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多家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为什么?

多家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为什么?

公众号新闻

近三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逐年走低。业界人士分析,2023年理财投资的收益或将好于上年,但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设计出有竞争性、收益率不错的产品重新获取投资者信心,这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视觉中国

文|《财经》记者 陈洪杰
编辑|
袁满

近期,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交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中原银行、盛京银行等多家理财子公司/银行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

据普益标准监测,2023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若将时间拉长,不难发现,这不是第一波理财产品出现退场的现象。早在2020年,就有700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探究原因,2020年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运作主要是受资管新规影响,保本保息产品退场。“本次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潮在于,产品规模过小甚至可能无法支撑产品运作成本等。另外,产品投资业绩不及预期,触发了部分提前终止条款等。”普益标准分析人士认为。

虽然目前新发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多在3.6%-3.9%,但市场较为担心的是产品到期后的实际收益问题。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2.09%。

“2023年,虽然国内经济走入修复阶段,但仍存在较多风险事件,如海外通胀高企下加息超预期、地缘风险超预期等,银行理财产品虽未披露一季度平均收益率的真实情况,但并不见的有多乐观。”有分析人士称。

但另有数据也在显示银行理财正回暖。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理财整体破净率为5.03%,而在2022年末全市场跌破净值比例一度超20%。

“伴随经济的企稳,超额储蓄将会回流至银行理财,预计理财规模在下半年可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元以上的水平;另外,由于信用债收益率较高,2023年理财投资可预期的收益或明显好于上年,银行理财市场将实现稳健增长和良性扩张。”有银行业人士表示。

理财提前终止,所谓何因?


近期交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盛京银行等多家理财子公司/银行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

4月3日,交通银行发布《有关交银理财稳享固收增强两年定开27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称,根据市场情况,经合理评估,将于2023年4月20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固收增强两年定开27号理财产品。

“交银理财稳享固收增强两年定开27号理财产品最近一个开放期为2023年4月11日至2023年4月17日,您可在开放期提交赎回申请,我司将按理财产品合同约定确认该申请并办理赎回。若您未提交赎回申请,您持有的理财产品将在提前终止日(2023年4月20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进行产品终止确认,清算份额净值为产品提前终止日(2023年4月20日)的产品份额净值,资金将在产品终止确认之后一个工作日内划转至您的账户。”交银理财称。

交通银行官网显示,最近一个月内,交银理财已经终止了部分理财产品。同样,华夏理财等其他理财子公司也终止了多款理财产品。

例如,3月24日,华夏银行发布《关于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债权型封闭式理财产品90号不成立的公告》称,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债权型封闭式理财产品90号因未达到产品说明书约定的发行规模下限,产品不成立。

2023年以来,全市场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原因有哪些?“一是经产品管理人综合研判认为,因后续存在不可控市场因素,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二是该产品的投资业绩不及预期,触发了部分提前终止条款;三是因为产品规模大幅下降,导致产品规模过小甚至可能无法支撑产品运作成本,为保障投资者利益,从而进行提前终止操作。”普益标准分析人士称。

对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并未全是弊端,这有利于投资者及时止损,减少因理财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程度。

不过,此事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机构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2022年从年初开始股市出现的大幅波动,到年末债市的剧烈震荡均引发了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这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终止潮进一步扩大,则对投资者是另一重打击。”有银行业人士称。

保收益、规模并非易事


银行理财投资者多为个人投资者,是所有金融资产投资者中风险偏好最低的群体,难以接受亏损。“我们没有投资能力,所以选择了稳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但实际上却亏损了。这影响着大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看法。”多位购买者对《财经》记者表示。

有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逐年走低。

目前尚无官方数据披露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的实际收益率。不过《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全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2.09%,低于业绩比较基准。2021年累计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各月度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29%至3.97%;而2020年,全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兑付客户平均收益率为4.05%。

2022年,受市场大幅震动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两次破净潮,引起了投资者恐慌。当年3月,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净值回撤,高峰期超3000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时隔八个月后,破净潮再度来袭,在资金利率回升、防疫政策边际优化、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等多种因素叠加下,债市经历剧烈调整,以配置债券为主的银行理财净值也随之波动,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投资者纷纷对持有理财发起赎回,导致理财被动抛售债券,进一步压低债券价格,形成负反馈机制,致使理财净值进一步下挫,理财破净数量近5000只。

这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策略设计以及发行时间选取的能力有限。“因为理财公司的专业能力较为缺乏,通常难以即时捕捉到宏观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对于资产上涨或下跌反应较为钝化。理财公司发现机会并发行相关产品时,通常相关资产已上涨至较高水平,所以理财市场上容易出现追高、追热行为。”华宝证券分析人士称。

上述分析人士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公募抱团现象,且多数板块的股价和估值都已经涨到历史较高位置,但仍有很多新发行理财投资于权益市场。无独有偶,2022年的宽松环境下,债券市场整体表现较好,理财市场又把目光转到纯固收产品上。当债券也涨到较高位置,且股债性价比也到达极值的时候,仍选择大量发行纯固收产品。而追高、追热行为极其容易引发市场波动风险,产生较大损失。

“2023年理财投资的收益或将好于上年,不过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设计出有竞争性、收益率不错的产品重新获取投资者信心,这是摆在银行业和理财子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有银行业人士表示。

在低利率、破净的压力下,理财行业开始降规模。《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理财产品,共3.47万只,较2022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2022年初下降4.66%。

就近期各家银行发布的2022年报看,不少理财子公司管理也集体“瘦身”。例如,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2.67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96%;建信理财规模1.91万亿元,而上年末的数据是2.19万亿元。工银理财规模为1.76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12.8%;交银理财规模为1.09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11.37%;农银理财规模为1.78万亿元,较上年末稍降。

一位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规模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财子公司也同样如此。只有规模稳住了,理财子公司才能接着探索优化结构、创造更多利润等其他问题。

为稳规模和平抑净值波动,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与混合估值法。摊余成本法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协议利率计算利息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存续期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例如,某基金经理在市场上以90元钱折价买入一个票面价值为100元的债券,收益10元。若该债券30天到期,那么将10元除以30天,将收益摊销到每一天中。也就是说,无论债券本身价格如何波动,产品净值不随之波动。

而混合估值法则是将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相结合的估值方法,本质上仍是引入摊余成本法来一定程度上平抑净值波动。所谓市值法,即每天产品的净值受市场每天涨跌的影响。例如,同样一位基金经理在市场上以90元钱折价买入一个票面价值为100元的债券,该债券是30天到期,最终可以获得10元的收益。但在这30天中,按照市值法估值,净值受市场每天涨跌影响,可能该债券今天涨了2元,变成了92元,明天又跌了1元变成了91元,产品的净值也随之波动,若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情绪起伏也大。

“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在此时的集中推出,短期内对行业和市场确有积极意义。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资产持有至到期,收益较为稳定。在不出现违约风险的情况下,产品净值平稳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过度感知,有助于减少非理性赎回,阻断债市负反馈链条,避免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进一步积累。”3月29日,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等人发文称。

陈雪花等人还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封闭式产品的流动性表现明显不足。对于发行方而言,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封闭式产品合规但不符合监管导向,资产配置压力较大,也不利于倒逼管理人提升自身投研能力。长期来看,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产品更像是债市震荡下行背景下的权宜之计,发展空间相对有限,未来恐难持续放量,更无法取代市值法产品的主流地位。

理财重塑仍在阵痛期


“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在市场波动面前感觉竞争力不够强呢?因为银行理财是一种商业银行的文化在主导,商业银行的文化是习惯于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去年产品全面净值化以后,实事求是地讲,大家都不适应。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就是提升资管能力,提升产品的设计、管理的能力。”3月27日,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在招商银行2022年度业绩交流会问答环节称。

缪建民还称,“从商业银行文化转化成资产管理文化是有一个过程,不仅仅是我们一家,整个银行理财都面临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阵痛需要几年时间......涉及到文化、理念、队伍的重造。”

在理财产品净值走势与大类资产走势密切挂钩的当下,如何预防银行理财市场再次出现剧烈震荡?华宝证券分析人士称,理财机构需寻找问题的根源,从产品创设方面入手。首先是提升产品创设的专业性,包括加强理财公司投研能力的建设,提升对于宏观、市场与行业的研判,完善大类资产配置与策略框架,提升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同时需要避免产品创设时投资的资产或是投资策略的过度聚集,需要根据资产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展潜力,更好地掌握产品发行的时间和节奏。其次是要提升产品创设的效率,增强产品创设实效性。

在资产配置方面,光大银行董秘张旭阳于近日表示,(银行理财)对权益资产不过分乐观,对利率债不过分悲观,不持执念,对数据变化与风险因子的进行证伪分析,以交易能力提升而非单纯依赖所谓低波资产来稳定产品表现;通过多资产多策略,为投资者把握市场的贝塔,以另类投资和信用债的比较竞争优势,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的阿尔法。这里既包括完成产-研-投系统集群规划与整合,在公司穿透持仓数据基础上,研判建立适合的风险因子体系,有序推动风险因子的识别、计量、评价;也包括深化另类投资转型,夯实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投资体系等。

张旭阳还称,在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上,强调与投资者对产品风险预算的共识、投顾能力与投资者陪伴;在风险管理上,坚持风险合规向前一步,重检风险偏好和限额体系,努力提升风险管控的专业化、管控流程的精细化、管控手段的科技化等。


“从经营策略上来讲,首先,是要稳定规模,不追求规模做得多大;其次,优化结构,过去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主要是以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固收类占比更大,债市一波动导致理财产品的净值回撤幅度很大;再次,提升能力,我们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系统科技支持能力等都要加强。利用当前市场调整的时期,我们正在着手开展这样的工作,以支撑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招商银行行长王良称。

(《财经》记者张颖馨、唐郡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 | 田洁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取代存款和银行理财!这类产品优势很大打折卖仍无人问津!这家上市银行8900万股遭流拍,还有多家银行股权法拍遇冷,如何解决?今年300款理财提前终止!收益不达预期、亏损本金……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也受挫27.65万亿!最新银行理财大数据来了很多人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多家银行密集公告:这类存款“停摆”!还有银行最高下调利率55BP!什么情况?为什么?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出炉,收益率能否打动投资人我的理财产品,背后都是城投债,该不该担心?达到优效性标准,抗凝药物逆转剂Andexanet-alfa上市后试验提前终止美多家银行存款再度外流 穆迪下调11家银行评级多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有何影响?银行理财,风险要下降?如果您要独自去荒岛一星期,只能带一本书,您会带哪一本? 为什么?重磅!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首次扩容通胀失控!该国银行无限期罢工,多家银行遭打砸纵火刚看完《三体》电视剧7天面了5家公司,拿了2个offer,分享我的产品提升之路!田惠宇被公诉背后:涉嫌犯罪时长或超20年,招商银行理财业务消费投诉股份行居首你怕死吗?为什么?国内理财产品没有分配本金和收益,该如何报税?|移投路群问答古巴印像 (4) 没有网络的日美国入境档案---董时进董时光银行理财收益率十年新低:平均收益率2.09%,投资者趋向保守银行理财,也内卷了?美联储搞垮的第一家银行!万亿银行轰然倒闭,股价一夜重挫60%紧急停牌!“雷曼危机”再现?还有10家银行压力巨大…银行理财大缩水,你还愿意买吗?"当前仍为布局权益资产好时机"!这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深度揭秘"固收+",干货满满这个银行行长居然卖假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开始卷了?银行理财持续下调业绩基准,什么原因?Bill Bryson 《Thunderbolt Kid》又一家银行倒闭!美国三家银行倒闭潮,澳洲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专家预测RBA找到理由降息了!为什么疯了!美国又一家银行倒闭!多家银行股暴跌,拜登回应“银行爆雷”!腾讯回应微信进军外卖;麻六记官方旗舰店客服否认破产;马斯克称宠物狗是推特新任CEO;多家银行加快处理提前还贷积压申请...又一拟上市银行即将换帅!这省多家银行换掌门人,3家争夺该省首家上市银行罕见!银行理财与贷款倒挂,意味着什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