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可能就要死了”,她害怕极了

“可能就要死了”,她害怕极了

社会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姚远


齐知乔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可能就要死了。


今年年初,她发觉自己的左手和左半边后背有些异样,肌肉时而跳动、发麻,不太得劲儿。这让她在意不已,开始频繁往医院跑。在内分泌科,医生否定了动脉硬化的可能,在骨科,被排除了颈椎腰椎的问题,她还是觉得不舒服。于是上网检索,无意间瞥见了“运动神经元疾病”这个名词。


复制,粘贴进搜索框,按下回车。


原来,“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人们熟悉的“渐冻症”,把霍金困在轮椅上的那种病,世界五大绝症之首。


齐知乔笃定自己得了渐冻症。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做了1次CT、1次X光、6次核磁共振、1次全身肌电图,还有各种血液检查,结果出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毛病。齐知乔问医生自己是不是得了渐冻症,医生次次说,“不像是”“不考虑”,仍然无法打消她如坠深渊的恐惧。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我联系上齐知乔,想知道她不信任医学检验结果、坚信自己是渐冻症的原因。她告诉我:“网上说,肌电图的准确性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会不会是检查仪器故障了,或者操作人员不专业?我觉得误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齐知乔确实生病了。但不是渐冻症,是“疑病症”。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一书对“疑病”的解读是这样的:“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上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为此到处求医,即使反复、详细的检查无法证实其患有疾病,都无法纠正其信念。”


对疾病非理性的怀疑与恐惧,夺走疑病者们应有的专注力,乐观、平和的心态,甚至是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一位疑病者在论坛里倾诉,自己要被折磨疯了,“现在外面的阳光很好,但我好害怕。”


他们或持续、或间歇地被拖进黑洞里,与心魔缠斗,拼命想挣脱它。


只有个别幸运儿逃了出来,更多人还没有。



压在心上的一块巨石

李妙文说,自己的疑病倾向,从小就有苗头。


上小学时,她怀疑自己有前列腺炎——“但我是女孩儿,直到初中我才知道自己没有前列腺”。她还觉得自己得了糖尿病,尽管这是种老年病,很少发生在儿童身上。


李妙文对疾病懵懂的认识,来自家里的一本书,黑色封皮,很厚,上面写的全是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小伙伴们在广场上肆意奔跑,无忧无虑,李妙文一个人待在家里,观察自己身体传递出的细微讯号,然后把它们一一对应进书上列出的症状里。


她对疾病抱有天然的关心,经常看电视台播送的养生节目,聚精会神地听各种各样的人讲述自己奇怪的病痛。


越看越怕,“但又忍不住去看”,明明知道自己会被恐惧捕获,又无法抗拒那种危险的吸引力。


《女心理师》剧照


后来,李妙文出国读书,留在美国工作,在一家科技企业就职。见过的世界越发广阔,却仍旧像儿时看养生节目时那样对疾病胆战心惊,甚至愈演愈烈。


李妙文把自己的医疗保险页面分享给我,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条目显示,2021全年,共有50多次就诊记录。至今“还在不停地看医生”,光是4月,就去看了6次病。


李妙文的就诊记录


她去过消化科,因为感觉吞咽困难,异物感强烈,怀疑自己得了食道癌。去骨科,因为胯骨疼,以为是股骨头坏死。去血液科,因为身上出现了血红色的斑点,她觉得是白血病的预兆。还有肺癌、皮肤癌、心梗、脑出血……担忧数不胜数,接踵而至。


对疾病的忧虑甚至外溢至宠物身上。她养了一只腊肠犬,它还小的时候,有时会边伸懒腰边发出尖锐的叫声。李妙文担心得不得了,送它去宠物医院检查脊椎,做核磁共振,“花了非常多钱”。结果显示,小狗没有任何毛病。


李妙文的宠物狗


李妙文知道,医生应该不太喜欢自己这样的患者,也许会评价她是“一惊一乍”“过于矫情”。每次去看病,她就像没写作业的小学生担心被老师抽查到一样,害怕被医生发现自己过往那些长长的、种类繁多的就诊记录。


她知道自己的疑病有时很荒谬,“但我是真的感到非常害怕生病。”


张琪这么描述自己经历疑病的一天:因为恐惧早早惊醒。从睁眼到闭眼一直处于恐慌和抑郁里。想要转移注意力去工作学习,但总觉得有块大石头压在心里。总是很想哭。


她怀疑自己得了胃癌,前后跑了十家医院,一开始就做过了胃镜。医生告诉她,胃里很干净,没有肿块。拿到检查结果后,张琪只稍微心安了一下,很快又觉得医生和机器不靠谱,认为自己是癌症初期,不好检查出来。


不久前,爸爸刚刚查出癌症,确诊的过程几经辗转,最后通过手术活检才确定。爸爸的经历让她觉得,“查病要查得很细才行”。


“就算十个专家说没事,我还是觉得自己有病。”张琪说。


《女心理师》剧照


从业10年的临床心理学家李致均向南风窗比喻,疑病者们就像是“狼来了”故事里的小孩。总认为自己生病了,去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循环往复。久而久之,医生、周遭亲友逐渐失去耐心、不予理睬,觉得他们就是“想不通”。而外界的疏远和不关心,会成为一种助燃剂,加重当事人的疑病情绪。


其实,和抑郁、焦虑一样,疑病是精神疾病症状的一种。


深陷疑病之中的人,更需要被知道、理解和支持。



随着疾病而来的

坚信自己得了渐冻症的那段日子,齐知乔每天都在预演自己与父母的诀别。


在家里,时不时就会向父母意味深长地嘱咐,“要坚强”“好好保重身体”。


其间,她经历了一次惊恐发作。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目眩,感觉灵魂与身体抽离了,下一秒就会死掉。正值半夜,她叫醒父母带自己去医院急救,结果仍是没查出什么器质性疾病。


终于,妈妈发觉了不对劲,找她谈心。齐知乔觉得自己再这么下去,因为渐冻症死掉之前就先疯了,干脆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齐知乔不怕死。直接死了倒还痛快,她怕自己得上渐冻症,失去自理能力,赚不了钱,拖累父母。齐知乔背着房贷和车贷,她怕生病以后,还款的经济压力全落在父母身上,自己动弹不了,连自杀都做不到。


“自杀了,保险也赔不了。”齐知乔说,想的全是有关钱的事情。她自诩是个完美主义者,“一想到自己可能无法继续创造价值,就觉得崩溃,没办法正常思考了。” 


在与疑病者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不是疾病本身,还是伴随疾病而来的东西。就像齐知乔害怕家里会因病致贫,每个疑病者心怀戚戚的面向各不一样,爆发的契机也各不相同。


比如,李妙文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眼睛,2018年,一次全飞秒近视手术给她的眼睛留下了后遗症,飞蚊、重影、怕光。手术失败后,她的疑病随之爆发了。比起其他可能造成死亡的绝症,她更怕自己有一天会失明:自己如果真的看不见了,谁来照顾自己?父母和孩子怎么办?生活还怎么继续下去?


李妙文的疑病心理,是怕余生要过一种低质量的生活。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还有一位在医疗行业工作的疑病者告诉我,她恐惧的是治疗时的痛苦。


“因为我自己是从事医疗的,了解得更多。大部分针对绝症的治疗手段,只要能救命,其他什么都不是,病人的痛苦不是痛苦。”她说。“但痛苦本身肯定是痛苦的。”


去年,她感觉咽喉不舒服,怀疑自己得了咽喉癌。明明自己的工作就与体检相关,看了两三次耳鼻喉科,仍然惴惴不安。自我分析,疑病的导火索是一则同龄友人患癌的消息,这让她觉得“类似的事情有概率降临在自己身上”。


把张琪推进疑病深渊的,除了父亲确诊癌症,还有社交媒体上丰富而杂乱的健康信息。互联网算法机制是如此的神秘、强大,自父亲患癌后,张琪时常在微博、小红书上被推送年轻人得上绝症的案例,自己又是个“爱胡思乱想的人,很容易被左右”,总想点进去。


《幻影疾病:认识、理解和克服疑病症》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莱恩·法伦认为,“互联网绝对让疑病患者变得更加糟糕了。”


在疑病者的论坛聚集地,他们把网络比作“潘多拉的魔盒”,一致认同,自己的噩梦就是从按下搜索键的那一刻开始的。互联网让普通人更加了解疾病的同时,传递着浓烈的健康焦虑。


疑病症贴吧简介:只有心死,才能新生。图为网友发布的贴子


一些受访者告诉我,他们暂时摆脱了疾病焦虑,因为学会“忍住不去搜病”了。张琪下定决心,给小红书主页所有与疾病相关的帖子都点了“不感兴趣”,主动优化推送算法,将自己与纷乱的健康信息隔离开来。


她说,自己“目前是没在疑病了”。


可这只是一时的。火苗被压下去了,但没有彻底扑灭。


不知何时何地,恐惧将重新席卷而来。



疑病,一种对存在困境的回应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无论是互联网信息、亲友去世,还是自己的手术失败、沉重的经济压力,都只是“诱发因素”,不是导致疑病的根本。


李致均举了个例子,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是每个经历创伤的人都会发生应激障碍。创伤只是诱发点,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已有的潜在因素,才是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原因。


同理地,所有人都会在互联网上接触各种健康信息,绝大多数人都有亲人和同龄好友生病的经历,“不见得每一个人都会疑病,”这位心理学家说,“疑病者自己存在一些交感神经系统或是认知障碍上的问题。”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心理学通常会将疑病归至“疾病焦虑障碍”这一疾病门类下。不过,心理学对此的研究是相对空白的,原因在于,疾病焦虑障碍的诊断过程实在过于复杂和漫长了,需要遵循“排除法”,挨个排除患者自诉的器质性疾病后,才能“筛选”出来。


不少疾病焦虑障碍患者,需要经历一两年、甚至五六年的求医过程,才意识到自己不是身体生病了,而是心里生病了。


李致均接诊过一些疾病焦虑障碍患者,无论怎么沟通,对方就是说:医生你误会了,我不是焦虑,是真的病了。


“如果患者还没承认自己是疑病,治疗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李致均觉得苦恼。


工作十年,他愈发体会到心理学这门学科和医者这份工作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疾病焦虑障碍的诊疗中,心理治疗的成效其实很小。一些人成功走出来,与其生活环境、人生经验的改变更加有关。



他接诊过一位疾病焦虑障碍患者,在身边重要的人去世之后,反而不再疑病了。“他突然醒悟,自己那么担心、害怕,活得再久,有什么用?不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好生活,终有一天和重要的人团聚。” 


这个案例给予李致均极大的启发。以前,对疾病焦虑障碍的治疗思路主要是纠偏,纠正来访者对疾病非理性的认知。但李致均想,如果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视角切入,引导疾病焦虑障碍者去探寻人生的意义,思考生与死的关系,也许会是更有突破性的方向。


2017年,外公去世之后,林茵陷入一段痛苦而漫长的疾病焦虑之中,想尽了办法,最终得以成功自救。这段疑病经历,改变了林茵的人生走向。后来她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把疾病焦虑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林茵从自己和二十几位来访者的疑病经历中发现——“人们对疾病的恐惧,或许是对存在焦虑的一种症状式的回应。”


人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活着,不知道如何回答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等人生课题,于是,将忧虑转移至身体上,表现为对疾病的担心。疑病只是症状,根源其实在于存在价值的迷失。


她建议,程度严重、已经出现频繁且强烈的躯体反应的疑病者,应该及时就医。但如果只是轻微的疾病焦虑倾向,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探索自我存在价值的契机。


《疗愈心中的伤口》剧照


“焦虑本身也有其正面和积极意义。”林茵说。


齐知乔从渐冻症的恐惧中走出来了,没有吃药,没有看医生。以前,她害怕生病,最害怕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连累父母。这段时间,她阅读与精神治疗有关的书籍,常常和父母谈心,发现他们比自己阅历更长,更懂得如何抵御生活的风险,没有自己原先想的那么脆弱。


她自嘲道,“我早就该知道的。不如说,才意识到这一点的我才很奇怪。”


(文中齐知乔、李妙文、张琪为化名。)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 莫奈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跑步看世界-达洛尼加和北佐治亚大学被偷偷下春药、倒jing液!这种「一喝就晕」的迷药可能就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当台上台下戴着口罩面面相觑,可能就是我们和17世纪戏剧最能共情的时刻狗妈教孩子和主人握手,无奈的样子像极了妈妈辅导作业哈哈哈熊孩子偷吃烤串被狗妈叼回家:“我瞅你像个串!”像极了我妈训我的样子!介绍一下心碎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注意,出现这些症状可能就是阳痿了國殤紀念日手术后“腿没了”,麻醉医生的“爱太深”患者可能受不了通涨中如何省钱?37岁体验了一把快乐教育,感觉好极了警惕!北湾爆发"军团病",已有1人染病死亡!病毒可能就藏在你家里~观察 | 真环保还是假口号,时尚界的“可持续”能持续吗?“如果流产了,我就要你的命”:被挖掉眼球、孕期被拳打脚踢,她为什么就是逃不掉?别抱怨温村太热!下周气温悬崖似下跌,夏天可能就走了“妈妈有了别的孩子,她不爱我了”:看完这篇文章,我劝你做一个合理自私的人女生和小鸡毛在路边拉扯吵架…路人看呆:像极了我和女友《天才基本法》完结!张子枫学Python的样子,像极了出国后的我自己...喝止咳药水上瘾,男孩身高萎缩10厘米!这种药你家可能就有,慎用新加坡首现“可能重大免疫逃逸”BA.2.75病例!港府顾问等建议:放弃围封强检云腿入馅,爱极了这一口酥与怡雪上加霜!澳中航线再遭熔断!维州疫情状态延长,限制令随时重启!冬季大爆发要死很多人!有空多去唐人街吧,再过10年可能就没了别害怕DDL,它可能对我们的大脑有益|每日罐头女生都害怕练成的“金刚芭比”,却是她的终极目标今年,人口可能就负增长了害怕被“趁灾打劫”,肯塔基州水灾受害者拒绝离开损坏的房屋!这部台剧,过了十年我依然要死命力推!从刷牙“可视化”开始,年销数亿的Oclean致力于做数字化口腔健康品牌定期吃辣椒,中辣微辣的保健功能曾靠卖鸡蛋差点上市,他再创“可生食鸡蛋”品牌,3年融资10亿元数牍科技宋一民:隐私计算让数据“可用不可见”【PTE阅读】排序题不要死读意思,这样做才能保证满分夏天爱极了这一碗!5分钟就上桌,营养美味,大人小孩都爱惨了!撤离北京,疯狂关店!花光2亿的网红店鼻祖,这次真要死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