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自由?
作者 | 吴在天
来源 | 不懂心理
ID | bddpsy
她说,看到心理学的文章说要给孩子爱与自由,孩子能很好的成长,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可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却不是这样子。
她也尝试过通过强硬的办法,控制孩子看电视,但是孩子一闹,似乎又没辙了。
要么就以冲突收场,但是每次打骂了孩子,自己内心也很崩溃。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自由?
看过一则新闻,说是有一家人开车出行。
他们家的孩子想坐在副驾位上, 因为觉得坐在后排就看不到路上的风景了。
孩子是不能坐在副驾位上,
因为这样很不安全,甚至会受到交通处罚。
父母其实都是知道这个常识的,
但是他们家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又是哭又是闹。
最后他们妥协了,冒着风险让孩子坐在副驾位上。
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不仅是容易发生交通意外,还让孩子知道了父母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更关键的是,这对父母,他们在孩子面前,没有了自己的界限。
过度的爱,是父母的溺爱;
过度的自由,是父母的无力。
因为父母不能理直气壮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跟孩子构建应有的框架和边界。
父母缺乏力量,不能去拒绝孩子,也不能去面对孩子的情绪。
当我们不能具体的去和孩子说这件事情、不能去面对孩子的情绪的时候,父母常常就会用另外一种方式。
比如对孩子说:
“我这么做是为你好。”
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也可能会有恨意产生,但是却不能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的父母,是很无力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懂点事。
但是当你对孩子表达的这句话,孩子并不能理解,也不能感受到你的爱。
因为这句话里,很可能是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怨。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可能是:
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还想怎么样?
什么都妥协于孩子的需求,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就像是在讨好孩子一样。
讨好,是害怕对方的离去。
很多父母,是对孩子有依赖的。
这种依赖,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妥协,从而不能与孩子建立边界。
当你的情感只能通过孩子来获得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可能会有担心:
你害怕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会拉开你和孩子的距离,而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依恋。
而孩子很容易会感受到父母的潜意识,所以孩子学会了对父母发出威胁。
比如有的孩子会对父母说,如果不让看电视,就离家出走。
因为父母害怕失去,所以产生了依赖。
尤其是,夫妻关系并不稳定的家庭,孩子往往成了维系父母情感的纽带。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任何一方缺位,另一方与孩子的亲密特质,就会变得更严重,而趋向粘稠的关系。
过度粘稠的关系,会把爱变成恨。
恨,是为了拉开相爱相杀的距离。
所以,我们要去看自己,看看你是真的在爱孩子。在给孩子自由。
还是说,是因为你内心的恐惧、焦虑而去爱孩子的,
如果是的话,你其实真正爱的是你的恐惧和焦虑。
没有框架和边界,也就没有了各自的空间。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父母亲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正如文章开头那位妈妈所说,她的成长是被管大的,她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也许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成长缩影,因此我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希望孩子的成长被压制。
这恰好也反映了我们内心的需求。
这是我们成长所缺乏的东西——
我们缺乏了自己的空间,我们的个人空间被压制了。
活力和天性是好东西,但它的表达,也需要尊重规则。
一旦破坏规则,你的自由也许就入侵了他人的空间。
我们都渴望做自己,做自己没有错。
孩子需要成长的空间,父母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爱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要失去你自己。
家庭,就像是社会的缩影。
家庭环境,其实是一个共同的空间,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属于大家的空间。
共同的空间,是由所有人共同来构建的。
所以,在共同的空间里,并不是只由你来说了算,而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结果。
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规则:
规则保护自由,自由是在规则里面产生。
给孩子爱与自由并不是问题。
问题是,
我们似乎把规则赋予了禁止的意味,而且把自由和规则对立起来了。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①规则不是禁止,规则的制定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
你可以和孩子商量,订下具体的规则细节,越具体越好。
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具体到每天什么时间看,看多长时间。
说好的规则,不要仅停留在说好的阶段。
因为父母和孩子都可能会为了各自的利益,选择性的忽略和遗忘。
可以试试把你和孩子说好的规则文字化、图片化。
这不仅是让规则可视化,也是间接地在培养孩子心中的秩序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父母就需要在家里放下,说了算的权力自恋。
比如孩子可能会提出看一小时的电视,但是父母不能一票否决。
你可以表明自己可承受的底线,比如只同意30分钟。
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
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的过程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在培养孩子的界限,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
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协商,更要一起遵守。
②当孩子想突破规则的时,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直接对孩子说:你希望今天可以多看一集电视,但是我们已经约定好了只能看一集。
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他。
你只是遵从了相互之间的约定,这样也不容易造成情感的冲突。
边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我们成年人的身上,看到我们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
如何有力量的拒绝,如何有弹性的接纳。
这些,最终都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他心灵的边界和力量。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用支持和爱给孩子提供缓冲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