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益内容存在传播难、破圈难的问题。破圈传播需要“优质内容、有效媒介”加持,但公益组织机构难以同时做到这两点。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APP等新媒体工具的普及,公益传播的形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例如: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范围扩大,受众特征改变,群众参与度提高等……在此背景下,公益传播应采取何种策略,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由中国民生银行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项目旨在关注和支持公益领域的创新实践及社会影响力的提升,通过资助有发展潜力及社会价值的公益组织及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不断创新,进而推动全社会公益的健康发展。自2015年起,“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已累计为188个公益项目提供总计8890万元的创新资助基金,项目惠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心智障碍群体、残障群体、留守儿童、乡村中小学生等27万人次受益。该项目能取得成功,离不开其运营团队在传播策略层面做出的创新。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3月20日-3月24日,中国民生银行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和ME一起做公益#主题活动。该话题在新浪微博累计获得超4600万次阅读,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收获449.5万次播放总量,在“腾讯一块走”上线四周,超千万人次参与。另外,该活动还在爱奇艺、新潮户外、海信电视、欢网电视等平台同步上线,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和ME一起做公益#活动在各大平台集中发声,不仅收到了社会大众和数十家知名媒体、博主的支持,也为公益破圈传播带来一些启示。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传播渠道正在变得更加多样,受众群体的多元化、碎片化特征也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如何破圈,拓宽公益传播的影响力,是当前公益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分析“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传播策略,首先看到的是多渠道宣传。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户外电梯屏、电视开机屏等多平台,将信息传递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打破原有信息传播的圈层限制。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用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策略优化,重点采用社交化传播方式,与公益组织、专业媒体、优质博主、专家学者等合作,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效益。同时,国内现阶段的公益传播仍需要拉近公众与公益的距离,因此现代公益理念的普及是重点。“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从情感化和创新化的角度出发,着重提高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讲述真实故事、传播核心价值和使命、展示成果和影响等方式,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公益事业。借助这种策略,公益事业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递到广阔人群中,传统公益圈的限制被一点点打破,新的活力得以注入,公益事业的影响力和受益面也在不断扩大。另外,“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成功破圈也得益于其多年来积攒的口碑。其专业的评审机制和指导服务、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持续的投入和支持……这些都为公益事业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传播策略,不难发现破圈背后是公益组织、媒体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多方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地弥补了单兵作战的劣势。在这一模式之下,各方能够共享信息,互为智囊,甚至跨专业协作,推动公益议题的社会传播,解决大众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统筹、多方合力”让公益传播显得格外有意义。因为这能让碎片化的声音变得更加集中,更加有穿透力,大大提升破圈的可能性和破圈后的影响力。传播破圈是公益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益传播的转型时期,相信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联合。同性质的公益组织之间是如此,公益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业、媒体、个人等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也是如此。每一次公益事件出圈,都是做好了一件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讲好大众关心的故事。机遇和挑战总是同步而至,这需要加强公益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益事业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需要公益事业的各方从业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同实现长远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