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做完这档节目,我想开了

做完这档节目,我想开了

文化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就连看理想后台,也经常会收到这一类留言,“节目内容你们讲得这么理想,真能做到吗?对比现状不会失望吗?


那些看起来正确的“道理”,难道只能拿来听听吗?答案并非如此。今天,我们想分享一个故事,来自看理想的节目编辑夏夏,她制作了一档“有很多很多道理”、却看起来并不实用的节目,却反被这档节目拯救了。


这档节目是《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芳主讲。2个月前,这档节目完结了,在完结那天,节目编辑夏夏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感觉整个人被打通了。过去那些不堪的、愧疚的、愤怒的、委屈的、羞耻的、无力的、无法面对的……一切一切,全部被整合起来了。老师的讲述,让我变得更加完整了。”


《欢乐时光》


我们试图梳理和呈现夏夏制作这档心理学节目的心路历程,因为在这两年间,她曾经陷入了严重的自我厌恶和攻击,“感觉自己的内心完全被掏空”。


“过去很多时候我被工作伤害,但这一次,我却真的觉得被工作治愈了”,现在她已经从那样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并逐渐拥有了对生活,对抗糟糕的外部世界的力量。


夏夏感觉,自己曾像是在无尽的苦海中随波逐流,被淹没到甚至窒息,如今,她虽然无法阻止生活中翻起大风大浪,但自己已经拥有了“可以冲浪的能力”。


💬 以下为夏夏的自述:



01.

每个人的果壳里,

都有一片星云


说实话,在节目完结当天,我并没有觉得非常特别,它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打工人又完成了工作的一天。


一方面,是因为在节目更新的过程中,我从王芳老师的讲述和听众的反馈中收获了很多感动,如今节目完结了,虽然很不舍,但我也明白聚散终有时。


另一方面我还觉得有点无奈,因为节目编辑的工作,我并不会有多少时间可以停下来好好反思总结,一个节目一旦完结,就要马不停蹄立即奔向下一个,所以完结那天还有一点如释重负:我终于有时间去处理待办清单后面积压很久的工作了。


过了两个月,这些影响反而慢慢开始在我内心沉淀下来,逐渐发酵,经过这一次的梳理,我也才越来越意识到,原来它带给我的影响那么大。


这档节目缘起于2020年底,当时看到了王芳老师19年的一场一席演讲,觉得老师的表达特别好,但由于周围没有人能帮忙牵线,只能试着发邮件联系。


我们编辑策划节目、邀请老师,碰壁是常有的事,发出的邮件十有七八都会石沉大海。我记得有天周五下班前,我发出了邮件,当时并没有抱很大的期待王芳老师一定会回应,也做好了如果没有回应就再找其他老师的准备。


隔了一个周末,周一下班后,我陪朋友逛王府井时手机弹出一封新邮件提示,竟然是王芳老师的回信。在信中,她表达了对我邮件中提到的心理学科普的困难和问题、大众对心理学存在误解的认同,作为心理学的教学科研从业者,她非常愿意为心理学科普做一些贡献,但还没想好应该怎样做这个节目,也许我们可以当面聊一聊。


竟然收到了回应!我看完邮件,当场开心到原地蹦起来了。


一周后,我跟另一位编辑dy去北师大拜访王芳老师,初次见面聊了两三个小时,就基本确立了合作意向。我们并不想做成市面上大部分心理学节目的样子,此前做过调研,它们大多比较功利或实用(学了就能看透人心,或是学了就能帮你解决xx问题),还有的很“心灵鸡汤”,另外一些比较能满足猎奇心态(如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着墨于病理性人格的)。


可以给大部分人真正带来收获、又兼具科学性和人文色彩的心理学节目,却为数寥寥。


王芳老师说,她很喜欢我们在许多节目里传达的“像xx学家一样思考”这个概念,在她看来,学习心理学也一样。就像学计算机不一定更会修电脑,学经济学不一定更会赚钱,学心理学也不一定会过得更“幸福”。


学习一门学科,并不是直接提供给你一个结果和产品,它能够给予一些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就像有了一只新的眼睛,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原本很熟悉的世界。


我们问她,学习和教授心理学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王芳老师的回答是,让她深刻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有多么不同,并且能让自己接纳和包容这些不同。


《福冈》


因此在最初设计节目大纲时,王芳老师想把节目取名为《果壳里的星云》,因为她很喜欢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她觉得,与宇宙相比,每个“我”都非常渺小,但是在这一枚枚“果壳”中萌发出的人类心理世界,却如物理世界一样灿烂、浩渺无边。每一个“自我”都独一无二、时而理智时而蒙昧,就像弥散、混沌、多姿多态的星云。


这是一个非常浪漫且精准的描述。然而在把这个概念落地的过程中,其实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后经过好几轮大纲和论述角度的推翻重建,我们最终决定以这个思路来展开节目,即围绕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来展开讲述人格心理学。


最终就呈现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节目的样子——《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虽然节目名称和讲述脉络都跟最初的方案不一样了,但其实只是换了一个外壳,王芳老师那种柔软、开放又包容的视角依然并没有变化,也依然有着同一个核心理念:让我们都能从人格心理学中,找到看到每一个独特的人,也看到每一个独特的自己的力量。


02.

“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架空了”


虽然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片自己的星云,但说实话,之前我是没有这样的感受的。


在做王芳老师的节目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自我攻击和自我厌恶的状态里。最严重的时候,不止很难完成手上的事情,甚至每天醒来之后,睁眼看着天花板,没有一点点起床的动力。


我感觉一切都乱套了,似乎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如果我此刻表现为忍让和顺从,就会有声音在质问“你为什么这么软柿子,不能硬气一点吗”;当我想释放愤怒和攻击性,又有声音在说“你怎么可以发火?这样会伤害到别人”;我想对自己的成果感到满意,又会有声音批评我“跟xx比,你这点成就算什么?”……


那时,内心的各种声音在把我往不同的方向撕扯,慢慢地,我好像被扯坏了,整个人活得无比别扭。


但成因或者说缘由,也是自己最近几年才慢慢梳理清晰的。过去让我很不舒服的这些年里,确实一直隐隐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不太对劲”。


为了“稳定”,父亲给我选择了金融专业,在专业环境的熏陶下,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像周围的“大牛”一样,努力做一个精英:追求高绩点,进名企、投行从而获得高薪,广结人脉,过上一种光鲜的生活……


这些都是我周围人在追求的、或是老师父母耳提面命要我追求的“事业”,我很听话地也往这个方向跑,赛道很挤,路上遭受了很多推搡,我也推搡过别人。我很委屈,很疲惫,我并不快乐。


我从小性格一直比较被动,总是习惯性讨好、取悦他人,试图满足别人的期待——小时候是满足父母和长辈,上学时试图满足老师和同学,上班后则试图满足领导和同事……从来不会以自己的意愿为优先。


我三岁就认识很多字、可以读报纸,是一个被一路夸着“神童”长大的孩子。我知道大人们有多喜欢那个聪明的我,小时候也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很聪明,且以聪明沾沾自喜。


直到中学,环境变化、校园霸凌、家庭变故等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成绩滑坡。当时父母无法接受,因为“成绩好”才意味着“聪明”,一个不聪明的孩子是无法让他们在亲戚面前有面子的。


于是,我一边为了满足父母期待而埋头追求好成绩,把很多重要的东西忽视、丢掉了;另一边还要伪装和圆谎,让自己至少在外人眼里看起来是聪明、乖巧的(当时父母会对亲戚谎称我成绩年级top)。


我感觉自己是假的。


《岁月神偷》


王芳老师在节目中分享过一个让大家非常能共情的比喻,每个小孩都曾是一颗拥有旺盛生命能量的能量球,然而随着时间增长,一些不被喜爱、不被允许的特质,慢慢地都被丢到了身后的口袋里,口袋越重,能量球也越干瘪:


诗人罗伯特·布莱在他的书里描述,每个小朋友原本都是一颗饱满的“能量球”,里面装着旺盛的生命能量。然而很快他们发现,父母不喜欢这颗球的某些部分,比如,“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或者“男(女)孩子就要有男(女)孩子的样”。

于是,孩子们身后慢慢拖起一个看不见的口袋,为了维持父母对自己的爱,把他们不喜欢的部分放进了口袋里。接着又听到老师说,“好孩子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而生气”,于是又把愤怒或别的什么放进了袋子里…再后来,是同伴,再后来,我们开始自己做这件事,所有让我们觉得拖后腿的东西都被扔进了口袋里。

一个完美的人格面具打造完成了:礼貌、乖巧、人见人爱,然而,那颗曾经饱满的能量球已然干瘪,只剩下了薄薄一片。
第30讲:“中年危机”可以避免吗?|人格面具、暗影与自我实现


“而那个拖在身后的长口袋,那些被分离出来的东西,那个暗影,越来越大,人们不得不负重前行,直到有一天再也无法承受,被这些力量所吞噬。”


这精准地描述了我那时的状态,我感觉自己一直背着这样沉重的大口袋。


随着之后的升学,父母逐渐接受了我不再是他们过去以为的“天才小孩”,便开始鼓励我努力。我也逐渐接受了自己没那么聪明,并以“不聪明,但努力”来勉励自己。然而这又掉进另一个“努力决定论”的陷阱——我过分地相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然而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我一次次体会到明明已经很努力,结果却还是很失败、被责备。我感觉沮丧、愧疚、心如刀绞,那些失败对我简直是毁灭性打击——即使那些“失败”在旁人眼中,也许只是“不完美”。


在《致独特的你》更新到罗杰斯“价值的条件化”那两期时,我意识到自己做事的动机一直是节目里介绍的“预防定向”:我很少发自内心地“想要”些什么,一直以来我努力追求成功、追求完美,而这只是从学生时代延续下来的一种习惯。


《致允熙》


我一直很害怕头顶上悬着的那把大刀,我怕如果哪一天我不努力,不再优秀、完美,它就会“咔嚓”掉下来。


那些建立在外在的、世俗“成功”之上的标准把我架空了:我拥有的只是一个看似漂亮的外壳,但我内里,一无所有。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因为一些风浪,我很快就被击垮了。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刚挣扎着从前一个浪下冒出头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后一个浪又把我拍进去海里。


我感觉窒息。


03.

找回自己,

先从接受人格的阴暗面开始


王芳老师的节目中,让我非常有感触的,是荣格的“暗影”理论。


过去很多年里,防御机制让我否认现实。我一直无法正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很多事情,尤其是自己处于“弱势”位置的那些经历:比如被霸凌、被性骚扰、PUA。过去我一直觉得这些事情很可耻,说出来只会证明我的懦弱和无能。我主观上否认它们发生过,也从来不会跟人倾诉。


那时的我有一点社会达尔文主义,潜意识里,我把这些事情都归因于“我太弱了”:我需要成功,需要爬到“食物链”的顶端,因为只有爬到顶端,我才不会被欺负、被伤害。


在过去那种恶性竞争的氛围之下,我总在被当做工具,因此我开始把自己工具化,也有了把别人当工具使用的倾向。


工具是没有感情的,在把别人当工具的过程中,我的傲慢与偏见也不可避免地忽视,甚至伤害到了很多朋友的感情。


但与此同时,我又有一个过于强大的“超我”:我要在道德上毫无瑕疵,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圣人”。因此,当有一点点负面想法冒出来,当我发现自己也会嫉妒、愤怒或仇恨时,就会开始苛责自己。我不允许自己有这些负面情绪,我不可以说谎,我不可以犯错。


回想成因,或许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每当我表达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时,都会被指责、责备甚至惩罚,似乎只有每天都把微笑挂在脸上、与人为善,我才是安全的、值得被喜爱的。


超我与自我之间产生冲突,引发道德焦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当自我做了一些(通常是被本我胁迫)不符合超我道德规范的事情时,我们就会产生内疚、羞耻、罪恶的感受,也就是道德焦虑。

当超我过分强大,自我任何满足本我欲望的思想行动都会受到谴责,自我就不得不持续挑战根本达不到的高标准,比如要做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一个至善之人、一个圣人,这样就会经常处于道德焦虑之中。
第22讲:没有不焦虑的生活,只有不思考的人生 | “三我”、心理冲突与焦虑


王芳老师在节目中说,“每个人都有暗影,就像有光照射万物必留下阴影,有光就有影,它与光明二元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依共存。”贪婪、暴怒、情欲都是人性的构成部分,是人都会有负面情绪,会说谎,会犯错。


“然而文明的教化不接受暗影”,正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暗影,导致我过去一直陷入在自我攻击、内耗的状态里。有时候包不住了会泄露出来一点,就变成了对他人的隐形攻击,比如恶意揣测、不友好、不合作与拖延——然后这些又会演变为新一轮的自我厌恶和攻‍‍‍击。


荣格说:“一个人并不能通过想象光明而领悟到自己是谁,要想获悉这一点只能通过意识到黑暗的存在,所谓由暗方知明。然而,后一种方法显然令人不快,因此不受欢迎。”那些不了解暗影的人才会受其控制,一如盲目迷信光明的人,最容易被黑暗吞没。


光只能去暗处找寻,荣格认为,诚实是抵御邪恶的最好方法,不再对自己撒谎是对我们的最大保护。只有那些真切了解自己的情欲、贪婪、狂怒以及一切逾矩欲望的人,也就是认识并接纳了自身不恰当、过度和极端可能性的人,才愿意接受约束、规范言行。对于暗影的真正洞察,将唤起荣格所说的“自性”,从而才可能达到自性的实现。

第30讲:“中年危机”可以避免吗?| 人格面具、暗影与自性实现


《庆州》


当我放下防御、直面现实,尝试接纳自己的暗影,接纳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与情绪,我才感觉到整个割裂的人生碎片在逐渐被串起:


我明白了自己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强迫的想法的由来,认识到过去父母、长辈、老师的局限,并与他们和解。


我重新去揭露那些过去不被我正视的、被我认为是“屈辱”的创伤,理解了那些伤害我的人的动机,看清了当时我所身处的那个场域,从而获得了识别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的内在从一个混乱失序的状态,变得越来越清澈,我也越来越能从嘈杂之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我接纳了现在的自己,也接纳了过去的自己。


04.

做一个眼睛里能看到人的人


记得王芳老师之前说过,如果不是因为“太懒”选择了保送心理学这条路,高中时的她原本是一个想考文学专业的理科生。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才让她拥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


她是一个眼睛里看得到“人”的存在的老师。


每次给我发邮件,除了节目文稿和音频,还会附上一些很暖心的文字;她在文稿里会很贴心地标注剪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文稿配图这类很基础的编辑工作,她自己会把这部分工作做好,想尽量减少一点我的工作量。


她非常擅长倾听他人,并给予及时反馈。任何问题在老师那里,总是能得到回应,而回应的方式,也总是充满了柔软和理解。当我对她的话产生疑问,她会先站在我的视角肯定这个问题的合理性,在我的语境中把这个疑问解释清楚,然后再反问“但你有没有想过...”,提供给我一个宝贵的新视角。


我的猫去世了,她不止简单发了一个抱抱表情,还真挚地发了很长很长的一长段文字来安慰我。而那些话,真的就是当下的我需要听到的。


王芳老师发来的话


我能感受到,自己重获力量、站起来的过程,除了这档节目持续不断的滋养,还得益于这个温暖、包容、容错度高的环境。


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开始相信人,并相信人际关系的治愈力。通过与具体的人交往、做具体的事情,我得到许许多多具体的反馈。


积极的反馈会增加我的信心,消极的反馈也不再是惩罚,而是善意的敦促和提醒,让我在下一次应对时更有经验。我获得了许多矫正性的情绪体验,用新的体验覆盖了旧的创伤,预防定向也逐渐变成了促进定向。


终于,我逐渐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再一次生出了“发自内心想做些什么”的热情。在这些通过做事来“复健”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空心”了,内心的能量球也逐渐充盈起来。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弱小、无助又可怜,面对巨浪,我只能任凭它们一个又一个重重地拍在我的身上。现在,虽然我无法阻止起浪,但我可以学会冲浪。


2021年初,我给自己立了3个flag:1少加班,2多出门,3与他人建立联结。去年年中,终于逐渐生出了一种“扎根”的感觉,双脚很踏实地踩在地面上,很稳当,很安心,不再是在天上飘着的感觉了。


《致允熙》


所以2022年虎年,年初我给自己多加了一条flag:有勇气、讲武德地向虎山行去。


这世界上有太多不可控的事情,悲剧每天都在发生。但我想,我们都要相信,这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的宽广。


那些出现在新闻里的,在远方发生的让人心碎、无力的事情,它们的确是现实;然而当下正在经历的生活、体验到的与他人的联结、感受到的善意和关爱,同样也是现实。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焦虑、疲惫与疼痛,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了那些现实,而忽略了当下的现实。


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封锁在家里、作为生活主体的自身失去自由,这已经让人感觉艰难、感觉不安全,再加上各类负面新闻狂轰乱炸,情绪卷入、共情疲劳,我们很容易就“麻了”。


但是事实上,类似的事情——作为弱势一方体验到的被剥夺、被不公正对待——哪怕没有疫情,它们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只是因为我们太幸运。


当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便会觉得那些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每一天都在经历不公正对待的人,他们的生活与感受是什么样的。而疫情的出现,让这类事情终于被我们经验到了,我们因此感到痛苦。


我现在比较能够接受,动荡与变化本就是生活,或是说人类社会的常态。当下被封锁的状态,或是生活给我的其他困难与苦痛,我将它们视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它们让我更加能够体会那些生活在苦难中、频繁经历“被剥夺”的人的感受,从而生出了更多的对他人、对生命的爱与慈悲。


正如王芳老师在节目完结絮语中说的:


在节目播出的这段时间里,时不时地有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我时常会想,有那么多人正处在痛苦之中,我却没办法直接去做些什么,节目也是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一如往常地继续下去,心里会有点负疚感,一种别人水深火热自己还歌舞升平的感觉。


但后来想明白了,每个人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有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间接传递一些力量,或抚慰或安定或希望,在无序和混乱中保持日常,或许也是一种支持,只要我们还在思考还在感受,就没有丢掉对抗这个荒谬无常世界的最大武器。

《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完结絮语:敬独特的你


那些温暖我、抚慰我、滋养我的力量,让我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我也希望能在今后的每一天里,传递给更多的人。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他人的光。


《步履不停》



📦
这里是看理想的新栏目《看理想打工人大起底!》(未定名)。每期邀请一位编辑,讲讲节目制作背后的心(jian)路(ku)历程,或者各种秘辛吐槽大乱炖,配合节目食用,效果不一定更佳。

*也欢迎收听《看理想电台》第253期做完这档心理学节目,我觉得自己又行了。

🔍

本!期!力!荐!节!目!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收听



封面图:《致允熙》

讲述:夏夏

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看完这两个佛系养娃的海淀妈妈,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读完这篇心理分析,你觉得,我适合写官场小说吗?在美国94.偷渡一例豆瓣9.6分的《快乐再出发》:这档真人秀里有“真人”做完这档节目,我做回了 “正常人”总劝你“想开点”的人,建议你远离追剧看综打本的快乐,这档节目全有了做完这1元医美,我只想说声“对不起”【交通】开车时听什么节目,最能帮助司机提神醒脑?9.5!讲初夜谈出轨,爆同行潜规则,这么奔放的节目,再也不会有了!17岁少女做完「变性」手术后悔:失去了「器官」后,我才发现自己并不想成为男生?春天的蒸菜~~~~连岳的“奸情”玷污了爱国感情我要吹爆这档「实验」综艺!故事FM这档新节目,我们是不是要做砸了?|垂直入戏听富二代闺蜜聊当妈后的心路历程,我突然想开了...61岁叶蒨文亮相节目,潇洒人生优雅老去老司机们想开车越来越难了俄罗斯和西方百年抗争:转载视频毛主席:我一生有两件事没有做完,一件是解放台湾……一位北京文化创业者的自述:4月25日,我们做完了最后一场演出推荐30部适合青少年看的节目,都是实用干货!《我在日本黑帮当老大》衍生节目一:东亚观察局 X 故事FM 特别节目我想要可达鸭!我想要可达鸭!我想要可达鸭!9万人打满分!读完这部肮脏罪恶的小说,我后背发凉......看完这20张照片,我的嘴角疯狂上扬董其昌书法赏析《韦应物诗两首》日本这个设计师做完的精装修,竟然是浓浓的「毛坯味道」2740w+在线观看!48位专家62期节目,TopMD2022全国防癌周圆满收官!一件大事是怎么做完的?2023亚洲杯不在中国办了!扎哈、gmp的大牌球场没做完?网友:慢慢建吧...想开后的第一波活动报名,欢迎参加。孩子说不想开学,我的回答让他开心走进学校豆瓣9.1分的相亲节目,竟然看哭了我偷师来的点心铺秘方,不想开烤箱就做它!酥到嘴巴接不住,几十年还是顶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