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艺精神——艺术评论里的“取消文化”丨 拆解“取消”
从《纽约时报》的两位编辑打响了摧毁“哈维帝国”的“第一枪”,到法国演员阿黛拉·哈内尔在凯撒奖上冲冠一怒,愤然离席。在种种理智与情感,愤怒与冷静背后,是一场席卷社会结构的浪潮。
在过去的数年中,这股浪潮冲刷掉掩护黑暗的斑驳,露出的是种种恶意哺育的果实。有人身败名裂,有人罪有应得。同时,像无数社会性运动一样,信念、立场、利益的差别,带来尺度、方法、行动的深浅之别,轻重之异。这一点,在代表性词汇“取消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它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问题不是取消文化是否应该存在,而是它在何种机制中运作才更有效,它的适用边界又在哪里?如果说,在唤醒女性的意识,以及赋予她们应得权利和权益的层面,不存在什么矫枉过正。那么在具体的、细节的行动中,附带伤害,过犹不及,偏离标靶的状况,也一再被历史与现实印证为必然的存在。比如,作者有罪,作品何辜?
今天,在锣鼓漫谈系列沙龙的“迷艺精神-艺术评论里的取消文化”中,主持人陈迪,艺评人、专栏作家、策展人鞠白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社会法研究中心主任翟志勇,一同畅谈了取消文化的诞生、影响与边界等一系列话题。
迷艺精神——艺术评论里的“取消文化”沙龙现场
01 取消文化之源
取消一个人的话语,抵制某个人的作品,都是与取消文化有一定关联的行为。但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取消文化”拥有更鲜明的平民属性。沙龙主持人陈迪以此展开论述,认为社交媒体让普通人的声音都可以聚集起来。当足够多的声音聚集,就变成了权力,就可以取消某些东西。它僭越了过去只有掌握权力的人才拥有的东西,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取消文化。
翟志勇则强调这场文化运动早期以反性别歧视、反种族歧视形态出现,最后在“取消文化”中合流。
鞠白玉在谈及当代“取消文化”概念时,提到了两个重要运动:“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以及“#METOO#”。拥有“取消文化”这个名词之前,它们都是觉醒文化的表现形式。她还进一步对照了艺术领域的“取消文化”,并以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为例。他的黑白摄影以惊世骇俗、充满情欲闻名。他的一次个展受到了保守人士的抵制,要求取消这次展览,美术馆取消之后,支持艺术家的群体又组织了反抵制,向美术馆施压,认为美术馆没有保护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所以,艺术领域的取消文化,往往源自艺术家针对某个领域、某个题材的创作“冒犯”了特定的群体。比如一个作品表现了一个被绑在床上的黑奴,非裔群体容易对此反应强烈,认为艺术家不应该重现这种伤痛与苦难,一旦艺术家本人不是黑人,更会陷入文化挪用等进一步的指责,从而导致“取消”。
艺评人、专栏作家、策展人鞠白玉
02 取消文化之力
为什么BLM与#METOO#会产生如此大的能量?陈迪认为一种补偿正义在发挥作用。当旧有的、传统的、既有的、法律的建制手段,没有办法实现两个运动群体所追求的正义,人们需要先用规格以外的办法去做这件事情。在法律、法规发生改变、改良之前,这类社会运动能够予以支持。所以我们看到近些年来,西方女性社群采取的策略就是,如果法律没有办法给我们公道,我们就通过社交媒体聚集社会能量,实现正义。
翟志勇坦言在“取消文化”运动中,法律的确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它的机制设计会使得某些正义无法实现。比如性骚扰,在讲究证据、讲究公平的程序中,单靠个人言词的指控是没有办法定罪的。不能因为现在有取消运动,就把整个法律机制改掉,这会把法律过去建立的程序正义体系完全破坏,以后可能会带来更多不公正的结果,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司法如此,立法也是如此。在民主立法程序中,要实现对某个群体保护,需要很复杂和持久的角力,成果也不一定能让人满意。这种法律的局限,让“取消文化”有了一定的正当性。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取消文化变成了一种审判,只不过这个审判不是司法审判,而是一种公众的审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社会法研究中心主任翟志勇
03 取消文化之限
当代法律精神是反对公众审判的,这就让“取消文化”本身,同样面临质疑。鞠白玉就群体自发这个特点,谈到了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的变换问题。因为一旦“取消文化”衍生为网络暴力,跟众人观点不同的人,就会变成相对弱势的、少数的群体,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个时候这些人变成了取消文化里的受害者。所以,取消文化在艺术领域肯定不是好事,因为它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与公众、美术机构的三方角力。这种角力背后是美的定义权,表达权。取消文化会让创作者退缩、固化,这适用于所有艺术领域。比如一个对南北战争有自己想法的导演,在如今的取消文化中,就可能失去了表达的权利。
翟志勇也指出,任何文化运动如果不受限制,都有变成“猎巫”的风险,很多无辜的人会受到侵害,但这是一个过程。取消文化目前还处于上升期,它在教育大佬的同时,也在教育大众。也推动了一些回应。就像在当下的学术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捍卫学术自由的保护机制。出版领域对《飘》这类作品的“敏感提示”,也是一种平衡法。而在法律层面,大众共识也可以通过类似英美案例法的模式,通过一个个纠纷个案的解决方案,在竞争中找到获得普遍认可的新标准。
主持人陈迪
陈迪在总结这次沙龙主题时,将取消文化放置在“自由与安全”主题之下。哲学先贤们相信人类可以完全自由地接受所有信息,并凭借理性甄别好坏。但他们无法预料社交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对于欧美Z世代而言,安全似乎比自由更为重要。在实现补偿正义之外,“取消文化”所形成的一套辐射社会的新标准,有可能成为对“什么是正确”的霸占。
迷艺精神——艺术评论里的“取消文化”沙龙现场
今天,绝大多数人离不开社媒,因此也不可能将“取消文化”的影响置之度外。身处这场注定还要持续许久的运动中,本场沙龙希望给予你使用“取消文化”的勇气,以及审视“取消文化”的理智。
海浪电影周期间,海浪沙龙将持续邀请一众业内嘉宾与观众对话,集中于电影的讨论。浪潮延展理念边界,海岸汇聚创作的无限可能。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