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苏科强”来了!
4月4日,来自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海诚科在科创板鸣锣上市。至此,江苏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在目前512家科创板公司中,占比约19.5%,近五分之一。
每五家科创板公司中,就有一家来自江苏。科创板“第一军团”是如何炼成的?回首望,自2019年7月华兴源创拔得科创板头筹之后,科创板“江苏军团”自2020年5月后一直占据着领跑的位置,“苏大强”刻录下一条狂飙的成长曲线。
“最近几年,江苏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扎实,见到了成效。”江苏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凌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创新资本的持续形成、集聚和放大。江苏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功能,推动形成科技、产业及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
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号角。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内涵。今天,当科创板“江苏军团”勇立潮头时,我们去探寻大浪奔涌的原因,倾听企业家的创业心声,眺望科创新势力的未来……
产业转型初见效
恰遇注册制改革东风
512家科创板公司,江苏一省占了100家,遥遥领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风云际会!”南京证券投行部相关负责人说,从江苏100家科创板公司的构成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是江苏科创势力最雄厚的塔基。
进一步梳理发现,从科创板开市起,江苏就是“领跑者”之一。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企业中,包括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在内,有4家来自江苏。之后,“第一梯队”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直至2020年5月吉贝尔药业挂牌之后,江苏科创军团一路“开挂”,近3年来一直以较大的优势独领风骚。
江苏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江苏坚实的经济底子,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反哺经济,提升经济发展的内涵、韧性和可持续性。
100家江苏籍科创板公司中,“科创之城”苏州贡献了49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孵化了17家。
“2019年到2022年,是上市苗圃开花结果的3年。”3月31日,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沈磊在“上市苗圃嘉年华”活动上说,园区充分发挥科创资源、金融资源、专业服务资源集聚优势,于2019年11月推出“上市苗圃工程”,分层分类打造上市培育体系。
3年里,苏州工业园区“苗圃工程”动态筛选出448家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属性突出、上市意愿强烈的后备企业,累计培育出27家上市公司,园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1家,资本市场的“园区板块”逐步壮大。
“在国家战略推动下,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高投入、长研发周期的企业,遇到了科创板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某资深投行人士表示,科创公司之所以能迅速登陆资本市场,除了产业培育外,注册制改革的机遇也正当其时。
首家采用第五套标准(市值+技术优势)上市,开A股市场未盈利即上市先河的泽璟制药;板块内首家引入“绿鞋机制”(超额配售权选择权)的“红筹上市第一股”华润微……正是科创板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让不少江苏高科技企业得以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
长线前瞻布局
战略扶持“从0到1”
3月31日,中国“工业X射线第一股”日联科技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这项突破是日联科技啃下基础科研‘硬骨头’的结果,攻关历程长达10年之久。”日联科技董事长刘骏说,无锡等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能、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据了解,日联科技2009年将总部搬到了无锡。2021年8月,一封署名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感谢信寄往了日联科技,感谢日联科技把无锡当成“合伙人”。信虽短,表达的却是一份亲商惠企的真诚与无锡推进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建设的决心。
对企业来说,从“0到1”的突破背后,是团队在未知领域进行的一场长途跋涉。对地方政府来说,战略性产业从“0到1”的培育,很多时候也是一场投入巨大、耗时巨长的“探险之旅”,考验的是前瞻眼光与战略定力。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常州。“以过硬的实力扛住了行业的几轮洗牌,可以说天合光能的发展正是常州国家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真实写照。天合光能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品牌效应,同时也吸引亿晶光电等一大批企业先后落地,才有了之后‘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常州’的故事。”常州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工业和信息化处处长解承说。
还有苏州。17年前,国内首个以“纳米”命名的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刚成立时,周边一片荒芜。如今,这里大院大所林立、上市企业扎堆、高端人才荟萃。
“这里能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源,能找到支撑我们发展的平台,投入可能是最小的,就能把事情做起来。”纳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徐科说。
在科创板开设前夕的2019年6月,江苏发布《江苏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支持政策,量质并举壮大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同时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专业服务,助推优质科创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加快发展。
2021年初,江苏梳理出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卓越产业链清单目录,聚焦重点产业,以点带面,点链协同,扩大江苏先进制造业的集群集聚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助力企业在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徐州的工程机械、无锡的物联网、常州的新型碳材料、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在各方合力推进下,产业集群在江苏蔚然成林。
拥抱硬科技
“专精特新”奔向未来
如果说“科创之城”苏州的高产是理所当然,那么江苏县级市(区)的科创板“突围”弥足珍贵。
记者注意到,从区域分布看,江苏科创板企业正逐渐向县域下沉,昆山、张家港、扬中、宜兴、启东、如皋等县市区,均取得了零的突破。科创势力的兴起,也是江苏经济整体结构均衡、县域经济活力迸发的证明。
一批掌握了硬科技的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如激光芯片第一股长光华芯,公司突破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核心技术及全流程制造工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量产能力。又如中复神鹰,公司实现了“干喷湿纺”碳纤维的产业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还有纳微科技,公司突破了微球精准制备的技术难题,已成长为世界色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某种意义上,江苏科创板的“富足”,源自专精特新家底的“殷实”。截至2022年底,江苏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94家,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
不少江苏科创板企业,均是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且曾在新三板挂牌,如日联科技、华海诚科。“专精特新企业一般都是某个行业的隐形冠军,先在新三板挂牌,再登陆科创板,这种经历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接受采访的投行人士表示。
真抓实干再出发。今年1月,江苏发布《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深入实施江苏省重点产业链优质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按照计划,到2025年,江苏将有约30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与之对应,江苏早已擘画下一阶段的资本市场“路线图”。按照《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江苏将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资本市场“江苏板块”。力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200家,力争股份制改制企业突破1万家,拟上市后备企业超过700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资本力量赋能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牵引经济腾飞,在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中,江苏正在谱写自己的华彩乐章。
创新蹈千浪,实干大江流
◎记者 林淙
江苏多水。水有万古恒常、百折不回的气脉,这片土地便有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魂蕴。
古有泰伯奔吴,戡天役物;现有资本勃兴,科创强国。以约占1.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500余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江苏独占100家——何以独领风骚?
溯源“争”的动能,先要把握“势”的积蓄。
这里,是制造业的“绝对高地”,全国最齐全的行业门类与最完整的产业链条皆汇聚于此。有人戏称:“在江苏,你可以自配一辆汽车,完成从零件到机器人的全装配流程,或见证半导体从设计到制造的全周期。”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构成了对江苏经济贡献率最高的核心支柱,也是目前科创板苏企中占比最高的行业类别。纵观全貌,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上市公司星罗棋布、产业集群脉脉相通、实体经济根深叶茂,稳健扎实的发展基座与“攥指成拳”的联动效应,让江苏科创企业的“跑步上市”蔚然成风。
探寻“势”的集聚,亦离不开“时”的沉淀。
历史的河流,不断冲刷着沿岸经济发展的形态,并最终塑造出江苏辖内高低错落的“资本地势”。当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经济,在时代的洗涤磨砺下,逐渐形成了今天江苏县域经济“组团领跑”的新态势。
而贯穿于这些以区县为单位的成长脉络之间的,是江苏对奔腾创新的一衣带水、一脉相承。
无锡荣巷走出的民族实业家荣宗敬有言:“干得痛快,处处争第一!”自2019年7月华兴源创拔得科创板“头筹”,到今天华海诚科铭刻下江苏科创板上市第100家的“里程碑”,江苏科创长期领跑的背后,无不是一番“干出来”的劲头和一片“闯出来”的勇气。
14年前毅然将总部从深圳搬到无锡,并于近日率领公司登陆科创板,日联科技掌舵人刘骏坦言:“企业更敢干了。”
在100纳米及以下的微观尺度,施展精准操控的“毫厘技艺”。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有个朴素的梦想:“要为国内生物制药等微球下游产业降成本、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感怀时代馈赠的机遇,科沃斯董事长钱东奇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到了可以跟国际龙头一较高下的水平。”
一曲吴歌吟千年,婉转流唱为今天苏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时代内涵。被改革春风吹生的“苏南模式”,也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摸索出了由“制造”到“智造”的发展新路径。
冲浪之后仍有后劲。截至2022年底,江苏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94家,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这是江苏科技创新的成绩单,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而求索“时”的转化,最终要依靠“道”的规划。
从江苏交出的“科创答卷”来看,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正结合成传动高效“齿轮组”,推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近年来,江苏持续耕耘科技创新“试验田”,打造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培育了一批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让资金和技术实现“双向奔赴”。
既要“强筋壮骨”,也要“脱胎换骨”。眼下,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江苏还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上重点发力。2022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3%,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20%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
太湖滨秀水灵山,运河畔物阜民丰,6300公里长江奔流入海,共同浸润出江苏如水般开放、包容、进取的精神特质。站在时代“交汇点”上,一直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江苏,也在以科技创新的精微笔触,将“强富美高”的“写意图”勾勒为一纸立体丰盈的“工笔画”。(来源:上海证券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