月即将开幕的成都大运会中,成都的“慢”也被赋予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平衡着这座城市的心跳。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上图)
成都天府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下图)
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体现着成都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国内与国际范围上,成都同样诉说和书写着全新的“成都故事”。从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到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从成功申办汤姆斯杯暨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到获评“最具运动活力城市榜单”第1名,成都从各个方面追求和实现着一座城市的品质,也在各个维度上激发和塑造着未来城市生活的可能。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成都的生活品质仿佛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回顾近几年,成都的改变与发展体现在各个领域。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落地中西部唯一的全球IPv6辅根服务器,成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系统;“公园城市示范区”迈步起势,并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都自然博物馆正式开放……这些卓越的成绩与前瞻性的布局,反映着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激发着人们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想象。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举办场地
(摄影:嘉楠)
成都,摇身一变。在自然、社区、科技和氛围感的多重维度提升下,成都的高品质生活逐渐显现更加具体的模样。每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看见、接触和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变化。从追逐新潮的年轻人,热衷带娃出游的家庭再到慢享生活节奏的老年群体,他们都可以在目之所及的生活区域内,参与到高品质生活的进程中来,并在“未来公园城市”的愿景中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
在成都,高品质生活或许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韩冰
作者丨王铁砣
图片来源丨 丸露营、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视觉中国、Unsplash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