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追索生命的意义|十三邀许知远对话何怀宏
“我宁愿忧伤,也不愿将它和快乐交换。”
近些年,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纳米技术等发生在科技、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变,不仅对我们司空见惯的问题提出了挑战,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何以为人”这一古老的问题。
何怀宏教授是当代重要的哲学、伦理学学者,从存在主义转向社会伦理,再到近几年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关注,他始终对人的限度保持敏感。在最新一期《十三邀》的开头,何怀宏教授谈及“人的定义”,指出:“二十世纪以前,我们不会强调人是‘碳基生物’,直到‘硅基生物’或将出现,才突然一下敏感,我们和动物是一类,具有身体的脆弱性,有必然一死的命运。”
人类拥有的诸多美好及爱的能力都建立在生命的必然消失之上,所以珍贵。而人生哲学就是以人为中心,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的哲学,思考人应该如何良好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一生的哲学。
2022年,何怀宏教授写给“后浪”的人生沉思录《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荣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不同于一些哲学著作的晦涩艰深,这本书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方式,意在讨论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
何怀宏教授说,他在少年时有两个理想,第一是当图书管理员,这样可以读许多书,第二是当看林人,如今他的理想已经超额度实现。人生很长,一时的挫败不是永远的挫败,就像古希腊人所说的:“只有到人生最后的时刻,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幸福的。”
从人的一些基本事实开始
本文原刊何怀宏《仅此一生》
如果我们对人生哲学感兴趣,甚至有些关于本体的问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心里,有时也不妨放下具体的功课,跳出日常的纷纭世事,来尝试察看有关人的一些基本事实。
人是碳基生物,是灵长类动物。人生活在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他的身体条件目前看来也只能是“裸身”在地球上生活。人结成各种群体和政治社会。尤其是随着近代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之后的全球化,全人类的命运连为一体,其俨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人有肉身,能行动,也有意识活动和语言文字,并创造出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技术工具,形成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正在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文明。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或者自己所认为的“好的生活”的观念。人也有基本的道德感和同情心,或者说能够进行道德评价。
所有人都共享着共同的人性,但也分别具有差异的个性,加上一生不同的境遇,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和命运。
最后,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好的生活”的人,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所有人都会死去。人的寿命的确在近一百年有较大的增长,平均寿命从一百多年前的四五十岁达到了现在的七八十岁。但无论再怎么延长生命,人还是不免一死。
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有关人的基本事实或者说最大略的“本来面目”。人们也可以尝试别的对人的基本事实的概括。但无论怎样概括,总归还会有许多“面目不清”的地方和无数的细节,还有涉及人的最深本质的东西,我们还弄不清楚或无法在这里说清楚。
重要的是,我们最好不要忘记联系有关人的基本事实来讨论人类或个人追求的可欲和可行。
而且,无论怎样概括,一个共同的、关键的事实就是,人都是有死的。《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认为,人类在基本消除瘟疫、饥荒乃至战争之后,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和脑机工程等高科技的帮助下,就可以追求永远不死、持久快乐和成为神人了。但追求是追求,人类能够期望的可能至多还是更长地延续人的肉体生命,而不可能达到永生不死。并且,这些高科技的发展还隐含着可能更早地结束人类存在的风险——至少是结束作为碳基生物的存在,而硅基生物还是不是“人”就真的很难说了。
我们至少清楚,今天这样肉身的人还是终究要有一死,甚至人生也就是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才真正能够具有意义。
那么,其他生物,所有动物不也都是有死的吗?人和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的确,人和其他动物都是有死的,人甚至常常比有些动物更脆弱,更容易致死,一口气喘不上来、一滴水没喝着就可能致其于死地了。但人和宇宙中的其他生物不一样,人比它们高贵的地方就在于:人还能够知道自己有死。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要努力追求无限和不朽。这就是人既悲惨又伟大的含义。
与其他同样有死的动物相比,人最特别和优越的地方在于自我意识,人能有意识地计划自己的一生乃至追求某种永恒。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有死的存在,但会努力追求不朽,追索和尽量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完善主义是要求每个人都完善吗
从价值目标来说,完善主义(perfectionism)是指属于人的特性、能力各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从广义来说,它几乎可以包括从快乐主义到功利主义一派之外的其他所有人生哲学流派。当然,各个流派所强调的人的特性会有不同,也有范围宽狭之别。虽然各流派承认这些特性的完善也会带来快乐和功效,但快乐和功效并不是人们应当追求的人生目标,乃至为了完善这些特性,即便达不到快乐和功效,这些人的特性的充分展开与发展也是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如此就要认识人性,认识作为人与其他动物根本区别的人性。这里最重要的特性自然是人的意识或理性,尤其是人的道德理性,即把善乃至至善作为人类的理想,也作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总体目标,而在这一追求中,所需要具备的品行、德性和正义感自然也得到高度的重视。这些德性本身也包含在人生目标之中,德也是一种善,是本身值得被珍视和追求的一种价值。两者有很大的重合,或者说互为目的与手段。
我们在古希腊的完善论哲学家那里都可以发现这种将理性与德性结合起来的特点,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理性的卓越作为最高的德性,认为应该由它来统摄其他的德性。
斯多葛派更是将世界和人的自然本性与理性、德性都看作是一致的。按照自然生活就是按照本性生活,按照本性生活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理性生活也就是按照德性生活。而且,他们更有一种将道德的理性不仅看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的倾向。这里加入了对人的命运的更深认识,古希腊人乐观战斗,但当失败或死亡来临时也就接受命运,与命运和解。而像马可·奥勒留这样的沉思者,贵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却向往一种沉思的生活。虽然他也努力承担作为皇帝的义务,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不断地看到这样的描述: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如泡影,所有的伟业都要凋零,所有的人都要死去。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在活着的一生里,坚定地按照本性,也就是按照德性和理性生活。
基督教引入了一种超越的存在。这也是在古罗马帝国的道德涣散和哲学家的长久悲观中的一种新的希望,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不再局限于此世,还有死后,还有天堂和灵魂不朽。甚至对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彼世而非此世,人的此生只是奔赴彼世的一段旅程。信、望、爱成为新的三主德。
近代则渐渐重新回到更重此世。近代思想家再一次拓宽人的理性。理性甚至被置于更高的地位,但是,这理性的内容已渐渐不再主要是道德的理性、本身作为目的的理性,而是技术的理性、工具手段的理性。后者越来越占上风。人们开辟了征服自然万物的历程。
还有一个重心的转移就是,即便在道德理性方面,也更多的不再关心追求优秀和卓越,而是追求平等和强调关心弱者。生活的价值目标因为对平等个体的尊重,不再有过去社会等级制度下的那种统一、支配的价值观了。
人人都可以在一个合理的或者说不妨碍其他人的同等价值追求的范围内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幸福。只是一种经验的观察告诉我们,这种价值平等多元也会自然而然地造成一种事实上的价值一元,即多数人越来越重视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和幸福。
所以,何为人类的完善?这完善的内容是什么?现代已经很难确定,乃至拒斥像“完善”“至善”这样的概念。
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之交,像包尔生这样的哲学家就已经只能将这种完善的内容相当形式化地描述为“人希望过人的生活”“为所有属于人的精神力量和特性都留有空间”。
而且这种理想的“人的生活”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我们只能知道现在这一步而不知道下一步。比如在古典时代,人们曾将追求卓越与荣誉推到首位,中世纪曾将信仰上帝放在中心,而现代社会又将平等福利置于优先。包尔生那种形式化的完善定义自然包含广阔,但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内容去填充。但它至少还是谦虚和低调的。近现代也有更具体和明确的高调社会理想的大规模实践,但实践的结果看来适得其反。
还有个人的完善,我们如何理解个人的完善?如果说人类的完善是其特性和各种能力的充分展开,而个人却不可能充分展现属于人的各种能力,但人类的完善又是要通过个人的完善来达到的。我们可以想象由众多的山峰构成的山脉,而不是一座唯一的通天塔。各人可以根据其所长和所愿选择,或分别攀登不同的山峰,或聚族而居于山峰之间一些平坦的坝子,乃至散居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山谷,而且互相能够平等地对待各自的选择。
我们当然希望有一些人能够尽量达到一些高峰,从而展现人类的最高能力,而且,他们居于各自的峰顶,也应当学会互相欣赏。但是,众多没有能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也自有其生活的意义并且值得尊重。
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他们也可以说达到了自己的完善。有宽广才能或多种才能的人,也有仅仅在某一方面显示出特异天才的人,还有资质可能平平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但只要能够体现出人的一些基本特性,比如说有理性的计划,有道德的情感,有基本的德性,也就可以说有自己完整的人生。
这样一座人类的山脉,从整体来说,有高峰,也有峡谷;有白雪皑皑,也有花红柳绿;有平坦,也有险峻;有壮美,也有幽美。人群中有攀登高峰者,也有安居平坦者;有抱团取乐者,也有特立独行者;有引人瞩目者,也有埋名隐姓者。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遂所愿。
相关推荐
《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 何怀宏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观 2021年3月 将《仅此一生》加入购物车🛒 |
你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生死之事实、人性之可能与有限、人际之好恶、人与外物之关联、美德的培养、人生理想和幸福的多种途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幽微洞察,真挚讲述,用八个主题开启探寻智慧之旅,为匆忙的生活打开空间,让年轻的生命由此安顿。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