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焦虑的人,做对了一件事

不焦虑的人,做对了一件事

情感

 作者 | 黎响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最近,我在做咨询时,咨询师提到一个词叫“行知合一”。
 
大致意思是,先行动起来,再去总结经验。
 
我们一般会认为,人对事情的认识,决定着他们的行动。
 
这也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思想: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大多数的事情上,这个规律都能行之有效。
 
但在改变自身上,并没有那么容易。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想要寻求改变,顺序是这样的——
 
首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想作出改变;

然后,用这个认知推动自己去行动,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但,事实并非如此理想。
 
举个很普遍的例子。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以认知为话题的成长类视频,大多数人看完觉得很有道理,会立志要模仿学习。
 
但往往再次看到这个视频时,才发现这个念头只是过了一下脑,并没有被真正做到。
 
为什么认知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导致行为的改善呢?
 
心理学对此的一个解释是:
 
人们之所以难以改变,不是认知难以改变,而是那个糟糕不堪的自己,或者那些不完美的处事方式,有它的好处。
 
例如:
 
一个人太内向,总是苦恼自己不会社交,没有多少朋友,但其实内向不一定是件坏事,而是保护她不受过载的人际关系冲击的保护层。
 
一个深处不幸婚姻的人,一直难以离开,可能是因为他害怕没有了失败的婚姻,就没有了可以推卸责任的对象,只能面对失败的自己。
 
改变有它的好处,不改变也有它的好处——

这就是哪怕我们知道了很多,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所以说,要实现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太难了。
 
这时候,我们不妨把它们换过来,试试「先行后知」

 


 
或许,我们都听过“酸葡萄效应”
 
吃不到葡萄时,人会产生“这葡萄肯定是酸的”的想法;但如果他吃上了,或许就会发现“这葡萄真甜”。
 
由此可见,人的认知并不总是客观的,需要先行动起来,才能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这个说法,其实有着心理学研究的支持。
 
哈佛心理学家 Dan Gilbert 在一次Ted talk中,向观众分享了两个研究:
 
第一个研究,他们想看看那些幸运和不幸运的人之间,幸福感有什么区别。 
 
比如,一些买彩票获大奖的幸运儿,和一些遭遇灾难,例如在车祸里失去一条腿的受害者。
 
理论上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截然相反,他们后续的幸福感相比应该是大相径庭。
 
但实际上,当研究人员测量他们人生重大事件之后一年的幸福感时,发现两者的差别居然并不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Gilbert 教授认为,人有一种心理免疫功能
 
即当一个人遇到特别开心的事情时,为了避免一直开心而麻木,这个矫正功能会把兴奋逐渐减少;
 
而当一个人处于悲痛中时,为了保证机体运作,这个矫正器又会尝试把糟糕的现实解读为“可以接受”。
 
简单来说就是“适应了”
 
 
第二个实验就更加有趣,名为“自由选择试验”,进一步解释了我们的行为会改变我们的认知。
 
研究人员向被试者展示6幅莫奈的名画,然后要求被试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序1-6;
 
接着,研究人员声称自己手上刚好有多余的一些画可以送给被试者,刚好是被试者排序中的第三幅和第四幅。
 
大多数的被试者都会倾向于选择第3幅画。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些是15分钟后有些是15天后),当研究人员再次展示同样的6幅图,并要求被试者再次排序时,排名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人们选择的名画3,在这次排序中提升为第2名,而没有被选择的名画4,则下降到了第5名。
 
由此研究得出结论是:

人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当他们选择一个事物,或者选择去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更喜欢自己的选择,而不那么喜欢那些被抛弃的选择。
 
 
很多时候,在人生的一些重要节点,我们总是会犹犹豫豫地选择了其中一条路;
 
刚开始走时,或许会时刻伴随着痛苦,但当一年、两年后回头看时,可能还是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是更好的那一条。
 
有位同事曾有机会在国内在一个挺好的公司上班,同时又获得了一个海外学校的硕士offer,在犹豫了很久后,他选择了出国。
 
接下来在国外的半年,他都在失眠中度过——

担心自己错过了大好机会,害怕学成回国后,找不到与自己付出匹配的工作。
 
但当他学成回来,并就业了3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选择时,他觉得当初出国读研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这个学历虽然不能让他有更高深的技术,但能够让他进入一些不同的圈层,也能去胜任一些不对本科学历开放的岗位。
 
虽然与他一起获得好公司offer的朋友发展得也很好,但他似乎并没有像3年前那么羡慕了。
 
这样类似的体验,再一次验证:
 
我们会更喜欢自己已经做出的那个选择。
 
实际上,无论是实验也好,还是人的亲身经历也好,都证明了一件事:
 
“行知合一”,往往是人在遇到重要问题时,那个能够帮我们跨过去的方法。
 
当你想不明白,或者在两个同样有好处/同样有坏处的选择当中犹豫时,不妨先选择其中一个,去产生「新的体验」。
 
也许最终,它会给你带来一个结论:
 
这个选择哪怕很艰难,但在「行」的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的「知」。



 


 
我的咨询师之所以会提到“行知合一”的观点,并不是她相信去做出某个改变,就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是她非常重视「新的体验」本身,并且相信一个人有能力承受改变带来的冲击,最终也能够处理好它们。
 
行动先发生了,认知也会随着改变。
 
正如心理学家 Jordan Peterson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
 
如果我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好一篇论文,我不会想着怎么安慰他们的情绪,而是会要求他们在几天内必须提交一篇初稿,无论好坏。
 
有了初稿,两个人才能开始讨论这篇初稿究竟是不是真的不够好,哪里不够好。
 
并且在大多时候,当一个学生真正写出初稿后,他不再会强烈地认定自己是一个无能的研究者,而是会庆幸“自己还是能写出来的”。
 
所以,如果你总是在一些事情上犹豫不决时,我的建议是:
 
不要想那么多,先去做了,回头再看。

作者,黎响;编辑,张罐子;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在专业、抱持的环境下 

 感受咨询带来的新体验 

 探索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过得越来越好的人,都做对了这4件事喝了心情好、不焦虑也不心慌的玫瑰花茶,我就是被骗N次也要喝到!同读一本书:如何不焦虑、不内耗地与孩子相处? | 今日直播我没有流量,却用视频号变现51万,只因为做对了这4件事一个悄悄显年轻的秘密法宝,做对了抗衰事半功倍男人爱不爱你,做一件事就知道了!!!下雨了我就在家里练练手!哪句话让你突然不焦虑了?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人生起跑线各不一样,做对3件事,让孩子从容奔跑!不自律以后,我再也不焦虑了受够了熊孩子绘本满地扔!孩子爸拦住要发火的我,做了一件事……高情商的人,如何在恋爱中把每件事都做对的?不焦虑的人,做对一件事疫情后的团圆兔年,一片祥和热闹下,为何看到一堆焦虑的人...美丽的地方:“青蛙居住之地”一年卖出2000亿,中国最神秘的独角兽SHEIN,做对了什么?从公立体系的南京外国语申请到顶尖美高Concord Academy, 不焦虑的美高申请长啥样?那些越活越年轻的女人,都做对了这件事…企业数字化“领先者”,至少都做对了这三件事 | 数字商业战略篇找对了我的睡眠作息,我只做了一件事能做到「婚内维持恋爱感」的伴侣,都做对了这4件事为什么明明很累,却不敢停下来:怎么做才能不焦虑?3.17世界睡眠日——这8篇文章,让你不焦虑,更从容中产不焦虑指南:排名赶超985,一年花费仅10万的留学,有多香?「鸡娃」不如「机智带娃」,分享一种很新的带娃方式,不焦虑不摆烂焦虑的年轻人,靠雍和宫手串“转运”?学校不鸡血、家长不焦虑,这位非典型学霸的“逆袭”之路如何炼成?美国乳腺癌死亡率下降43%!只因他们做对了这件事匹兹堡记事 - 2022.12.26 伊利湖边的海鸥新能源汽车出口逆势领跑,做对了什么?中关村,中国的硅谷北京娘们,真牛!不想比同龄人显老10岁,做这一件事就够了!1 件让医美效果更好的小事,很多人只做对了一半暴涨130%!搞定年轻人,快手做对了什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