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只有40%中产孩子能超越父母?原来“中产破产三件套”仅仅只是开始……

只有40%中产孩子能超越父母?原来“中产破产三件套”仅仅只是开始……

教育

要说近期最热的关键词,一定是「中产破产三件套」了:千万的房贷,老婆全职在家,孩子走国际路线。

看到这里编辑部同事不禁感慨:即时是当时雄心壮志、准备好千万教育基金冲进国际教育赛道的家庭,如今都开始精打细算了。

放眼世界来看也没好到哪里去。

疫情后加速进行的去全球化,价值观区别导致的经济分别出阵营,让世界的各地的经济都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

高科技板块的压力下,OpenAI 祭出chatGPT,拉响了人工智能替代白领工作的压力,甚至业内人士提及了人类灭绝的危险。这种疫情的打击,累积的失业人口,内外环境的变化,产业的变化,加上我们教育既有的痼疾,就带来了年轻人的就业困难。

很多人面对困难失去了动力,更没失去了人际的支持。目前产业变革,就业低企,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了低欲望社会?我们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其实我们的邻国日本很早就进入了低欲望社会。日本经历的很多问题都对中韩有前鉴的意义。在邻居日本这个国度里,很多人失去了上进的欲望,过极简的生活,甚至很多人过着孤独的生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但是你也同时也会发现,很多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具有内驱力,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就很多,几乎每年都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那在我们转型期间,中国的或者海外华裔的年轻人如何在其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与动力?

我按阶层做一些自己的观察,斗胆分享如下:

👪 富人阶层 👪

大陆的华人富人阶层形成不久,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故有其选择正确的原因,但他们的选择无法传递给下一代。代际之间的动机和动力必须升级,否则失去长久目标。

不再简单以物质追求为目标的孩子,他们的驱动力门槛变得很高,如找不到内驱力,就很容易满足于自己,显得比较随遇而安,甚至颓废。

这是他们父辈往往无法接受的精神状态。这种情况下父辈必须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多给孩子一些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打动孩子的内心,唤醒他们,这才是这类家庭里教育所需要的艺术。

👪 中产的家庭 👪

中产的家庭,父辈们期望孩子超越自己,至少可以复制自己的成功道路。发现并非所愿,自己走过的那条路比当初艰难多了,有数据显示只有40%的孩子才有机会超越自己的父辈。

而中产的挣扎和极力保持,所以对教育的期待和花销最高。所以给孩子的外驱力最大,孩子也最辛苦。而对学习以外的娇惯最多。

所以一旦无法实现目标,孩子进一步二遍吃苦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说这篇文章的更多关注点在这类家庭身上。

我觉得这才是需要艺术的地方:合理利用内外驱动力,制定合理的可行的目标。

👪 底层的家庭 👪

而底层的家庭,对现实的期待是最低的,他们无法调动好的资源。多数孩子只能自己的努力达到一些相对切实可行的目标。很难说这就是他们所喜爱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纠结就会少很多。

我们很多人更多地把教育理解为经济行为。尽管从经历角度讲这是有机的故事整体,但这是事情的表面。我们应该透过表面看到孩子们的心理世界和对世界的交互与反应。

这篇文章我将以内外驱动力,孩子对驱动因素的反应做介绍开始,讲讲父母在孩子设立目标中所应该起的作用。期望能给到给多家庭切实可行的建议。     

中国社会从“外驱力”到“内驱力”转变

我觉得做家长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内在驱动和外部驱动的区别和关系。



外部驱动因素包括

父母和家庭期待,社会压力(如媒体和文化压力),同伴/同辈压力, 环境压力(如竞争性很强的教育制度或劳力市场)。


内在驱动因素包括有

自我概念,关系的需要,身份形成(如归属感),兴趣和喜爱,专注和干扰。

这些内在的驱动因素尽管有些也是和外部有关的,但是必然也是内在的感受和内心世界有关的或者说是占更强的主导地位的。真正的内在驱动的往往更难出现,但往往是更容易持久的。

外在驱动可以给你一个抢跑的优势,但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之中更容易枯竭,成功之后容易自满,遇到挫折之后更容易半途而废。

总体上来讲,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相对缺乏的时期里外在驱动起的作用大一些。而发达国家里,特别是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好的国家里,内在驱动起的作用就大一些。而东方的文化里,社会和文化里攀比和比较的情况里就相对比较普遍一些,社会对人的期待也就多一些。

比如说,中国的家庭来到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佛系不太理解,经常认为是愚民政策的结果。其实西方也是走过了很长历程,越来越推崇内在驱动力。

即使是做同一件事情,可以通过对待输赢,荣誉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对内外驱动的偏好。而且这种偏好会日积月累是会造成比较大的差别的。假如是内驱力的作用,我们会克服困难使劲让这些事情做好。

假如是外驱力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下意识地去抵制所作的事情。而且靠内驱力的人,心情波动就会少一些,平复起来也就容易的多。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时候,发展的潮流的“沟渠”都被规划设定好了,这是由于巨大的势差引起来的,甚至带有各种激励措施。很多人都没有自我的发掘,我们所做的可能只是做的比同伴好了一些,或者说觉醒早了一些。

当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有的人就逐渐地把这种动力内化了。这就是所谓的从外向内(Outside-in)设立目标的办法。

然而这些被走了很多的路被人们请清楚之后,就变得异常的拥挤或“卷”。

过分的卷让很多人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出现紧张,也影响了很多人的精神健康,甚至有丧失生命的。所谓的教育产业也是一种外部的驱动,必然有其作用耗尽和失效的时候。而如今卷不动的人们,又几代人中首次遇到了经济下行。

如今年轻人的高失业率已然成为社会问题的前兆。于是绝望无助下,外在的因素对很多孩子已经不太起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靠挖掘内心的感受这眼新源泉。也就是说设立目标也从从内向外(Inside Out)展开。

而内在的动力就是需要去培育,发掘。这样的种子是否能够出来,就看孩子们对外界和自己的反应,家长所营造的环境和谈话的技巧,这也就是下来几节的内容。


为什么孩子对于“期望”的反应截然不同

畅销书作家Gretchen Reuben写了一本书The Four Tendencies(四种人格倾向)。出于偶尔的灵感,她根据人对内在期望和外在期望的反应,把人分为四类--

  • 内外期望都想期待满足的,是自律者(upholder);

  • 对内外期望都抗拒的是叛逆者(Rebel)。

  • 对内满足而对外抗拒的是质疑者(questioner),

  • 对内抗拒而对外满足的就是尽责者(obliger)。

这本书我读过,有时觉得很难把孩子归到哪一类,而且孩子表现与成长时期和所处文化及环境都有关系。但是家长应该有效地和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内在和其他人给的期待的关系。也是能大概感觉到孩子的倾向性的。

理解了自己的倾向之后,孩子可以会更有同理心,学会欣赏不同的类型,学会如何与不同倾向的人相处 。通过了解自己的倾向,也可以帮助将自己放置在适合自己的领域 ,制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设立目标的策略:

自律者

是有自己的原则,而非冷血,现实中主要是要避免过分地许诺和过于疲劳。对于他们,设立合理的健康边界就显得重要一些。

尽责者

尽力完成外部期待,需要提醒的是注重自己的发展规划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利用外部期望来「鞭策」完成他们心中想作的事情。

质疑者

遵从自己的内心,现实生活中更需要考虑他人的视角,自己设立做事的截止日期 和为人的边界。

叛逆者

可以寻找更有弹性的生活方式,要避免过度严谨的框架让自己动力全失。我相信他们可能是创造力强的人,相对独立的职业或个人责任重大的新创公司或许更适合他们。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第一步是建立内心安全世界

理解了内外驱动和孩子对内外驱动的反应之后,我们来思考父母在孩子发掘其内在动力的过程中可以起的作用。

我们如何发动孩子们的内驱力呢,我觉得是首先关键还是建立内心的安全世界。这个和鸡娃的套路和加剧孩子的焦虑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心理学家Seigel在他写的《Whole Brain Child》中提到孩子和父母依附的4S理论是很有用的:


01

看到(Seen)

这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到。这意味着深刻地和同理心地感知他们感知他们行为背后的思想,用 Siegal 博士所说的“头脑洞察力”

02

平安(Safe)

我们避免会吓到或伤害他们的行为和反应。我的体会是不要把我们做父母的人,和父母的感受成为主题。孩子们要保持是问题的中心和问题的解决者

03

舒缓(Soothed)

我们帮助孩子们处理困难的情绪和情况


04

安心的(Secure)

做到了以上几点,孩子就有一个安然的做自己的心。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有一种内化的幸福感

­看到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不去评判他们,去恐吓和压迫他们。去聆听他们,舒缓他们内心的感受,鼓励他们内化自己的感受,诚实面对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避免过分保护,做到分阶段的逐步保护。小的是时候保护要多一些,大的时候要少保护一些。而且更多的不是替他们做决定,而是给他们一些信息,总是给他们留有开放的选择,保留他们的自主性。

因为这些毕竟他们的事情,我们不能唱了主角。但是我们让孩子坦然面对,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达到心理诚实,得到他们应有的反馈。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目标就会日渐趋于合理,切实可行。避免目标制定不合适导致的无聊或无助。即使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要耐心,摆脱困境要从小处着手。


「 与孩子的灵魂对话 」

低欲望的社会里,没有低垂的明眼可见的果实,没有了奔腾汹涌的河床,不太有别人给你指明的方向。孩子们们需要自己去发掘自己的田野。在自己的田野里去发现价值。而就发现价值我可以给出如下建议:

👉投入到外在的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价值

与意义与现实接轨, 寻找价值,鼓励反思与反省,意义与问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满足和天赋。像服务自己一样帮助他人,寻找问题与价值。

这里包括寻找新类型的创业和就业模式与机会,因为产业和技术的变革带来了人们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AI时代会造就很多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正是机会

没有时代比AI需要爱(ai)。解决问题,包括学习新的创业和就业模式。孩子们也不妨尝试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中学和大学都不应该只是专注学术,给孩子多一些与社会交互的实践机会。要把环境的变化变得更加自然而非是突然的变化。

👉从to-do 到to-become 也许是个思路

对于一些家庭,特别是摆脱了谋生阶段的家庭,或者说没有中短期谋生压力的家庭,应该把活出一定的精神状态,努力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作为目标。比如说日本很多女性享受了高等教育后,只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做会更好的妻子和妈妈。

还有就是自我的提高(self improvment),这些提高可能未必是直接就有用。但是深耕一个领域,可能就会在新的田野上长出一些特殊的果实。

我喜欢的一条建议就是:像自己帮助他人一样帮助自己,成为自己的成长教练。如何利用和结合外在动力最终找到或驶向内在动力。如果我的朋友处在我当前的境地,我会给他什么建议。

👉在孩子的谈话中,学会问问题。

问孩子一些恰当类型的问题去问孩子。或者帮孩子问自己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幸福,满足内在自我。我们也要理解是什么在驱动和激励我们?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知道孩子们可能会被什么驱动。这里举出一些例子帮助孩子自醒的问题:

  • 评价/自我打分型问题,量化你的感觉,你的信心从1到10你能打多少分呢?

  • 策略反省类型的问题,帮助反思自己的行为,你是怎么做到的进步那么多的呢?

  • 结果型导向类型的问题,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你做这样的努力准备达到什么结果呢?

  • 关系提高型问题,你这样做你妈妈知道会感觉怎么样?我做这样的选择能帮到他人多少呢?

除了高质量的阅读和思考, 高质量的社交,实践,和对话是低欲望时代的需要。

活动起来,才能活得好,才能活下去。美国的外科医生组织有个研究表明,缺少社会链接对健康的损害等同于一天抽15支香烟。

对于没有学上了,失去工作或者说没有工作的孩子们,我们家长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去理解他们的内心,去关心他们,和帮助他们托起自己。

毕竟生在一个放缓的低欲望时代并不是他们的错,责怪和鄙视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篇文章正是类似的努力中或许微不足道的一个开始。

👇最新活动预告👇

6月20日(周二)晚19:30

高考后如何规划一条不内卷的留学路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史诗般的大逆变正式开始……剖宫产孩子大腿被医生掰骨折?院方回应注意!“中国APP霸榜美国”仅仅是一个开始16岁开始整容,19岁孕期吸毒,20岁结婚被狂抽耳光,24岁四婚…活成这样,她全赖父母?!火星乐园第三部《灰界》第六章 末日精英健行随笔 | 韩国的报应来了,但这只是开始!每年,中国有12万中产孩子,卷在“洋高考”今天的话题,从一座北京小院开始……洪水过后第4天,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洪水过后第4天,北京、河北灾后现状惨不忍睹,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展示仅仅是开始”,国际品牌借力进博会深耕中国遇罗克,中华的马丁.路德. 金父母该不该帮孩子付大学费用?美国孩子十八岁被赶出家门,不用赡养父母?才是刚开始……中产作死三件套成为“自如业主”的办法,不仅仅只有买彩票这一条路……中产破产潮,来了?聊聊中产「作死三件套」淄博烧烤火出圈,这份“三件套”功不可没……聊聊中产“作死三件套”“新”中产,开始流行“四件套”压倒4亿中产的“作死三件套”,很多人深陷其中……申请破产三年后,21世纪旗舰店16日金融区重开高考全省第二上北大光华,却是我痛苦的开始……突然官宣:中国在澳洲知名地产破产?结果事实是这样手慢无!倩碧镭射瓶2件套超值装4折+送智能面霜2件套+托特包+6件套礼包!中产家庭「作死」三件套:房贷、全职父母和国际学校……央视怒批的成人礼:为什么总让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围观 ◇ 大温年轻人买房只能靠父母?年薪30万也要存40年才够首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憎恶父母?两点原因,令人深思告春鸟、春告鸟爬藤“神校”传奇校长:中产孩子想走得远,为什么需要长期主义?中产「作死三件套」?冯仑:话不能这么讲《乘梦去飞》&《江南柳》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