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高考全省第二上北大光华,却是我痛苦的开始……

高考全省第二上北大光华,却是我痛苦的开始……

教育

今天,2023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全国将有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比去年增加近百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一到高考季,总会有人想起我这个曾经 “全省第二名”的过来人,替自家孩子来问选学校、选专业事宜。还有家长因为我在北大光华读了商科,会来细问“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读商科”以及“毕业以后能做什么”。

每每此时,我都特别想讲讲自己《误打误撞混进顶级商学院,在学习、社交、活动、求职遭遇全方位碾压》的痛苦经历,好让他们不要因为分数高,就头脑一热选一个“看起来很厉害但不适合”的专业。

这段艰难的经历,我一直没敢讲出来过,因为我始终以为这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商太差。不过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我发现在顶级商学院待得如此挣扎,可能并非完全因为是我个人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根源:

和工薪家庭的孩子比起来,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上占优的富裕孩子,更容易被顶级商学院录取,更懂得这里的游戏规则,毕业时也更懂得如何拿到顶级投行、咨询、律所的offer,赚到同龄人2-4倍的起薪。

而从小只有“考试做题”一项技能的工薪家庭孩子,会在求学、求职的阶段,不断感受到自己与同学的格格不入,也更容易陷入迷茫和恐惧。

归根结底,就是家庭经济、文化资源,以及入学时自带的视野、见识和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适合就读商学院。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书籍封面

这个结论很残酷,但并非空想臆断,而是美国西北大学一名教授,“卧底”在商学院2年才得出来的。虽然讲的是美国的事,但很多细节和国内的顶级商学院有80%相似度,我个人觉得很真实,很“内幕”。

对于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至少可以学到怎样在商学院过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求职成果,所以也有人将这本书称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下面,我来讲讲自己的商学院生活,并会用《出身》中的内容做一些notes,想看到商学院求学、求职全貌的朋友,记得读一读整本书。

(声明一下:本文关于我的个人经历,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其他的光华毕业生,更不是说光华不好,每个人的就读感觉肯定有差异,大家当个人感受看就好啦,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


拿到全省第二名,

我连“商学院”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成为了其中一员

作为小城市教师家庭的孩子,我人生的前十几年生活极其简单和直线,就是苦读和学习,这是我和父母掌握的唯一“晋升路径”。

直到高考之前,这条路径被证明是OK的——没补课,没自招,高中三年自己住校,发狠读书,拿到了全省文科第二名的成绩。出分不到一小时,我妈就接到了北大招生老师电话,当天就确定了去光华管理学院读工商管理专业。

你可能不相信,我第一次听说“光华”,是临近高考的那个月。

当时的我压根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只是之前在新闻里听过一耳朵:“这是全国状元首选的学院,也是最难进、就业最好的学院之一”。我爸妈也不了解它,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这可是所有高分学生都想进的专业,既然分数让你有足够大的选择权,那肯定要选光华啊。

而我高考前想读的专业是什么?是“汉语言文学”。

我喜欢写作,还偷偷和高三语文老师分享过,他非常高兴。所以我至今记得,当我告诉他 “最终选了工商管理专业”时,他原本开心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内心的OS我猜都猜得到——“果然是没经得住名利的诱惑”(我承认,当时的确是被“光华=天之骄子”的光环迷晕了眼)。

万万没想到的是,顶级商学院的入场券中,“分数”只是一个最最基础的敲门砖,要想快速适应并且适应得好,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当时无知懵懂的我,因为没有提早意识到这一点,在开学第一学期就掉进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和高我100分的同学上课,

深深怀疑自己的智商有问题

身在东部省份的人都知道,要想考进光华,录取分数卷到不能再卷,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每个省份的录取名额,可能只有个位数。

我虽然也是自己省的“第二名”,但来自西部教育资源落后的省,我的高考分数实际上比同学们低不少,尤其山东、河南这些最卷的省份,同学的分数可能比我高100分…

这就导致,虽然进入大学后,我们表面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但单单是学科知识、通识知识涉猎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要拉开一个“马里亚纳大海沟”。

△高考多少分能上光华?不一定,我找到一个知乎回答,来自答主刘洪勋,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具体分数,而是省排名,以及排在你前面的人有多少个想上光华,有时候排名靠后,但前面的人都想去其他专业,那也是有可能进去的

尤其是数学和英语,这是我和同学差距最大的两科,而且不止体现在分数上,更是基础能力、思维能力上。

比如数学,光华一上来就要学《高等数学》,授课老师是数院的大牛,具体学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唯一印象最深的感受是:听不懂,完全没涉猎过微积分(我是文科生)。

每当我听得云里雾里,偷偷看身边的同学,却发现大家都非常投入,从眼神到做笔记的动作,一看就知道他们跟上了老师的思路,后来才知道,有的同学高中就已经学完了大一数学。

而老师呢,因为是给光华的学生上课,一上来就说“你们是全国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理应都学过”,所以有些内容是自动跳过,默认大家都会。

课听不懂,作业要花好几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做对做出来,而同宿舍的大牛同学呢,一阵子就刷刷写完了,还全对。

而且,周中一般还有助教的自习课,助教讲完题以后会叫同学上黑板做题。所以每周我都有两个时刻,会焦虑得全身冒汗肚子痛:数学课交作业之前,自习课助教开始找人上黑板之前。

有人可能要问:听不懂,你去问老师、问助教,或者问同学啊?

老实说:我不敢。

一个不敢,是默认老师和助教一定很忙,一定不屑于为我这个大一的初级菜鸟指点迷津;另一个不敢,可能还是虚荣心理:我都考上光华了,外界都会觉得我很聪明很优秀,如果我承认连大一的高数都不懂,岂不是面子都没了?

还有英语,光华的学生除了全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还要学《商务英语》,大二大三的《概率论》、《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也是全英文授课,老师从头到尾一句中文不讲那种。学生要提问、回答、做笔记,都得英文,当然课本也是国外原版的(一学期好几门课都是原版教材,这种书在旧书市场超级紧俏,基本难淘到,如果没有要好的学长学姐给你留,都得自己原价买)。

这些英文的课程,考核方式很多元,有的是笔试占分多,有的是要做小组presentation。大一时期的我,从小的英文基础都是靠公立学校为数不多的英语课,也就应付个高考,而商学院的课程,对口语、长篇阅读和写作、辩论能力,要求几乎和国外一样,中间差了一大截。

为了不给小组presentation拖后腿,我曾经用了一整个学期,每天早早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宿舍,打开楼道窗口,跟读复读机里的口语课文,这样就不会吵到同学。有时候大冬天,北京的干冷空气快把嘴都冻麻了,依然坚持练口语,直到能跟上音频里的原版语速,把课文背下来。

再加上看美剧,以及上课时强迫自己大胆回答问题,英语水平慢慢上来了,等学到《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时,也能完全无压力听懂跟上进度了。

北大商学院的大牛都在做什么?

学术、社交、课外活动全是“卷王”,没有天花板

不过,到此为止,我也仅仅是在课程方面,“跟上”了其他同学刚入校的水平。而光华的大牛同学们在做什么?

在经管类社团积累实践经验

这种社团是需要填写全英文申请表,展示自己从前的相关经历的,并且要筛选、面试,几轮角逐后才能进得去。进去以后有商业竞赛、项目可以做,很锻炼领导力,拓展见识,还能和其他大学的同侪竞争,也能积累人脉、增加社交。

无疑,这类课外活动非常适合高中时期就参加模联,或者参加各种竞赛的学生,他们能迅速在团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才能,有时候做过的商业案例,还能在暑假申请实习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发光发热

有的人从初高中就热爱登山,进北大后参加了山鹰社,经常有很酷的户外活动;有人从小擅长歌舞乐器,每周参加街舞、戏剧和各类乐器社团,等学校举办“剧星”、“十佳歌手大赛”这种重磅活动时,总能看到他们如明星般耀眼的身影。

早早规划好了出国、实习,有节奏地为此努力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对毕业后做什么完全没有概念,只是以为努力完成课程、拿到学分、保住绩点,就万事大吉。

而我同学不一样,有人一进校就做好了大四申请出国的准备,以终为始做好规划,学托福雅思GRE,或者积极帮助教授做科研,积累学术经历;有人笃定毕业找工作,从大一的寒假就开始准备申请暑期实习,各种面试经历刷个遍,积极向学长学姐讨教,丰富自己的简历,从小公司实习一步步走下来,大三暑假已经拿到知名外资银行的暑期offer。

以上这些事情,都不是光华的老师教他们的,而是他们每个人自己心里有一个时间表,做好了详细到每一天、每一小时的规划。所以你会看到,光华的每个人都非常忙,但忙什么互相都不知道,甚至同宿舍的人也不知道,直到谁拿到了很牛的offer才恍然大悟。

当然,在这充当“大池子里的小虾米”的四年,我也有过一点点安慰人心的“高光时刻”

🌟 被经济学老师鼓励,担任课代表,考试拿到了很高的分数;

🌟 作为一个艺术小白,在500人的《美术史》通选课上,狂刷图书馆几十本书,凭借满分论文拿到了免试资格;

🌟 还曾勇敢突破自己,在投资社团主导了一场活动,帮一些创业者成功对接到了投资人。

不过,这些微小的“幸运”经历,并没有完全抵消无力感,也没能解答我内心酝酿了4年的疑问:

为什么别人总是走在我前面N步之多?

为什么他们兴趣爱好那么广泛且样样精通,玩着学着就能给简历添上绚丽的一笔?

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总是很果敢、大胆,遇到不懂的会在课堂上当着几百人去问老师,甚至觉得自己的分数被“正态分布”了(就是被打低了)会去找老师据理力争,而我连问都不敢问?

为什么每当有顶级投行、外企、咨询公司来光华办宣讲会,他们总能穿上笔挺恰当的正装,像经验老到的职场人一样,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能就专业的问题和招聘人侃侃而谈,抓住各种networking的机会,获得对方赞许的目光和珍贵的offer,而我在这些场合总是局促、木讷,连说什么都不知道?

……

所有的这些“为什么”,在我上大学时候,并没有得到答案。


毕业后我才明白,

最适合商学院的,绝不是只会学习的人

那时候,我一直归咎于自己有问题——

智商不行,努力不够;性格内向不懂社交,胆小怯懦不敢向老师求助,在乎面子不敢向同学取经,甚至连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都没有,永远只能在舞台下给别人鼓掌。

就算自己付出了很大努力,在北大、在光华这个“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只能往上走小小的一步。甚至在无限迷茫、焦虑的时候,我也曾跟风去学过托福、考过雅思,去不感兴趣的公司投过简历,去商业社团做过项目,去中科院的科研项目里打过酱油…

好像这些才是典型的“光华人”必须要做的东西,但做这些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为哪一步去铺路?我完全没想清楚。

直到近几年,我阅读了很多和经济学相关的教育著作,尤其是读了《出身》这本专讲商学院求职的书后,才慢慢明白:

在顶级商学院,你有怎样的“出身”,几乎决定了你会度过怎样的4年时光最后是否能拿到top级别的工作offer。

这个“出身”,并不是大众认知里的“家里有钱有地位”,用《出身》这本书里严格的“学术概念”来说,是一个人从家庭里长期熏陶出来的“硬性+软性”的禀赋、资本。

用美国顶级商学院的录取逻辑、求职市场举个例子(国内顶级商学院不一样的是,录取靠更加公平的高考和自招,“可操纵”性没美国那么强,而求职市场方面,国内外的顶级商学院非常类似)。

👉经济资本:投入给教育的“钱”,转化成了实打实的大学、工作offer

富裕家庭的父母,可支配财富更多,可以让孩子获得教育上的优势。从择校方面,他们有能力住在房价最高、公立学校资源最好的学区,或者不考虑学区,去读昂贵优秀的私立学校。在一些美国的主城区,有些私立学校从学前班起的学费就要4万美元一年。

这样的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人均花费,师资更雄厚,有更多前沿、丰富的学习资源。到了高中阶段,要开始准备申请时,这些学校有大量荣誉奖励、先修课程,以及运动、艺术、音乐、戏剧项目,还有训练有素的大学咨询办公室提供最新信息。学校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交能力,还可以打造一份有竞争力的学业、课外活动简历,在申请大学时非常有用。

而这些成就,和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度相关,需要一整套精细、昂贵的机制作为支撑,父母既要富有,还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还得消息灵通,这对于很多优秀的平民子弟来说根本无法获得。

👉文化资本:同样搞课外活动,你是每年花几个月划赛艇,还是家门口踢足球?

这些东西都是虚的,但是实实在在反应在一个孩子的气质、人生观、世界观里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说,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开始学习阶层特有的品位、价值观、互动方式(如礼仪和谈话风格)、自我呈现的模式(如穿衣、说话、肢体语言)和行为方式。

家庭富裕的孩子,从小不需要为生存发愁,因此喜欢比较“虚”且不直接有用的实践活动(比如去第三世界建房子、去北极圈做环保拍纪录片、去非洲解决饮水问题)。

他们选择体育活动时,也不太选择经济门槛低、规则简单的游戏,比如游泳、足球,而是更喜欢需要大量训练/昂贵器材或服装的游戏,这类运动只可能在专门的场地进行,规则复杂,比如赛艇、马术、壁球、马球、冰球等。

而这样的课外活动、体育经历,那些顶级投行、咨询公司在招聘时就特别喜欢——

他们看重“高端”的课外活动多过看重成绩,还不能是浅尝辄止,而是要从小开始,实打实投入了很多时间、金钱,表现出了“热爱”的活动。比如同为大学校队成员,更喜欢招聘拿过全国、奥运冠军的;爱好乐器,要跟随世界乐团参加过巡回表演,而不是在学校乐队的;爱好运动,要攀登过重要的山峰,还是只有休闲徒步登山。

只有这样的课外活动,才被认为能证明一个人“真正的成就”,侧面证明这个人性格好,时间管理能力强,能和同为精英的同事玩到一起去,且有强大的适应性。

比较心酸的是,工薪家庭的孩子总以为学习成绩才是求职的关键,把主要时间用在了学业而不是课外活动上,这反而对求职起到了负面作用。

👉社会资本:父母行走于江湖的社交秘笈,毫无保留传给孩子

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络,能为孩子提供重要的机会、信息和资源。如果联络得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帮孩子联系到很好的实习。

同时,从小观摩父母如何社交,孩子也会从小内化熟练强大的社交技巧,会懂得如何从前辈那里求得帮助,会知道怎样娴熟地和成年人打交道。这又进一步帮助他们在大学参加社团,与老师、招聘方打交道。更重要的是,享有经济特权的孩子,从小习得那种强调独立、自我表达、能动性、赋权的互动方式。

还有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更有可能主动寻求帮助,甚至在没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主动寻求提示。也非常善于在课堂中吸引老师的注意,获得成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

而工薪阶层的孩子,由于害怕暴露弱点或打断课堂,常常不愿意寻求帮助。

结果就是,工薪家庭的孩子,从老师那儿得到的关注少,被认为不如富裕的孩子那样动力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又由于他们缺乏老师的指点,经常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又强化了老师对他们的看法,即“工薪家庭的孩子不如富裕的孩子聪明”。

就这样,从小沐浴着父母强大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源长大的孩子,在本身就代表“精英教育”的商学院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空间,毕业时换到了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真正实现了“精英的再复制”。

「 写在后面的话 」

在“爸爸真棒”做了几年主笔,这是第一次大胆承认“我在北大是个学渣”,心里反倒释然很多。就像李雪琴自嘲“我就是个废物”,我相信背后绝对也经历了一番打破自己以后的痛苦重建。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挑战国内外的顶级商学院,并且有可能拿到顶级的毕业offer?

我的答案是:

  • 从小就和父母谈论社会经济现象,对金钱和市场有洞察力和自己的思考;

  • 视野开阔、见识广博;

  • 从小有坚持的课外活动,充满热情,愿意吃苦,时间管理能力强;

  • 对学业事业人生规划非常有想法,不轻易随大流盲从别人;

  • 英语数学底子好,表达能力强;

  • 勇于展现自我,不惧挑战权威,对成功有强烈进取心,哪怕有点aggressive也无妨;

  • 享受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不惧怕social的场合,善于与他人建立联系,因为校友是未来非常关键的社交资源

  • ……

以上如果不具备,而是像我一样只有一项“高考分数”作为入场券,其实也无妨。

每一个在高考独木桥上“厮杀”到前排的人,内心都有一股不甘平庸的气,只要别躺平,别摆烂,你会带着一颗在“大神”堆里历经淬炼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勇敢走下去,哪怕当个“孤勇者”,又何妨呢?


本期福利

如果您对“出身”这个话题有共鸣,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将从中选出3位读者包邮赠送《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一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进入【爸爸真棒·家长群】,与50万高认知国际教育家庭一起畅聊国际教育圈的最新消息、最牛资源、最火学校

🎁入群还可以领取“爸爸真棒”独家制作、每周更新的【社群福利大礼包】哦!

6月10(周六) 下午14:00-16:00 沪上名校长线下公益圆桌会:IB、AP、A Level三大课程体系该怎么选?

👇扫描海报二维码抢活动席位👇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人痛苦的根源:智商太低!(强烈推荐)中国富豪刷爆英媒,27次高考全部失败!英国网友:太励志了,要继续考下去啊!北大著名教授痛苦的说:沉默都不行了​五年冲到全省第一,佛山禅城保险业有多能打?四月来临比周一更痛苦的,是周日上班北大光华金硕2023的奇怪现象12年花费千万卷进藤校,没想到却是幻灭的开始!哥大博士大实话扎心了请问:什么是我们大家的敌人,却是关晓彤的贵人?花费千万卷进藤校,没想到却是幻灭的开始!哥大博士大实话扎心了……研究:周一不是最痛苦的,一周7天最难熬的其实是……朱元璋开创大明,并不是汉人噩运的结束:而是更漫长黑暗的开始…关于“苦”的清晰解读 | 十、苦的法印:由呼吸照见苦的法印厉害国, 承载着人类的恩怨《南国第一梅》&《美美》适合中年女人的追求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卷思想政治试题有这些特点|聚焦2023高考博导总结了读博士要面对的25个极度痛苦的问题…只有40%中产孩子能超越父母?原来“中产破产三件套”仅仅只是开始……澳医疗重大突破: 不手术也能治愈痛苦的流行病, 永久预防! 百万澳人患病, 跟这美食有关!大脑里的假象,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高考疯子”吴善柳:12年前拒绝北大、高考10次上清华,毕业时36岁,现在他怎样了?"她只活了无比痛苦的44小时..." 胎儿畸形不能堕胎,只能出生等待死亡。母亲含泪痛斥,网友却说这是爱...关于“苦”的清晰解读 | 十二、苦的法印:一切演绎造作都呈现出苦的法印最惨高考状元:全省第一却被名校拒之门外,今香港就读的她,经历了什么?【EMBA】港大经管学院-北大光华灌水:关于复活节兔子和传说今天的话题,从一座北京小院开始……“端午节也要调休”热搜第一!还有个更痛苦的消息:假后再连上6天班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执念太深成年人最痛苦的根源:低估自己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有这些特点|聚焦2023高考史诗般的大逆变正式开始……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有这些特点|聚焦2023高考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困”在别人的期待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