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许知远和李景亮,“对抗”带来什么?

许知远和李景亮,“对抗”带来什么?

纪录片



1


前几天十三邀更新了采访UFC运动员李景亮的一期。

这期网友评价都非常高。单就内容的深度,个人感觉可能没18年看《李诞》那期给我的触动大

但我依然的、肯定的,很喜欢这一期。


主要在两个点:

1.倒不是李景亮,而是许知远在这期里的反应

2.谢谢十三邀给更多人展现了“格斗”的不同切面


许知远本人的亮点有很多:

众所周知,许知远就是很多人追着看十三邀的一个理由。5年7季走来,我们作为小观众,也看到了主持人的成长。某种程度上,他才是真正的大男主,我们可以算在“追剧”。


看完这期,我和朋友讨论说:他好像真的从过去那个(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级文艺中年,逐渐变成一个更接地气、更很能理解不同存在的人。

也许这只是作为“男主许知远”的一种剧本设计,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


这一期里,他还是他。

在美国看UFC现场时,那种冲击力还是让一个文人作家震惊。

我猜测他会不会是在想:“如果现代人都这么直接?那1000年前的角斗场里,恐怕一切血腥和卑劣都是真实的,只会比现在更血腥,更残酷。


不过最好玩的还是李景亮带着许去训练的样子:

有一个许在地面“被巴西柔术”的桥段可以令所有人捧腹....我看了3遍,实在是太真实太好笑了。

许的表情仿佛在说:“啊你还真打我?但好像也对!”

当李景亮这个“社会老实人” vs 许知远这个“可爱文化人”时,一些强烈的反差就出来了。这个桥段是拿出来病毒的视频


许老师认真配合训练的样子,真的很出乎我意料。

在和他文艺气质如此不搭调的格斗运动中,许知远的态度却展现出了一种跟随和沉浸,打的也有模有样。


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连续挥拳时周围的世界消失了,我好像进入了挥拳的世界里去了.....那一刻你是挺幸福的。


2


对了,说说李景亮。

我看UFC也有3年时间,还算对他比较熟悉。

给不了解的观众科普:李景亮是目前中国男性UFC选手里取得成绩最好的,也是在海外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中国MMA选手。

而他身上有个强烈的冲突点,即:

我说的“社会老实人”。


李景亮在B站有个梗 —— “来次够”。

这个梗,早期是嘲笑他:接受采访的时候经常答非所问,最后永远都跟一句带气氛的“let's go”来盖过去、显得挺搞笑的。所以网友们就喜欢在李的视频下发“来次够!”。

但就和不少娱乐圈黑梗一样,如果明星本人不那么抗拒、反而能自嘲消解的话,黑梗也许就变成了好梗 —— 就逐步演化为了中立色彩的IP记忆点。

“来次够”就是这样,甚至到后面,UFC官方也会玩了:


这个梗本身其实就有隐喻:

因为大多数中国格斗选手出身一般,期待他们像国外格斗明星一样能说出漂亮话并不现实。而且中国格斗选自带低调内敛气质,这就更让大家看上去像个“老实人”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李景亮是男性中国选手中,已经算得上表达最好的那一批。不论是比赛采访,还是做解说......他都可算“游刃有余”。


我感觉他早已经明白了这行业的本质 —— 格斗比赛就是一场Show,而他就是那个“演员”。

所以他经常努力的带气氛、带节奏,甚至敢于说一些挑衅的话(节目需要) 。

这就是他“社会”的一面,他在融入格斗的表演社会,他在解读观众希望看到什么。

正如在八角笼中,需要解读对手做什么一样。


所以,当李景亮和许知远走到一起时,虽然李小许12岁,你却能看到他的那种淡定和老成。这种淡定老成和那个“永远是少年”许知远又形成了强烈对比,极为有趣。

李景亮对镜头这个东西从来都不陌生,在摄制组面前,他很快进入了角色。


后半部分他们去李景亮的家乡新疆。

许知远不停的追问李景亮,试图探索、放大一些在他身上的矛盾。

比如一个灵魂拷问:如果回到过去,让他重新选一次要不要离开家去练格斗?

李景亮说:会选择留下种地。这个戏剧性的答案是让人惊讶的。


还有一幕挺好笑。

许知远问他:你觉得种地和格斗的你一样么?这问题本意是想继续凸显个人命运改变的巨大鸿沟,但李景亮轻描淡写的应对了:

答可以算是他的“来次够”风格 —— “没区别,木子李、风景的景、天亮得亮,都一样”。

这回答像诗一样。

我猜许知远可吃这一套了,观众们也都吃这一套。

对了这个桥段拍的很美,毕竟新疆真的很美。

推荐大家去欣赏下这段。


3


人物之外,再来讲讲节目对“格斗”背景的展现。

开头,看完残酷比赛的许知远,情绪略低落的说:“它太直接了”。

他一方面说的是这类运动输赢的残酷性。但其实竞技体育都有输赢,都很直接。100M跑只需要10s就知道输赢,而且是一个人赢,其他人都算输,难道不直接?


我想,他更受到触动的地方还是在于“格斗运动”的对抗性。

本期《十三邀》的小标题叫做“完全是另一种人生”。与其说说“格斗人生”是另一种人生,不如说,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接触不到的强对抗的人生

竞技目的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一下类:

  • 无对抗:比如自己跑步、自己撸铁;

  • 弱对抗:如羽毛球,这几年流行的飞盘;

  • 强对抗:拳击、柔术、泰拳等格斗运动;


格斗的强对抗性,使得其长期被蒙上“负面”看法:

毕竟人和人互殴,这种最原始最粗暴的肢体对抗,太容易被冠以“暴力”之名了。如果出现鲜血,大多数女生都看不下去。这些特性,让格斗类运动长期在体育大类里处于小众的状态 —— 尤其是在中国,那可是极为小众。

我们的骨髓里就会拒绝这种对抗性。


还记得小时候我看河南卫视的武林风,我爸走过来一把关掉电视:“这有什么好看的!”,他觉得这个东西暴力,且无聊。

就和许知远上面说的一样:“弱肉强食是有问题的”。


不过肢体对抗的文化娱乐作用,千百年来在人类世界中从未消退。

从罗马角斗场,到古代奥林匹克;再到18世纪英国起源的现代拳击(boxing),和近10年有点后来居上的综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

强对抗所带来的超强感官刺激、瞬息万变所造成的多巴胺更多分泌,使得格斗赛事在全球开枝散叶。

有些人类,喜欢更刺激、更真实、更直接!

这也是综合格斗近10年有反超拳击趋势的原因。

如果我们视之为内容消费行业,就会发现本质上综合格斗的UFC和篮球的NBA、足球的英超联赛没有什么不同 —— 篮球、足球不正是我们想出来弱化对抗的直接性、残酷性,同时又刺激肾上腺素的替代方式么?

在雄性荷尔蒙主导的体育内容消费中,要爽,真实而强烈的肉体对抗是必须的。


自然而然,格斗文化和内容的扩散,也逐步影响到运动健身行业的细分市场。

北上广深的都市白领们,正在把对拳击、巴西柔术、泰拳等运动作为自己的新生活方式。现在出门看到几家健身房,如果没贴上“拳击”两个字,似乎都有点跟不上时代脉搏。


4


这就让我想要把视角从宏大的商业内容消费,拉回到微观,拉回到个体:格斗的“对抗性”,也在赋予“个人”很大的叙事空间。


这个叙事,首先源自自生理

在肉体层面,格斗运动所要求的强肢体对抗,它带来的内啡肽水平和其他运动绝对有质的不同。如果你尝试拳击打靶10分钟,它的沉浸感大概率会和羽毛球、足球的沉浸感完全不一样。

在李景亮给许知远认真拿靶的那段里,不少弹幕发送了这些内容:“许老师眼神变了”、“进入了心流”。

其实很好理解 —— 因为“击打”是一种生存本能,而挥拍、踢球不是。

手无寸铁,而遇到威胁之时,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用肉掌去搏斗。


这种叙事还来自心理

即使你没有“对抗人”,你的击打就是对抗本身。强烈而大幅度的肢体碰撞、击打,必然会客观的产生一些本能问题 —— 

  • 如何应对疼痛?

  • 如何处理恐惧?

  • 怎么直面“输”和“赢”?


进阶到深处,很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 为什么要对抗?

  • 到底在和什么对抗?


在车上,导演和许知远说:(网友都)觉得你太顺了!”

许这里自我剖析许久,流露出真情实感:“我不会遇到不可解决又没有退路的情况。

格斗选手们大多数都没那么多有退路的情况。很多人选择做MMA职业选手,恰恰是因为当年没了办法。

写到这里我忽然理解,或许这也是李景亮吧?

这也是他为何心中,依然热爱那个在塔城种地自己的原因。当然,他随后很快就说:真希望快点回去训练。


格斗的对抗性叙事,存在一个从生理到心理异常顺畅的过渡。

这也使得格斗意象渗透到了无数现代艺术作品里,展现着个体力量。

回看十三邀这一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是不是可以说导演也借用了格斗文化中一直存在的经典叙事逻辑。比如那些《洛奇》、《百万美元宝贝》、《百元之恋》中不断重复的英雄之旅:

一个底层人物如何重启人生,通过拳击这种激烈的方式,打破世俗眼光、做到不可能之事。而当一切结束后,输赢竟不再重要?

格斗选手和观众们都清楚,胜败乃兵家常事。目中李景亮的那场没有赢,其他几个选手也不是什么大胜利。

但在生活中,他们赢得了一些东西。

“对抗”,重要的可能不是结果,而是还在对抗。



5


看完这期《十三邀》,我或许要比更多观众更波澜一点。

学拳击近3年,上个月我刚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一场业余比赛。


大号聚光灯下,我最后登场。只记得到第3回合,腿有点不听使唤,只能本能性的做出些反击。

作为拳击爱好者,我经历了以“对抗”为标签,到以“对抗”为乐趣的过程。它给我切实的健康回报,也让切身感受到“对抗”的意义。

并不是一定要遇到生存威胁,才发动“对抗”,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对抗一些东西。而格斗算是算是这种本能的原始版本。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尝试、参与、或仅仅欣赏,这所谓“完全是另一种的人生”。

正如这一期,许知远所做的一样。



 END 




最受欢迎的文章

#A.品牌策略研究
Adidas30亿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怡见:品牌故事的故事
新消费搞“宏大叙事”是一种病
怡见:打破「定位」迷思
为什么说大部分的品牌手册都没什么用?
弄懂这张图,重新理解Branding
衡量品牌传播最完美的KPI是什么?
用「传播思维」做生意,为什么会死的很惨?


#B.世界观 vs 观世界
往深处想,往简单写(2021个人总结)
客观与泡沫:我们所生活的两种世界
怡见:长期阅读就是最好的“因”
一切皆都有规律:你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开始下手
你最近半年读了什么书?
团队运动、企业文化与飞盘捕捞技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AI x 大数据:宽德、黑翼、港交所会带来什么?韩红 × 许知远:给人世最轻柔的歌纪念六四泡沫还是机遇?ESG给企业到底能带来什么?李东生 × 许知远:要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费翔 × 许知远:与童话人物共度的三个夜晚大模型产品化会带来什么?又将颠覆什么?|9月7日,与极客邦科技一起,迎接智变加速时刻芍药牡丹,富丽堂皇许知远×罗新×吴琦×罗丹妮:重新发现人|新书沙龙北京首发会专访“布袋院士”赵东元: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会给新能源产业带来什么?玻璃缸里的孙凤 (16)对话许知远:去东京,重新向陌生人解释自己站在悬崖边上的歌唱家|《十三邀》许知远对话田浩江恢复理智,台积电“暗中对抗”美国索赔708万,“手绘地图寻亲者”李景伟被拐案13日宣判什么是富丽堂皇:圣家族大教堂戈壁滩里游出一条蓝鲸|十三邀x李景亮黎紫书 x 许知远 :欢迎你来到我的世界 | 单向现场努力追索生命的意义|十三邀许知远对话何怀宏上田义彦 x 许知远:镜中岁月 | 单向现场万亿政府引导基金,会给健康产业带来什么?许知远新作上市!书写梁启超的亡命五年何怀宏 × 许知远:不要成为“笨蛋”上田义彦 x 许知远:我的黄金时代应该还没有来许知远 x 费晟:梁启超眼中的海外华人社区 | 单向现场原来,那是上天的一滴泪!时隔6年首次受访,韩红在许知远面前哭成泪人不讨年轻人喜欢的那些年,许知远放下了许知远新书旅行|所有人都是同代人《十三邀》拯救了许知远当我们「审判」许知远时,我们在审判什么封面人物|许知远,有耐心以后俞敏洪对谈许知远:阅读对于生命的意义许知远的自卑,在费翔面前一览无余叶璇和李国庆的关系,大概也就跟杨子和李亚鹏差不多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