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右心功能不全、淤血性肝炎。又称库伦征,脐周或下腹壁皮肤紫蓝色瘀斑,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多见于腹膜后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主动脉瘤破裂等。当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胰液外溢至腰部、胁腹部皮下组织间隙而溶解皮下脂肪,毛细血管发生破裂出血,从而导致这些部位的皮肤呈青紫色瘀斑,称为 Grey-Turner 征。
胰头癌压迫胆总管、或胆管中下段癌导致阻塞时,发生明显黄疸,可扪及囊状、无压痛、表面光滑并可推移的肿大胆囊,称为Courvoisier征,又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腹部同时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称腹膜刺激征,亦称腹膜炎三联征,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尤以原发病灶所在部位最为明显,腹肌紧张的病程随病因和患者的全身状况不同而异,腹胀加重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
Murphy 征阳性是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重要体征之一。在右肋缘下胆囊区触诊时,触及肿大的胆囊,嘱患者深吸气,肿大、炎症的胆囊下移,患者感到疼痛加剧而突然屏气。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侧髂前上棘中、外 1/3 交界处)压痛及反跳痛,见于急性阑尾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典型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又称为查科三联症。1)腹痛:发生于剑突下及右上腹,多为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
2)寒战、发热:胆管梗阻后胆管内压升高,常常继发感染,细菌和毒素可经毛细胆管经肝窦逆流入血,发生胆源性肝脓肿、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 等,一般主要表现为弛张热,体温可高达 39~40℃。3)黄疸:结石阻塞胆管后,患者可出现尿色深黄及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可伴皮肤瘙痒。结石嵌顿没有解除,炎症进一步加重,患者在 Charcot 三联征基础上出现神志障碍、休克,称为雷诺五联症。
腹腔内血液刺激左侧膈肌,引起左肩部疼痛,常见于脾破裂。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痛,见于阑尾炎(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患者仰卧位,右手压迫左下腹,左手挤压近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疼痛,见于阑尾炎。
钡剂于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充盈良好,称为 X 线钡剂激惹征,常见于溃疡型肠结核患者。
在克罗恩病活动期,完善 CT 小肠造影检查(CTE)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粘膜明显强化,部分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双晕征或靶征。
在克罗恩病活动期,完善 CT 小肠造影检查(CTE)肠系膜血管增多,相应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木梳征」。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液蛋白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因剧烈恶心、呕吐和其他原因导致腹内压骤然升高所造成的贲门和食管远端黏膜和黏膜下层纵行撕裂,进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发急性呕血,且呕血前有反复干呕或呕吐,又叫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卓-艾综合征(促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
是一种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多发性溃疡、不典型部位、易出现溃疡并发症、对正规抗溃疡药物疗效差为特征,可出现腹泻、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泌素水平升高等。促胃泌素瘤通常比较小,约 80% 位于「促胃泌素瘤」三角区内(即胆囊与胆总管汇合点、十二指肠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胰腺颈部与体部交界处组成的三角区内),50% 以上的促胃泌素瘤为恶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有所转移。
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幽门的节制功能,导致胃内容物排空过快,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倾倒综合征,多见于毕 II 式吻合。根据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类型。
• 早期倾倒综合征:进食后半小时出现心悸、出冷汗、乏力、面色苍白等短暂血容量不足的相应表现。并伴有恶心和呕吐、腹部绞痛和腹泻。• 晚期倾倒综合征:发生在进食后 2~4 小时。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脉搏细数。发生机制为食物进入肠道后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继而导致反应性低血糖。故又称为低血糖综合征。是一种因小肠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造成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物质缺乏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油腻多等脂肪吸收障碍症状,故又称脂肪泻。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PJS 自幼发病,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胃肠道息肉逐渐增多、增大,从而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营养不良及儿童发育迟滞等。
正常人腹内压接近大气压,为 5~7 mmHg,腹内压 ≥ 12 mmHg 为腹腔高压,腹内压 ≥ 20 mmHg 伴有与腹腔高压有关的器官功能衰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临床表现:患者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腹部膨隆,张力高可伴有腹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ACS 早期即可有高碳酸血症(PaCO₂ > 50 mmHg)和少尿(每小时尿量 < 0.5 mL/kg)。后期出现无尿、氮质血症、呼吸功能衰竭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又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及十二指肠淤滞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位置异常,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导致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多见于无力型成年女性,呃逆、恶心、呕吐常见,本病突出的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
小肠内容物在肠腔内停滞和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腹泻、贫血、吸收不良和体重减轻的综合征,主要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导致盲袢或盲袋(即肠袢)的形成并发生淤滞而引起。
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肠道有效吸收面积显著减少,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患者的营养或儿童生长需求,并出现以腹泻、酸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及代谢障碍为主的症候群。
患者肾脏无实质性病变,由于严重门静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使体循环血流量明显减少,多种扩血管物质如前列腺素、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心房利钠肽、内毒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不能被肝脏灭活,引起体循环血管床扩张;大量腹腔积液引起腹腔内压明显升高,均可减少肾脏血流尤其是肾皮质灌注不足,出现肾衰竭。
80% 的急进型患者约于 2 周内死亡。缓进型临床较多见,常呈现难治性腹腔积液,肾衰竭病程缓慢。
是在肝硬化基础上,排除原发心肺疾病后,出现呼吸困难及缺氧体征如发绀和杵状指(趾),这与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有关,预后较差。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或合并胆囊炎症,压迫或波及肝总管而发病,引起周围组织增生、炎症或肝总管狭窄,临床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胆绞痛或胆管炎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形成的解剖学基础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也名布-加综合征,它指的是由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机制不清楚,可能与胆总管囊肿类似,发生胆管癌的几率大于一般人群,早期的临床表现为肝大及腹痛,多呈胆绞痛样,并发细菌性胆管炎时出现发热及间歇性黄疸,黄疸程度一般比较轻。
是一种由耻骨直肠肌痉挛或肥大,造成的盆底出口处梗阻的排便障碍性疾病。
指盆底结构包括直肠、肛提肌以及肛门外括约肌等神经肌肉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或失禁,以及盆底压迫感、疼痛等。这些功能障碍有时以排便困难为主,有时则出现大便失禁,严重者异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