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Adv Sci丨赖颖团队揭示生物膜间距在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Adv Sci丨赖颖团队揭示生物膜间距在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公众号新闻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表型的突变体,产生了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导致全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目前大量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和进化的研究发现,刺突蛋白(Spike)的突变体,不仅增强了自身与受体的结合力,而且还通过降低抗体的中和效力,提升自身免疫逃逸能力,使病毒的感染效率增强【1】。病毒的变异给抗病毒研究和疫苗研发等相关工作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因此,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共性分子机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上保守的蛋白靶点及入侵过程中的调控机理设计广谱性抑制剂具有深远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主要包括两个过程,Spike蛋白的RBD结构域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ACE2受体,Spike蛋白发生剧烈的构象变化:S1亚基脱离,Spike蛋白融合肽区域插入宿主细胞膜,S2亚基重排形成六螺旋复合体从而完成与细胞膜的融合【2】。冠状病毒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和囊泡融合相似的分子机制来调控入侵过程。虽然Spike蛋白识别并结合受体ACE2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步骤,但是近期研究发现,TMEM106B、AXL、CD147等膜分子同样可以协助新型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3-5】,证明宿主细胞受体ACE2可能不是病毒入侵所必需的,RBD与ACE2互作,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是可能被代替的。
2023年8月1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赖颖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A suitable membrane distance regulated by the RBD_ACE2 interaction is critical for SARS-CoV-2 spike-mediated viral invasion 的工作。该研究揭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RBD_ACE2复合体可能作为膜交联分子为Spike蛋白提供了合适的生物膜间距,并且它的功能可以被其他合适的膜距交联分子替代。该研究首次发现改变病毒膜和宿主膜的距离,可以有效抑制Spike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首先通过体外重组,成功模拟了Spike蛋白介导的新型冠状病毒侵入过程。研究发现相较于S1/S2位点,S2’位点切割后,Spike蛋白介导的病毒膜融合效率明显更高。并且,RBD与ACE2亲和力与膜融合效率呈正相关。此外,在缺乏ACE2的情况下,在细胞-囊泡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neutravidin_biotin互作或互补DNA链分别交联模拟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生物膜,Spike蛋白依然可以促发膜融合过程。研究者还发现使用合适长度的互补DNA链才会促发融合,证明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之间的距离对Spike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至关重要。同时也表明RBD_ACE2复合体可能是作为膜距调节分子,桥接病毒和宿主细胞膜,这对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是必要的,但也是可以被替代的。最后,研究者也证明了在ACE2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膜间距可以显著抑制Spike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这可能为膜交联分子成为新型抗病毒感染的广谱性抑制剂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该研究有机地整合和运用多学科交叉实验方法,阐明了RBD_ACE2的相互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即通过桥接病毒和宿主细胞膜,为Spike蛋白启动病毒入侵提供合适的膜间距。通过改变病毒膜和宿主膜的距离,可以有效抑制Spike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新冠病毒变种与进化上保守的病毒侵入机制,操控膜间距可能成为开发广谱抗病毒抑制剂的一种新策略。
图1: 操控膜间距可调控Spike介导的膜融合过程。
本研究得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赖颖研究员为本研究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吴梦丹,硕士研究生李巍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1478
赖颖研究员自2019年加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在Nature、Neuron、PNAS等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H-index=22,总引用2000余次。赖颖研究员课题组基于单分子成像和结构生物学方法,实现体外重组膜融合蛋白介导的生物膜融合过程,解析生物膜融合选择性与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开展生物膜融合可塑性失调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和药物筛选。研究方向包括:1,SNARE蛋白介导的囊泡转运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和小分子药物开发;2,Spike蛋白介导的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3,生物膜融合相关的技术开发。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和科研助理。
课题组网站: http://faculty.scu.edu.cn/laiying/zh_CN/index/11369/list/index.htm

参考文献:

1. Harvey, W. T.;  Carabelli, A. M.;  Jackson, B.;  Gupta, R. K.;  Thomson, E. C.;  Harrison, E. M.;  Ludden, C.;  Reeve, R.;  Rambaut, A.;  Peacock, S. J.; Robertson, D. L., SARS-CoV-2 variants, spike mutations and immune escape. Nat Rev Microbiol 2021, 19 (7), 409-424.

2. Jackson, C. B.;  Farzan, M.;  Chen, B.; Choe, H., Mechanisms of SARS-CoV-2 entry into cell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22, 23 (1), 3-20.

3. Wang, S.;  Qiu, Z.;  Hou, Y.;  Deng, X.;  Xu, W.;  Zheng, T.;  Wu, P.;  Xie, S.;  Bian, W.;  Zhang, C.;  Sun, Z.;  Liu, K.;  Shan, C.;  Lin, A.;  Jiang, S.;  Xie, Y.;  Zhou, Q.;  Lu, L.;  Huang, J.; Li, X., AXL is a candidate receptor for SARS-CoV-2 that promotes infection of pulmonary and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Cell Res 2021, 31 (2), 126-140.

4. Baggen, J.;  Jacquemyn, M.;  Persoons, L.;  Vanstreels, E.;  Pye, V. E.;  Wrobel, A. G.;  Calvaresi, V.;  Martin, S. R.;  Roustan, C.;  Cronin, N. B.;  Reading, E.;  Thibaut, H. J.;  Vercruysse, T.;  Maes, P.;  De Smet, F.;  Yee, A.;  Nivitchanyong, T.;  Roell, M.;  Franco-Hernandez, N.;  Rhinn, H.;  Mamchak, A. A.;  Ah Young-Chapon, M.;  Brown, E.;  Cherepanov, P.; Daelemans, D., TMEM106B is a receptor mediating ACE2-independent SARS-CoV-2 cell entry. Cell 2023, 186 (16), 3427-3442.e22.

5. Wang, K.;  Chen, W.;  Zhang, Z.;  Deng, Y.;  Lian, J. Q.;  Du, P.;  Wei, D.;  Zhang, Y.;  Sun, X. X.;  Gong, L.;  Yang, X.;  He, L.;  Zhang, L.;  Yang, Z.;  Geng, J. J.;  Chen, R.;  Zhang, H.;  Wang, B.;  Zhu, Y. M.;  Nan, G.;  Jiang, J. L.;  Li, L.;  Wu, J.;  Lin, P.;  Huang, W.;  Xie, L.;  Zheng, Z. H.;  Zhang, K.;  Miao, J. L.;  Cui, H. Y.;  Huang, M.;  Zhang, J.;  Fu, L.;  Yang, X. M.;  Zhao, Z.;  Sun, S.;  Gu, H.;  Wang, Z.;  Wang, C. F.;  Lu, Y.;  Liu, Y. Y.;  Wang, Q. Y.;  Bian, H.;  Zhu, P.; Chen, Z. N., CD147-spike protein is a novel route for SARS-CoV-2 infection to host cell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0, 5 (1), 283.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Cell | 吝易、杨雪瑞团队揭示相分离调控节律性蛋白翻译的分子机制情义无价 冷明Nature Communications | 浙大周如鸿团队发文阐明新冠病毒RNA顺式作用元件SL3与人体关键蛋白作用机理Nat. Commun. | 夏宁邵团队揭示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诱导的呼吸道广谱免疫机制Nature | 杨海涛/何大一团队揭示新冠病毒耐药的分子机制七十七 采购J. VIROL. | 武汉病毒所/抗病毒中心揭示裂谷热病毒感染机制eLife | 陕西师范大学夏海滨教授团队发现一种功能未知的FAM76B蛋白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深入了解新冠病毒进化系列之四:新冠病毒进化的首要推动力——传播性(transmissibility)Nature Cell Biology | 张军杰团队揭示天然免疫关键蛋白STING调控糖酵解的新功能Viruses | 潘春根团队发现非囊膜病毒ARV与细胞外囊泡的混合体可提高病毒感染率高达50倍小说:兰欣与乌茶 22什么是I-140?在美国移民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内附I-140获批后重要小tips)Cell | 破解百余年来遗留的生物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李红菊团队揭示植物受精失败后,如何“自救”以确保繁衍Science | 何跃辉团队揭示核定位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调控组蛋白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Cell Reports | 季雄团队揭示亚细胞定位对RNA聚合酶III命运调控的决定性作用新冠催人老!《柳叶刀》子刊:新冠病毒感染加速大脑衰老、认知衰退并影响男性性功能!EMI ‖ 姜世勃/陆路团队构建含有新冠病毒S2三功能区的重组蛋白作为泛冠状病毒入侵抑制剂或疫苗抗原Cancer Research | 中山大学彭穗教授团队揭示肝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调控机制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 上海交大肖华课题组揭示核酸结合蛋白在衰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Nat Commun | 秦成峰/王红梅团队揭示寨卡病毒感染影响胎盘发育的分子机制牛津学者综述:一文说清FcRn在自身免疫过程中的作用,以及Efgartigimo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无序的蛋白更高效,MIT团队揭示光合作用中光能高效传导机制汽車與生活(十四)- 凱迪拉克愛絲阿爾克斯Nature | 耶鲁医学院团队揭示PLSCR1是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细胞防御因子​Sci Adv丨周溪团队揭示人巨细胞病毒对外源性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双重抑制机制Sci Adv丨刘文团队揭示微蛋白调控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的功能和机制冰岛6: 漫长白夜过去,是无数海鹦的时光Cell Reports | 上海交大林文慧团队揭示RLI2通过促进翻译装置的组装调控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的新机制AFM | 隐形口罩问世!人工构建鼻内部病毒陷阱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NAT ECOL EVOL | 李明锟/曹云龙合作团队揭示免疫逃逸和ACE2结合亲和力驱动新冠病毒进化Cell | 新冠病毒感染更多组织靠它?TMEM106B是介导非ACE2依赖性新冠病毒细胞进入的受体Nature | 薛愿超团队揭示基因组重复序列Alu调控转录新机制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加规范地诊疗新冠病毒感染?Neuron | 苑克鑫/洪波团队揭示觉醒控制的重要丘脑节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