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男女间最舒服的关系。其他2022-06-17 04:06 作者 | 黎响编辑 | 张罐子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很多人在恋爱中,会陷入一种困境: 发现自己对另一半有一点不满的地方,就想要马上结束这段关系,离开对方。 以至于他们总是分手,很难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 这种关系困境,源于一种「固定型思维」。 处于这种思维下的人,关系往往是脆弱的; 两人刚在一起时,各自都是完美的,关系在峰值;如果一方无法保持最初的吸引力,关系就会崩溃。 也正因此,这一类人,很难拥有长久的关系。 「固定型关系」的困境 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会认为: 我们的恋爱关系是一种「固定型关系」,如果它需要努力去经营,那么说明两人并不适合在一起。 因此,他们往往会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要求自己和对方都是完美的人,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关系状态—— 自己心里想什么,对方都能知道,两人无话不谈;自己想干什么,对方都陪着一起,两人亲密无间。 但正常人都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关系。 因此,「固定型关系」通常是僵化和脆弱的—— 一旦对方稍微松懈,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会敏感地判定对方不爱自己了。 举个例子。 我的朋友小瑞,最近又分手了。 巧合的是,她的每次恋爱,都维持不到半年。 就算每次刚在一起时,对方特别符合她的期待,两人相处起来也非常合拍。 但只要对方不及时回复信息,或者没有顺她的意,小瑞就会果断认为,对方不是那个对的人。 然后,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分手。 小瑞对此也感到非常不解。 直到后来我们聊起来,才发现,恋情短暂的根源,其实在小瑞身上。 原来,小瑞在感情中一直有个执念: 对方只有事事都以我为中心,才是真的喜欢我。 因此,即使一开始感情很甜蜜,但一旦发现对方不再像最初那样体贴,小瑞就会觉得对方变了。 这让她开始担心,对方不再爱自己了。 而事实是,对方可能是因为那段时间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小瑞,而并不是不爱她了。 但对此,小瑞从来没有跟对方讲过自己的需求,或者尝试和对方沟通过。 换句话说,她一直都不愿意为关系的维持做任何努力。 她会直接认为,这段关系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在现实中,有很多像小瑞这样的人。 他们总是坚信,感情就应该跟热恋时那么完美——对方会毫不吝啬他的关注,竭力维持完美的爱情。 一旦对方做不到这一点,自己就会对这段关系感到幻灭。 然而,从问题出现到关系无法挽回,他们内心一直觉得“不应该如此”,但从不会去想可以如何解决问题。 因为在他们看来: 如果两人要努力解决问题,则说明这段关系有很大的问题,没必要去维持了。 但正如婚姻专家艾伦·贝克所言: 对两性关系来说,最具有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而这,也是「固定型关系」会轻易破裂的原因。 「成长型关系」的3个信念 处于「固定型思维」的人执着于完美,一旦关系出现问题,他们就容易选择逃避。 与之相反的是「成长型思维」: 两人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在关系遇到困难时,会有更积极的心态,去思考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成长型关系」。 具体而言,「成长型关系」有以下3个信念: 1、好关系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胡慎之老师曾经分享过两段他亲历的婚礼,并见证了它们的成败。 第一段婚礼,新郎真诚地对新娘说:我会给你幸福的。 在座的亲朋都很感动,新娘更是激动地表示:我相信你可以的。 十年后,这对夫妻的婚姻很糟糕,充满争吵,最终以离婚收场。 第二段婚礼,新郎同样发誓:我会给你幸福的。 但新娘的回复截然不同,她说:亲爱的,我们一起创造幸福。 十年后,他们的婚姻依然美满,夫妻二人的个人状态也很不错。 这两段婚姻,究竟有哪里不同? 第一段婚姻中的丈夫兑现了承诺,却也一直背着沉重的包袱: 负责家务,承担大部分的育儿和工作,以及时刻考虑妻子的情绪问题。 在这段关系中,一方持续做贡献者,另一方总是做享乐者,可能一开始大家都很满意自己的角色。 但时间久了,一味贡献的人就算意愿和能力都很强,也会有种被榨干的无力感。 而索取者渴望持续不断的爱,一旦贡献者做不到,她就会不断埋怨对方。 长期以往,关系不要说变好,单是维系都难。 而健康的关系,应该像第一对夫妻一样。 虽然男方承诺要给妻子幸福,但从妻子的回答中,她显然意识到: 好的、持久的关系,不是靠一个人单方面输出的,而是需要两个人一起创造的。 你状态好,那么你来照顾家里多一些;我状态好,那么就换我来多付出一些。 这种双方共同参与的好处是: 两个人不是你付出我享受,而是在同一阵营,彼此都觉得自己被支持了,就会更加主动地负起责任,开启积极循环。2、关系中的困境,不是性格缺陷,而只是问题。 根据卡罗尔·德韦克的说法: 发生同一件事,有两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决定他们关系的走向。 这两种视角分别为:「性格缺陷」和「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有的人渴望陪伴,倾诉欲很强,但伴侣却没有耐心。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认为,对方就是太性格薄凉了,从不顾及我的感受。 但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稳定、难以被改变的。 如果把这种困境归结为伴侣的「性格缺陷」,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认定这种困难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于是,只能任由自己在积怨的环境中生活。 但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这种困境只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双方在一些事情上不协调,这些问题需要被解决,那我先把想法告诉你,我渴望什么,我希望你做些什么。 比如,在陪伴这件事上,「成长型」的伴侣会相互间积极讨论: 什么样的陪伴方式、陪伴强度是你期待的,而我又想要多少自我空间。 这时候,双方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沟通,而不至于一方怨气满满,另一方却无所适从。 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性格缺陷,关系中的很多成败瞬间,并不是“这个人不行”导致的。 如果能意识到,大多数关系中的困境,仅仅是待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持续沟通,问题逐一被处理。 那么,两人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默契。 3、关系并不是止步不前的。 处于「固定型关系」中的伴侣,他们沟通往往会局限于较现实的问题: 柴米油盐的琐事,或者伴侣做了/没做什么,让我有什么感觉。 这样的结果是,就算两人做出了改变,也大多是微观的改变,也就是所谓的“修修补补”。 而「成长型关系」中的伴侣会始终坚信: 我们的关系还有可以进步的空间,我们也依然有想进步的动力。 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会更乐意去付诸行动。 怎样才能拥有一段「成长型关系」? 在《终身成长》中,卡罗尔·德韦克讲到: 所有一切——包括你、你的伴侣和你的恋爱关系,都可以成长和改变。 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我看来,在关系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2点,去收获一段「成长型关系」。 01、积极行动。 积极行动与消极行动的区别在于: 消极行动是在「我应该」这个想法驱使下进行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在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这些时间节点,才会想到送伴侣鲜花或礼物。 礼物很好,但这是需要被提醒的,就像是一种例行公事。 而积极行动是在「我想做」这种动力驱使下进行的。 这些行动并不是为了维系关系,而是为了让关系变得更好。 我曾在b站上看过一个非常甜的视频。 女生突然买了一束花送给自己的男朋友,并且拍下他的反应。 视频中的男生既惊喜又疑惑:这真的是送给我的吗?我生日也还没到啊。 女生很认真地说道:可是你平常也值得收到花的呀。 听到女生的回复,男生表示自己爱惨这束花了,忍不住抱住女生。 视频下的粉丝也都纷纷评论:这样的关系,真的既治愈,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研究表明,积极行动,能够增进双方的亲密关系、信任以及婚姻满意度。 如果说,关系是一个钱罐,那么积极主动就意味着往里面投钱。里面越多钱,关系才越加富足。 02、开放探索。 很多时候,我们置身于关系之中,经常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但开放探索就意味着: 我们能跳出来,去观察这段关系的可能走向;我们双方,都会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关系。 比如,我朋友结婚后,会经常和他妻子讨论一些问题: 究竟会有什么因素伤害到这段关系?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怎样让双方相处得更舒服? 总的来说,他们会考虑婚姻可能遇到的风险,也会想象婚姻的美好未来。 从而,两人都能更积极地为关系付出。 也正因此,他们的婚姻不仅稳定,双方还能得到了滋养。 也许,这种对关系未来的想象,有时候并不容易实现,但这正是探索探索的意义所在。 正如罗翔老师说的: 人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这不妨碍我们内心都有对于圆的想象,并且愿意不断地迫近这种完美的状态。 当我们内心存在一个美好的关系状态时,这种激动人心的奢望,自然会让人有更强的动力为之奋斗。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爱情。 童话故事总是完结于“王子与公主历尽千辛万难走到了一起”,是因为: 结婚后,他们要面对的问题,既不童话,也不可能完美。 但我们就要因此而对爱情失望吗? 就要在一段段关系中反复寻找“天生一对”吗? 这是非常难实现的事情。 我们要意识到: 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天生如此; 它需要努力创造出来后,时时刻刻去维护的。 正如卡罗尔·德韦克说的: 不努力的两性关系是难逃一死的,是不健康的。 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 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应该说“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你成长了,我们的关系也成长了。 END 作者,黎响;编辑,张罐子;责编,天雅、陈沉沉。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本期推荐 🌟过去的关系模式,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当下:逃避、讨好、不信任、控制……要建立成长型关系,需要看到内在原有的关系模式,才有真正的改变。邀请你加入《原生家庭 | 疗愈内在小孩,拥抱内在父母》。踏出自我成长第一步。连续10周,与咨询师实时交流互动描绘家庭图谱,锚定自我角色位置觉察内在模式,重建自我关系与内核👇即将满额,仅剩2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