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都不学的专业咋自救?我们找了5个过来人聊了聊
大家好,这两天比比一打开微博,各地高考出分,几家欢喜几家愁。可分数出了,选啥专业、报啥学校啊。
比比跟不少名校+“天坑专业”的小伙伴唠了唠。首先是前一阵最闹腾的专业:
新闻学
A(复旦新闻学,原财新网编辑)
比:张雪峰の新闻你看了吧,我有个疑问啊,新闻学在学啥,学四年?
A:能上手干新闻的我理解是跟「新闻实务」相关,用不着学四年。但我入学后的1.5年是通识教育,学不同的东西: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那1.5年:你是在上复旦这所学校,而不是上新闻学本学。
后面的2.5年里,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讨论事实和真相到底有什么区别。上了媒体伦理学,新闻历史啦。去深刻理解媒介、新闻和传播本身,培养高于常人的媒介素养。
比:那后面做新闻工作,这些是最关键的?
A:实际工作中,媒介素养可能不如熟练工的工作对口培训,来得实用。像人家中国传媒大学出来的,业界普遍反馈干活上手比我们快,因为他们关于实务技能的培养,新闻的实操,比我们多。
但有了媒介素养,更容易辨别信息,心中有理想新闻的样子,不过也会反复拷问自己,现在做的,是喜欢的新闻吗?
比:所以是吗?
A:所以改行了啊。
比:。
A:真想做这个工作的朋友,本科可以学别的,去国外读个一年的新闻硕士回来呗。嗐,不读也行,照样能干:现在做自媒体的,科班出身的能有几个?
比の补充:我2013年在《南方周末》实习时的记者老师,就是之前锤爆张继科的记者李微敖,在前两天接受采访,就提到新闻需要很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干这行也真的很有意义,可能带来个案乃至局部的进步,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但赚大钱就别想了),熬夜写稿?家常便饭!
咋说呢,听完更劝退了(xsbb
数学
B(港中文数学系,比比的助手)
比:之前你讲过数学是神仙和凡人共处一室的专业。
B:确实,和天才比,早早认识自己是普通人,入学就见分晓,要比很多被社会毒打过的朋友早点。
数学系教授经常会用一种纯净无辜但费解的眼神看我们:这也不会吗?在他眼中这就是16-9的小问题,读几页,助教布置几道题就会了,还用讲?接着就愉快地唠起了数学界的八卦,我??
比:数学界有啥八卦?????
B:无非就是一些数学家的奇闻异事,还纠正我们一些定理、数学家名字的发音。
比:那同学里人均韦东奕,还是凡人居多?
B:大部分是有点聪明的普通人,但努力并非一文不值,作为普通人,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过程真的很煎熬,这个磨炼出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么难的课都能解决,我还怕啥?学其他的任何学科都简单了。
而且解题会让人平静下来,有阵子外部环境很乱,我们教授,让大伙多做几道题,共克时艰:
(做点数学题,可以帮助大伙轻松度过这段特别的时间)
比:牛的,那没有天赋的普通人都去干嘛了?
B:很多都去转码农了,现在过得都相当不错。一来学完数学,培养了数学的思维方式,二来是码农的薪水确实高,有数学背景,也比较容易往上做,这是很现实的考量。
生环化材
C(北科大环境工程,互联网运营)
比:生化环材,算最早的天坑了啊,为啥当时头铁报这个专业?
C:天坑吗?我觉得还好啊,本身就对这块比较感兴趣,理科好学起来也没那么吃力,但它涉及的基础学科太多了,很多课都要做实验,有时候泡在实验室里又累又麻烦,承受了一些本科生不该承受的苦。
比:emm那往上读是不是好点?
C:我的理解是环境工程,或者说生化环材都有一样的问题:
一来它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本科就是打基础,偏偏招了太多人,本科毕业想找对口工作,没有那么多岗位啊。
真的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瞧不上本科,起码硕士、博士才更有竞争力。
二来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技能,是没有可迁移性的,你说我在实验室研究土壤,对我去互联网大厂有啥帮助吗?没有专业仪器,转专业、出社会,知识就得清零,啥都得重新学。跟我说我特长是屠龙一样,也得先有龙啊!
比:那毕业后的同学现在都咋样了?
C:其实混得都挺好,学校不错,就业也早,况且这门学科毕竟有不小的知识壁垒,有不少人都去业内的知名公司、做化工、美妆和食品的,很多岗位也不用加班,955,上学掉的头发,工作后反而养回来了。
也有找工作,不怎么对口的,有个同学去清华读完研究生,转头就去教小学数学了。但小学那点知识,你去都行。
(比:?有被讽刺到😠)
当然,往上继续读的,转方向,读博士的都不少;这行还是学历越高,越契合实际应用越吃香,除了去公司,还可以去设计所、研究院,专业技能过硬,到哪都不会差的。
社会学
其实说到天坑,比比自己的专业,社会学,是天坑中的天坑,当年在中大的同学,最典型的出路,就是出国读硕士博士,今年毕业都算早的,还在读书的也大有人在。
剩下的几乎没什么共性,回家生娃的,国企考公去银行的,当房产中介的(人数还不少),靠家里背景安排个工作的,做自媒体的....
似乎社会学只是短暂地从我们的人生中一晃而过,学没学这个专业,大家都会走向既定的道路。
咱社会学跟搞传销似的,学习一堆和社会离得很远的理论,然后留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深造完的出路就是坑培养下一代学子,把这一大堆和社会离得很远的理论,传承下去。
当然,咱社会科学也有就业好的,举两个例子吧,这俩例子都是隔壁人类学的同学,不过我们当时社会学和人类学离得很近,可以说是兄弟院系。
比比有个学妹,在人类学毕业之后,考了北大的“女性学”研究生(当时全国就北大开了这个学科),我都好奇她毕业了做什么——
她去了腾讯的天美工作室当世界观架构师,对,就是给《王者荣耀》的版本更新铺背景、讲故事,没点人类学背景还真不好张嘴就来。
还有个学人类学的朋友,他发愤图强考了全系第二,就是为了转专业,转去了法学,之后做新三板IPO、现在发行了自己的私募产品,对口都歪到姥姥家了。
人类学的思维对他还是很受用的,能更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又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所以,深谙社会,洞悉人性也能赚大钱。
除了这些“天坑”,比比也和其他专业的小伙伴聊了下。
比如比比的实习生。是东北一所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读生,这门课听起来是文科,新闻的进化版,其实算工科。
重点是要和计算机相结合,难度不小,上课是教你3ds Max入门,期末出个能当广告的动画...
按她来看,专业这些也能克服,但选专业真不如选学校。在东北,往年夏天二十来度气候宜人,学校连空调电风扇都没装。
今年,一下拔到30多度,遭不住了。一节课下来,连老师带学生,汗都腌入味儿了。
更可怕的是,因为东北暑假短寒假长,这学期结束能解脱,但一个多月后,又要来受难...
加上她是南方人,去东北大澡堂,要顶着烈日寒冬不说,还要接受一点小小的北方震撼,一开始免不了一番内心斗争。
所以她觉得,啥211、985,真不如民办本科那种霍格沃兹学院,像什么厦大嘉庚学院,郑大西亚斯学院,分数和教学质量摆在那,但真的环境拉满了,那才是大学。
(郑州大学 西亚斯学院👇)
艺术类
至于艺考,比比也和两位当年艺考上岸的朋友聊了聊。他们都觉得艺术、设计类是有一定壁垒,且目前岗位需求较大的专业。毕业后无论是去游戏公司,还是去互联网大小厂做设计,出路都不错。
AI绘画现在虽然发展迅猛,可在消化这些震撼后他们发现,AI更多是把过往的元素重塑,反刍,创造性这块,还比不上人类。
项目的落地、实现也得靠人去推进,但U1S1,AI的确能在前期出效果图时,极大节省时间,现在他们也能和AI握手言和了。
不过艺术类学科的问题就是:太贵了!从备考到毕业前,都很考验家长的钱包,学画画的,买刷子买笔,动不动就几百上千,考前的专业培训,更是耗资巨大。
就连国内普通的艺术院校学费,也要高出什么计算机不少。所以艺术专业更适合有钱人家的孩子,不差钱大可以随便试错。
贵也能转换为一种优势,很多人本科期间学语言,研究生出国,边上学边搞奢侈品代购。由于圈子内同学个个家境殷实,学还没上完,代购做大做强了,也算是一种可行的转型吧。
聊完我发现所谓的“天坑”,未必辣么差,也总结了一些心得:
1️⃣关注国服版本更新趋势。大伙都想选的热门专业,可能是康庄大道,前景光明,也可能是严重拥堵啊。像计算机,曾经的版本之神,大厂抢人,现在需求趋近饱和,985可能都过不了面试。
2️⃣选专业重要,学校和城市一样重要。尤其是文科专业,选学校可比专业重要;南方同学报考北方的学校,也真的要需要一些勇气。
3️⃣学习如何学习。培养学科思维,往往是专业技能外同样重要的能力。学习也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又或者逃避社会,逃避竞争的手段。
4️⃣对口是很重要,但并不绝对。就算是同样专业,家境不同、择业选择各异,毕业数年后的人生,照样天差地别。
囿于本专业的对口行业,反而可能错失更多机会,毕竟学习是终身的,大学才不是学习的终点,就算是公认的天坑专业,去做游戏的,发行私募的,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以上言论仅是比比采访了周边朋友,得出的一家之言,家人们对于自己专业都有啥意见,可以发在评论区!希望今年高考的朋友,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事热爱的职业,peace&lov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