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跟科普、科幻是天然的同盟军
文 | 袁岚峰
2023年4月24日,第八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合肥举行。我应邀参加了24日下午的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和多位管理者、媒体人和艺术家围绕航天融通文化艺术主题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介绍到我的时候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航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接着他的话说,是的,例如在科大1958年建校的时候,钱学森就是近代力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培养的很多人才成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栋梁。钱学森写了一本神奇的书叫做《星际航行概论》,就是他在科大开的同名课程的讲义。此书直到现在都很有指导意义,里面有大量的奇思妙想,有些实现了,有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是一本真正的神作。又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他担任新成立的深空探测实验室的主任,他就是科大1975级的学生。又如现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王赤院士,他是科大1985级的学生。所以科大确实是跟航天关系非常密切,大家都对太空充满了热情。
吴伟仁院士
王赤院士
下面是我关于航天文化艺术主题的发言:
从一开始,航天就跟科普、科幻是天然的同盟军。例如航天之父、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科幻之父、法国文学家凡尔纳早在十九世纪就写过《太阳系历险记》,说一颗彗星扫过地球的时候把一部分陆地、海洋和人带到彗星上去了,这些人随着彗星游历了太阳系,过了两年以后这颗彗星再次跟地球擦肩而过,他们坐热气球回到了地球。凡尔纳还写过《从地球到月球》以及《环绕月球》,设想一群人坐一颗炮弹飞到月球轨道上又回到地球。他的基本思路是完全正确的,甚至连许多细节都很有道理,例如他设想的发射地点是卡纳维拉尔角,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南端,这正是1969年阿波罗计划登月时的发射地点。因此我们可以说,从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科幻之父凡尔纳以来,太空之梦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凡尔纳
《太空漫游2001》
以前中国的航天主要是作为跟随者,别人发卫星我们也来发卫星,别人探月球我们也来探月球,别人探火星我们也来探火星等等,只是追赶得越来越近了。现在我们逐渐要变成引领者,例如嫦娥四号是人类的探测器第一次到达月球背面。将来,2035年左右我们要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俄罗斯已经确定要加入了,也在欢迎世界各国加入。
在这样的时代,民众对航天科普、科幻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在这方面,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是天然的同盟军。例如近年来,《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等科幻电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创新,就是请了很多科学家顾问,片尾致谢能见到一大片,这为保障影片的科学性、艺术性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希望科学家和艺术家多多合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航天科普科幻作品。这从小里说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从大里说是对我国以至全人类精神的升华,从更大的格局看,它还为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奠定基础。正如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独行月球》
《流浪地球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