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聊聊以前的满分作文,说《赤兔之死》如何得我心,骂《生活在树上》写得空洞无物。今天我还看到,有网友觉得上海作文题认真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凭空在宇宙中心呼唤爱。这些观点说明高考作文被寄以厚望,一篇800字的作文应该直击灵魂深处。很多人开始用AI写高考作文了,想必你也见到过不少答案了。周鸿祎写后,请网友打分,评论区显示“博主已开启评论精选”。
相比于答题,ChatGPT 已经押中了题目,还谦虚地给自己打分45分,给同行更高分。
但有人觉得,它能取代二本大学生,这可以让中专大专生松一口气了。而在另一边,也会有人指责,把作文写成八股文没什么意义,因为毕业后工作时用不到。全国乙卷题目是“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不叫打脸吗?
所以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精致的美丽废墟依然是废墟。
吐槽作文实用性并不是最犀利的声音。
有网友说“人·技术·时间”题目意指美团时间,异化了现代人。也有网友说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作文题筛选擅长写合订本的学生。也有网友从自身经历出发,觉得全国乙卷“一花独放不是春”可以理解为,打工人不要那么卷,卷走了同事吃亏的还是你自己。醒醒吧。“简单你妈,不高考的人就喜欢在这刷,明年要是题目因为热搜变难了我他吗创死你们这群死彪子”虽然作者可能不知道答案,但出卷人挥一挥衣袖,表示中心思想还是那么几点,不难一点也不难。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关于高考语文的讨论有了不少新话术,但还是老套路:
这么多年来,语文也并不孤独,大家还可能对历史和政治感兴趣。说历史什么题不好做,因为题目材料很偏。说新高考政治正在成为大学路上的拦路虎,要背太多东西。对此短视频领域流行起了“偷分”技巧,美其名曰,孩子每科多一二十分。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历史卷最后一个大题,对于不了解史料的学生来说给出一个基本的答题框架。2022全国乙卷高考政治卷最后一个大题,提供了写一封感谢信的机会。对考生来说,写的内容总能和参考答案擦到点边。
从小到大老师们建议过,文综不会答题时尽量把空白处填满。阔别高考十年之久的我也能对感谢信也能侃侃而谈,更别说许多考研考公多的人了。去年“山东高考历史”上了热搜,卷子上第17题叫:李超的“新生”。出卷人想考考考生的近现代历史知识,也想通过女性李超的故事,让考生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这种致敬现代文明的出题方式,让网友动容。
有网友就从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说他选文科选对了。区别在于有的网友一嘴就是一宿,有的网友一嘴只是半宿。2003年江苏数学试卷的平均分是68分,总分150分,这张考卷被称为史上最难数学高考卷子。难就难在,选择题简单不会写,大题难依旧不会写。大题估计拉不开太大差距,因为成败就在蒙得怎么样。工作多年的网友也说不清什么叫单调性、离心力、极坐标这些专业名称了,更别说带入计算了。事实上,有时候数学教学都非常简单粗暴,就像算法入门里说的。不只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也一样,试卷题目有唯一的解,你知道自己不会就是不会。其中,数学上努力带来的回报,可能在各科里是最小的。网络流传的这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明明已经很努力的搞懂每一道题但这张轻飘飘的数学卷子
他不仅仅提到数学差的学生,也提到了天赋高的学生所经历的情况:“老师不会的他还会。你会发现每次考试只要考数学,就有个别(学生)能考满分。”就这样,数学门槛高,答案没有商量空间,努力后的回报小,它成了一个冷酷又无情的形象。从高中数学开始,数学就有一种魅力在,你可以在数学为什么不是天坑专业等知乎问题上找到答案。
所以只有数学,才能保留人们对于天才的崇拜。再多社会资源或者超算9的算力,也多数学问题束手无策。那是一种一人一笔一纸就敢和整个宇宙真理叫板的,不可比拟的浪漫。
就像作文,作文的主观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可探讨性;作文是高考题目中少有能让大众以为他们看得懂的题目了。为了解后面的字,可能要在响铃前拼命计算,可结果不一定算得出来答案。所以最后附上一套史诗级难度的卷子,以便大家重温旧梦。我把投胎模拟器的地址回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