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让一个孩子绝望,只需抛弃他3次

让一个孩子绝望,只需抛弃他3次

其他

作者 | 尤里

编辑 |梁脊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最近看一部电影《杰克》,触动很深。
 
因为我看到了:
 
一个孩子被多次抛弃之后,失望地离开了家庭,以此保护自己。
 
在影片中,10岁的杰克遭遇了3次抛弃——
 
第一次是关系层面的,杰克上学和生活家务几乎完全自理,没有得到父母的护理和关心。
 
第二次,是帮弟弟洗澡时烫伤了弟弟,因此被妈妈送去了福利院,这是一次直接的抛弃
 
第三次,杰克从福利院逃出来,妈妈对孩子的归来无动于衷,而是指着一个陌生男人,说:“杰克,这是我正在交往的男友,他人很好。”
 
这一刻,10岁的杰克才绝望地明白到:眼前的母亲,从未爱过自己。
 
最后,他带着弟弟回到了福利院。
 
尽管福利院里没有妈妈,但,福利院不会抛弃他。

 
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它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个屡屡「被抛弃」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是怎样的呢?
 
我想起了来访者小妆。


寄养家庭的孩子


小妆是一个深受“被抛弃感”困扰的孩子,她整个人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她想离父母远远的,很讨厌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
 
因此一毕业,她就在城里经营花店,不常回家。
 
另一方面,她思想上又“离不开”父母。
 
很多事情拿不准主意,要征求父母意见,不然心里老是没底。
 
为什么小妆会这么矛盾呢?
 
我们一起回溯她的成长经历。
 
首先,她从小父母缺席。
 
小妆出生在乡下,但为了成绩更好,她被送到县城上学,住在县城的舅舅家。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少跟小妆亲近。对她的关心,也几乎是生活费和成绩,很少问小妆在外面开不开心,有没有受委屈。
 
每次家长会上,看见同学领父母进课室,而自己却只有舅母代来时,小妆都会想:
 
为什么我爸妈不在身边?
 
从理性层面上,小妆当然知道原因,所以她只能劝自己“懂事”。
 
但内心仍然极度失落,她的依恋需求是受压抑的。
 
遮掩了内心感受,在现实中自立,这是小妆处理「被抛弃感」的一种临时办法。
 
其次,养育者区别对待。
 
小妆在县城上学时,曾受到舅舅一家区别对待。
 
每逢寒暑假,表哥由舅舅接送去补习班,小妆只能去图书馆占位学习。
 
表哥放学回家迟了,一家人仍等他开饭;而小妆回来稍晚,夹菜都要看舅母脸色。
 
生活中,很多非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有类似现象。
 
父母常常在学习成绩、性格、习惯上,更偏爱某个小孩;而“被比下去”的,则显得像次要、多余的角色。
 
“被比下去”的小孩往往试着脱离这种打压,去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圈,比如:
 
交识许多朋友,在社交中活出自己的独特性格,
 
通过兴趣爱好,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等寻找自己的价值。
 
但一受到父母关注,他们又渴望回到依恋的温存中,接受这种原始的爱。
 
自我独立和家庭依恋这两种力量,进一步相互拉扯。
 
小妆内心,也是这样。
 
最后,她的需求未被看见。
 
成长中的小妆,多次渴望跟父母接近,弥补关系的情感空缺。
 
每次回乡下她试图拉近跟家人的距离,帮妈妈做家务杂活。
 
妈妈却说:“不用你帮忙,去,学习去。”
 
小妆也跟父亲吐苦水,学习成绩提不上去。
 
结果,父亲误以为她要报读补习班,还脸红耳赤地斥了一顿。
 
在父母的视角中,孩子的成长需求只有上学,诸如兴趣爱好、物质条件、社交圈子上的需求,都是多余且次要的。
 
这在小妆的心里,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想获得父母认可,就得压抑内在需求;
一旦提出需求,会被惩罚、被抛弃。
 
她看似独立坚韧,成为一个「低需求、高能力」的女性,
 
但这么做,是渴望家人、身边人的认可和接受而已。
 
再回看开头,我们发现小妆跟父母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
 
她跟父母的感情存在空缺,每次受父母一点关心,小妆就感到被接纳。
 
但另一方面,父母对小妆介入更多时,仿佛在说:“只有达成这些条件,才愿意接纳你。”
 
这时,小妆感受到被抛弃的危机,恼羞成怒:
 
又给我提条件?我才不稀罕你们的关爱!我自己一个也过得很好……
 
最终,又推开了彼此。



被抛弃感:我不值得被爱



杰克和小妆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射着许多人成长的影子。
 
我们或许没有这么悲惨的童年,但多半有过「被抛弃」的情感体验。
 
如此长大的孩子,往往存在很深的「独立-依赖」矛盾——
 
害怕独处、讨好别人、对伴侣多疑、分手/离婚后陷入抑郁。
 
这会从亲密关系到个人成长层面,形成极为厚重的阴影。
 
首先,它造成关系的不平等。
 
因为担心被抛弃,我们进入一段关系时,表面上恭敬,其实处处担心冒犯别人。
 
案例中的小妆亲近父母,但这种亲近不是由衷的,而是出于乞求:
 
我听父母的话,是希望他们接纳、支持我;
 
尽管我不认可父母的看法,但我更害怕孤独和被抛弃。
 
亲密关系,影响更甚:
 
不敢提需求,怕被嫌“太麻烦”。
 
双方有争执时,为了彼此和谐,会挑自己毛病、自我怀疑。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出生在一个缺爱的家庭。
 
在每一任男朋友面前,她都是卑微的。
 
松子被迫去风俗店面试女郎工作,但失败了,男友上来就一记耳光。
 
即便被打趴在地,看见男友的破洞袜子,她第一反应是想帮他缝补。
 
她说:“就算被打,也比孤独一人好。”
 
在松子眼里,伴侣的爱,就是她的全部。
 
害怕被抛弃的人,总是用「付出」换取对方的爱。
 
如此下去,也迷失了自我。

 
接着,会演变成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原本是指,
 
孩子跟亲人分离或离开熟悉的环境时,会表现出过分恐慌、愤怒和悲伤,尤其害怕独处。
 
这样的恐惧,也会延续到长大以后,比如:
 
一段亲密关系十分糟糕,却离不开对方。
 
即使伴侣不忠、家暴等等,宁愿屡受折磨,也不分手。
 
因为在Ta看来——
 
进入关系才是被接纳的,完整的;
 
而脱离关系,意味着我变得残缺,不配获得伴侣的关注。
 
分离焦虑模糊了自身跟别人之间的界限,换句话说,表现得过于依恋关系。
 
最后,还会造成羞耻感。
 
关系分离,在很多人看来往往代表着个人无能或不被认可,或被共同体抛弃了。
 
比如,亲密关系上的分手和离婚,工作上被炒鱿鱼,跟朋友疏远等等。
 
这好像意味着:我没法跟人建立良好关系。
 
从而心生羞耻。
 
社会学家Thomas J. Scheff认为:
 
感到羞耻时,我们不希望被发现,羞耻感会长期潜伏在我们的感觉中。
 
对于羞耻,很多人是压抑的。长期压抑下,会转化为一种攻击力和破坏力。
 
可能会攻击自己,导致自我价值崩溃——
 
“一定是我有问题才被抛弃的,我不值得被爱!”
 
对外不再进入关系——
 
“我这么糟,没人会喜欢我真实的一面……算了吧。”
 
关系闹矛盾、变淡时,这种感觉更剧烈。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要学会独处。
 
关系的分离,也是生命中无可避免的课题。
 
这时,「被抛弃感」会是成长的绊脚石,甚至让我们陷入焦虑与抑郁。
 
究竟要怎么做呢?



现在,没有人能抛弃你


 
想对这样的人说:

或许,你也曾像小妆一样,从小没有被很好地接纳过。

曾经弱小而无助的你,觉得被忽略、被抛弃。
 
但你依然决心,多次将自己托付到关系当中。
 
只是过往的恐惧,让你终究又退了回来。
 
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

你过去的磨难,确实很苦、很艰难。但你是不是也走到了现在?
 
你想在每一次建立关系时,将过往翻篇;
 
你的需求与坚强,不应该受「被抛弃感」反复折磨。
 
我想诚挚地邀请你:
 
① 抱一抱你的内在小孩。
 
你可以找个独处的地方,不被打扰,然后坦诚地体会那股被抛弃感。
 
它来自你记忆身处,内在小孩的呼喊。
 
回忆起有这种感觉当时,你多大?穿什么样的衣服,周围环境怎么样?
 
问问你的内在小孩,为什么感到被抛弃?
 
你可以上前抱一抱Ta,像任何大人安抚孩子一样,对Ta说说话。
 
也许内在小孩还没长大,Ta停在受伤的那时候。
 
但你长大了,你有足够力量保护Ta。
 
了解内在小孩的感受以后,我们转到关系上。
 
② 在安全的关系里寻求依恋。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认为,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换句话说,我们不必为自己的依恋需求,感到愧疚和羞耻。
 
而是可以看成:每一段关系,都是来疗愈你的被抛弃感的。
 
我们可以回头问问内在小孩——
 
你是不是因为不能亲近父母,而觉得不安全?
 
你渴望鼓励么?或者希望有人听你分享生活?
 
还是纯粹想有人待在身边,陪着你……
 
然后,作为大人的你可以在关系中,尽力帮背后的小孩满足这些需求。
 
但有一点,不要表现得像个孩童;否则,会陷入“照看者-婴儿”的不对等关系中。
 
你只是身后跟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孩”。
 
当再次产生被抛弃的征兆,或面临关系分离时,内在小孩仍会急躁起来。
 
但你已经是大人,完全有能力帮眼前这个小孩处理好恐慌的情绪。
 
“我们不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了么?”
 
③ 以成人的姿态面对分离。
 
因为你是独立而有力量的灵魂,现在,没有人能抛弃你。
 
你已长大,有机会尝试一点点唤醒自我内在的力量,实现更好的自我保护。
 
你可以接受每一次关系的分离,如同当初真诚地依恋别人、建立关系;
 
也接纳了自己的过往,并已经处理得很好。
 
但如果仍然一次又一次被强烈的被抛弃感所困扰,你觉得还是无法清除那些毁灭性的苦难。
 
必要的话,也请一定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援助。
 
毕竟,将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我们才少走一些崎岖路,轻松前行。
 
 

写在最后



回到文章的初衷,我想强调:

被抛弃感不是“想太多”的焦虑,而是过往伤痛的呈现。
 
但我们的生活,始终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分离,学会独处。
 
如同影片中的小男孩杰克,当他无法改变被抛弃的事实,就主动选择分离,寻找新的依归。
 
毕竟,过去的经历已经发生,我们只能走向未来,去补足它。
 
坦然面对,勇敢解决,人生才会更加洒脱。

作者:尤里,持证10年的心理咨询师,中山大学和昆士兰大学双学士,巴松措仓央精品民宿老板,学术、实践和自由的践行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今晚9点,王虓直播亲子难题-


👉亲子关系紧张,想沟通却遭到拒绝

👉尝试各种方法都没有好转,不断自我怀疑

👉青少年沉迷游戏、学习动力不足,说也说不听


⏰今晚9点,心理治疗师王虓老师直播分享: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没有回放↓机会非常难得!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个孩子每月补贴1000块,你生么?黑头、粉刺冒不停,别绝望,还能救!想夺取话语权,只需要说她“疯”“我带着孩子们走了!” 36岁母亲因为这勒死三个孩子后自杀Just One Thing:扮靓又扮酷,只需要一副花花墨镜全美第1州!纽约州推出“大学免费”计划,只需这样申请,4年学费政府出!毁掉王冰冰,只需要一篇娇妻小作文高考21天||一个孩子走向北大的18年大瓜!马斯克跟自己的一个高级主管生了一对双胞胎,成为9个孩子的父亲!父母控制情绪很简单,只需这样做毒教材之后,易中天主编读物又翻车:色情擦边、恶搞历史…一个孩子好好长大有多难?最新!中国入境再调整,只需测咽拭子了!全网揪心!那个让一岁婴儿吸烟的「疯批妈妈」,背后的真相竟然是......培养孩子公众表达能力,让孩子不怯场,只需要做到这几点错位的爱(完)是什么让一段20行代码的性能提升了10倍小聪明与大智慧如何靠常识,让一家蛋糕企业两年做到月销3000万?养好一个孩子的最低成本:守住这3条线鲁迅的绝望和我的绝望張潔死了四個月了红屁屁、皮炎、蚊虫咬伤,别乱抹药膏了!真正有用的,只需几块钱白立方 | 一个孩子与世界真实的连接天然香料的毒性家里那一小瓶喷雾,杀死了一个孩子不用揉面不用烤箱!一周连做3次,只怪这盘太好吃!只要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每一个你可以看到的地方都是彩虹山 | 文雀 一席第903位讲者这个玩具孩子最爱,只需1块钱,却是“耳朵杀手”!一个被“抛弃”的婴儿和一个被“忽视”的少年原来学会爱自己,只需要一次心理咨询在离婚之后​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过暑假孩子淘气不好管?可能是得了这个病!5个孩子里就有1个中招!(不是多动症)他35岁,感冒后剧烈运动,暴发性心肌炎躺进ICU……LGBTQ的出柜时尚衣柜搬进了高中公立学校 | 性别教育成功地让一年级的学生选择变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