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北京电影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导演作品有《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大明劫》等,著有书籍《纪录片创作六讲》《故事片创作六讲》《境遇电影》等。
回溯自己与电影的“相遇”,颇有一些宿命的味道。
而回望自己的创作历程,他对于当下的创作形势和电影创作的未来,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1986年,19岁的美术生王竞觉得,无论如何一定要报一所北京的艺术院校。但是那时候绘画招生名额很少,外省来的他,琢磨自己可能上不了。上课时,他依旧拿着画本、背着画箱,大一大二的他依旧希望自己在绘画上闯出一片天,而随着课程推进,他发现自己似乎没空再画画了。大三大四的时候,“突然有这么一个转变”,他说,“就觉得好像我画画未必行,其实可能我更适合做电影。”如今的王竞已经是北京电影学院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个人作品有《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大明劫》等。著有书籍《纪录片创作六讲》《故事片创作六讲》《境遇电影》等。《万箭穿心》作为他讨论度最高的电影,展现了他的叙事能力。这部影片依托于90年代武汉汉正街的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在一次企业分房后面临家庭生活逐渐分崩离析的境遇。
为了更了解当地的环境,王竞和编剧去到了武汉,考察片中人物的居住环境。“包括我们拍的那个扁担住的屋子,真的是他们住的屋子,是在实地拍的,而且那些人就是真的扁担。”“但我觉得你如果是有这种现实反思的创作者,那你完全也可以在一些非现实性的作品中加入现实性。”《大明劫》是他比较特别的一部作品,所以我好奇这是不是他对于类型片的一次探索。“明朝人说的话发音跟我们现在都不一样,我要做到让大家相信这可能是那个时代。让观众能够沉浸在另外一个时空里了,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王竞也坦言,《大明劫》看似在讲明朝的那些事,它表达的内容依然是当代性的,或者说,借古喻今。“当然,这样的片子制作的时候也要考虑大众感到享受的一个可能性。”《万箭穿心》和《我是植物人》的文本都建立在真实发生的社会背景之上,所以也很自然地让人猜想,他的大部分的创作时间总是建立在他个人所关注的领域和方向,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但你知道,电影它毕竟是一个工业,无法单靠个人的兴趣支撑。”比如《大明劫》,原本是江苏的一家公司的项目,起初他们想要拍一个叫吴佑可的中医的故事。“但我们开始进入项目后觉得光做一部中医的电影,谁看?第二,我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拍。”“后来我们就把他跟那个明末非常精彩的大历史结合在一起,把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跟一个大的一个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于是才有了这部电影。”回忆起这些项目,王竞淡淡地笑,他说不好哪次的合作让他印象最深,又或者,每一次都让他印象深刻。因为在他看来,每个项目都似乎在和其他人持续地互动和融合,而他的个人兴趣也是在这个互动中被激发和渗透出来的。王竞的《万箭穿心》和《大明劫》分别在2012和2013年在国内院线上线,距今已过10年。十年过去了,2019年底的时候,豆瓣电影基于豆瓣用户的标记数据,发布了2010年代的电影佳片榜,盘点了近10年来豆瓣电影华语片20佳和豆瓣电影外语片20佳。王竞的《万箭穿心》在榜单上是2012年观众最喜爱的华语片,而十年后的今天,在国内院线几乎难再有类似的影片。谈及当今的院线市场,他似乎在悲观和乐观之间摇摆着。没有人会否认疫情对全球电影行业带来的重创,乃至如今电影行业被称为“特困行业”。在这些重创中,最直观的是电影院的倒闭。而电影院的倒闭势必导致观看渠道的变化和转移,同时也导致观众的兴趣转移,这对创作本身的考量一定会有影响。“而消费习惯的再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个我觉得还不是最重要的。这个也许经过一段这个时间慢慢地可以恢复。但是你的业态必须得是一个特别良性的(发展),这个要恢复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但我觉得电影这个行业诞生之后,它一定会发生改变。”但论及电影的发展,王竞作为一个教电影的老师,有他自己“乐观”的一面。“这些改变比如说现在银幕边的尺寸越来越大,电影院的形式在改变,家庭的放映环境也在改变,开始使用投影等。又比如说 VR 电影这些东西的诞生,它一定会改变电影这个业态。”“电影的生存方式一定会改变。但总有一些东西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会被保留下来。”“比如说电影依托声画叙事的方式,虽然这个我觉得它还不是电影的根本。其实电影生命的根本,我想它不会被改变,或者说它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生存下来。”前阵子,王竞和桂皓璇联合著的新书《境遇电影》出版了。在这部电影里,他提出了一个电影认知模型——“境遇电影”的概念。这其中也不乏他对电影本体的反思,他似乎没有对于媒介更迭过快的焦虑。“电影本来就是诞生在娱乐场,跟过山车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没什么区别。”传统电影也好,短视频也好,游戏也罢,本质的功能都是在用影像完成娱乐的功能。“电影的形式肯定是受影响了,或者是说被改变了。但宏观上来看,电影的这个形式其实第一不会消亡,第二我觉得它仍然会有一种持续的生命力。”“纪录片可以看作我的创作切入点,传统纪录片里没有演员,也一般难有事先写成的剧本。当片子成立的时候,创作者思考还需要哪些元素时,这恰恰是电影当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基本元素。“从故事纪录片到故事片,肯定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一个电影的基本结构。观众对于电影观看的期待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没变。”在王竞的创作世界里,教书、学术写作、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都在相互作用着。他坦言自己最喜欢导演和老师这两种工作形式,这是一个相互哺育的过程。“因为其实你在教书的时候,一直在跟学生有互动,然后电影又是一个比较年轻化的艺术形式。学生其实有好多鲜活的生动的想法,在做老师的过程当中,你也在学习。也会把心得放在创作当中。再反过来你的很多结论是来自实践的,所以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也会觉得更得心应手一些。”“一段时间内,我们能看到关于电影中间某一个现象、某一类作品或者某一个话题,它会比较热。”“大家容易被带节奏,但是这些东西它未必是核心的。随着时间的改变,有一些东西会过去。”“对于这个新的电影学习者也好,或者是创作者也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学着去建立自己认识电影的视角和路径,不要被这个东西(热点)带着走,能看到一些不那么表面的东西。”
影像作为媒介的可能性。
采访、编辑丨飞檐 排版丨逍遥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