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不快乐的孩子情绪稳定,是一种霸凌
周末刷朋友圈,发现过去认识的一个人升级为了新手爸爸,晒出了刚满百天的娃。
底下一众熟人点赞,还有人打趣评论:“这是明日的国家栋梁。”
新手爸爸回复:“栋不栋梁的不重要,健康快乐就好。”
我看到后颇有感触。
健康快乐,简单四个字,道出了多少人初为父母时的心情?
只不过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才发现,这四个字其实是最难做到的。
于是,只能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外表、性格、气质、智商、情商……
养孩子仿佛成了打怪通关,打着打着,就忘了初心,在一个个小目标里,逐渐心态崩塌。
之前,看过一个小视频。
一位北大教授(本科毕业于北大)被问:你觉得你女儿也能考取北大吗?
他回答: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的女儿根本不存在考取不考取北大的问题。因为她从来就没有把考取北大当做目标。她的目标是一辈子过得快乐。
这一点,她比我活得通透。
无论是我们的期盼,还是孩子的追求,快乐到底是什么?
去年暑假,大宝跟着科考营去了新疆,玩得那叫一个嗨皮。
我本意是让他去好好玩一趟,回来更有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做好迎接新学年的准备,谁想到人家回京不久后就开始念叨:
“妈妈,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我觉得自己不快乐了。”
老母亲也瞬间不快乐了
当时,我只能一边摇头一边思考:
究竟有没有脱离吃喝玩乐之外的快乐?
前几天,我在某博热门话题上看到一种说法:
快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化学体验,大脑释放某些“快乐物质”时,人就会感觉到快乐。
“快乐物质”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和催产素。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如果方法得当,这四种物质不仅能让孩子感到快乐,还能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真正做到内心强大、情绪稳定……
见过好多情绪暴躁的孩子,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极度不快乐。
短暂的快乐:多巴胺
猴子大脑的电刺激实验:为了刺激多巴胺分泌,猴子会持续地按压按钮,而且非常专注。图源:《加油吧,大脑!》
在成功达成一个目标后,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它可以让我们非常愉悦,并且渴望下一次成功,形成想要解决更多问题的动力。
这样看来,多巴胺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网上都在说,“多巴胺只能让你爽一时,内啡肽却能让你爽一世”?
这个问题,我在《贪婪的多巴胺》一书里,找到了答案:
多巴胺实际上是被生存和繁衍的需求驱动而产生的,它让人感受到的快乐来自于“获得”,而不是“拥有”。
书中,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当小鼠第一次被投喂食物丸子时,它非常兴奋地吃光了食物,此时多巴胺系统启动。
但当科学家持续每天投放食物时,小鼠虽然还是会把食物吃光,但多巴胺停止了活动。
这就是多巴胺的秘密:它并不完全是快乐分子,而是“预期分子”,当预期与认知趋于一致的时候,多巴胺就会衰退。
因此,人们因为多巴胺活动而感受到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奖赏预测误差”。
如果你生活在桥下,多巴胺会让你想获得一顶帐篷。 如果你生活在帐篷里,多巴胺就会让你想获得一栋房子。 如果你住在世界上最贵的豪宅中,多巴胺会让你想获得月球上的城堡。
也就是说,它更爱“意料之外”的奖励,如游戏、短视频之类提供的不间断的、阶段性的、新鲜的刺激。
尤其是电子游戏,为了让人沉迷其中,到处都是让人陷入多巴胺欲望回路劫持状态的陷阱,成年人都无法抵御那种诱惑,更别说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了。
那么,这种短暂的快乐,是不是毫无用处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巴胺的机制,让孩子爱上学习。
比如,可以把学习设计成一个奖赏系统,不断设立小的目标,在达成目标后,孩子就可以获得奖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尽量不做事前承诺,而是以事后惊喜的形式出现。
因为惊喜会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会带给人更大的喜悦感和继续坚持的动力。
建立奖赏系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越努力越幸运”“天道酬勤”。
奖励的内容可以不固定为金钱、物品等实物奖励,只要奖励的内容可以和孩子平时的所得,形成反差即可。
利用多巴胺的机制,不仅可以让孩子更有学习的动力,还能让孩子远离短暂、易上瘾的低级快乐,可谓一箭双雕。
长期的快乐:内啡肽
内啡肽(Endorphin),也叫安多芬或脑内啡,是脑下垂体分泌的一种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
在《贪婪的多巴胺》中,作者把人脑的机制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部分。
向上的部分,对应着未知、未来,人类触碰不到,需要依赖多巴胺的驱动去获得;
向下的部分,人类触手可及,可以提供长期的幸福感。
我做了一张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内啡肽(还有稍后我们会分析的血清素和催产素)属于“当下神经递质”。
内啡肽与多巴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并不是得到某种东西之后的奖励机制,而是补偿机制:
在我们经历艰难困苦,长时间坚持一件事后,身体就会产生内啡肽,缓解痛苦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安逸、平和、舒适的感觉。
因此,内啡肽也被称为实现延迟满足的“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
最好的例子就是长跑。
在跑到肺炸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无法坚持了,但只要再坚持一下,熬过了某个时间点,我们就能跑得更久,甚至能感受到轻松和顺畅。
这就是内啡肽的功劳。
同时,内啡肽也有调整不良情绪、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缓解疼痛、消除失眠、使人轻松愉悦等作用,某些情况下,乐观情绪可以持续长达 12 小时。
最棒的是,内啡肽不像多巴胺那么“欲壑难填”,它的分泌,不需要不间断地给出刺激。
那么,怎么利用内啡肽呢?
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我们付出的努力越多,收获的内啡肽也就越多,充实、平和的幸福体验就越强烈。
科学家发现,人体内啡肽最多(包括受体最多、最集中)的区域,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内啡肽可以帮助我们振奋精神、增强自律、加深记忆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所以,如果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体验到学习和内啡肽互相成就的愉悦感。
此外,当人们运动后,大脑中也会产生内啡肽,让大脑变得放松、愉悦。
但内啡肽并不是一运动就会产生的,它往往需要人们运动达到一定强度,比如跑步30分钟之后才会分泌。
所以,很多人会说:相比易得的多巴胺,内啡肽的获得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是得到后,得到的快乐也更真切,更有价值。
被赞美的快乐:血清素
被爱的快乐:催产素
之前,我曾经这样跟大宝聊快乐:
快乐有不同的类型。吃零食、看电视、打游戏获得的是“及时行乐”的简单快乐,不需要多少付出,就能轻易获得,但容易得到的快乐也很容易失去。
而看完一本书、通过一项测试、完成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等等,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甚至辛苦付出才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种属于“先苦后甜”的高段位快乐,很难获得但是更持有且有意义的快乐。
而“及时行乐”的简单快乐和“先苦后甜”的高段位快乐,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以上四种快乐之间的平衡,正如《贪婪的多巴胺》一书中所说:
一个人不管是过度关注未来,还是过度享受现在,都会丧失正常的行动力。
那么,怎么做,才能找到这种平衡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四多”:
多巴胺喜欢预期之外的事物,我们可以在生活、学习中,多为孩子制造惊喜,惊喜不必太大,有新鲜感就好;
内啡肽是“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的“彩虹”,我们就需要记得多鼓励孩子坚持,做他最可靠的后盾;
血清素是赞美浇灌下才能开出的花,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的眼睛,多赞美孩子(但要注意千万别太浮夸,孩子“精”得很,我们需要遵循“明确、真诚、适度”的原则,有理有据地夸起来)。
最后,需要把催产素水平拉满——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一些亲子互动,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
这样,四种物质“齐头并进”,孩子就能在“享受当下”和“探索未来”的平衡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建立起内心秩序,真正内心强大且情绪稳定。
这样慢慢长大,何愁不能快乐一生呢?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日]桦泽紫苑
2.《贪婪的多巴胺》[美]丹尼尔·利伯曼
3.王明忠,杜秀秀,周宗奎. 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2016.
4.《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5.王舒, 殷悦, 王婷, 刘国芳, 罗俊龙. 教学设计中的成绩表现和心流体验:基于认知负荷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3): 329-337.
6.邓丽俐, 汤永隆. 快乐的脑机制研究[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9, 6(4):4
7.《Oxytocin,Motivation and the Role of Dopamine 》Tiffany M.Love,PhD.
儿子刚满10岁性情大变,被他“气死”之前先给大家提个醒...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