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孩子的匹配度:是命中注定还是事在人为?教育2023-08-25 05:08就感慨来讲,今年我在社群里讲得最多的就是:父母和孩子是有匹配度的。匹配度高,你们会很舒服;匹配度低,你们会很痛苦。还有许许多多的中间状态,既没到痛苦的地步,也没到如鱼得水的境界。人是不能比较的你要问我什么是匹配度,三言两语很难解释,而且目前我也解释不清,这只是一种“看多了”以后的感觉。不过我要是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还是事在人为?你大约就会明白一点儿。对小孩子来讲,他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匹配了什么样的父母可不是他们能选择的,对于父母来讲,你生了个来报恩的还是你还债的也不是你能选择的,看起来就是老天给你们定好的,没有退货换货一说所以,既然是不得不要面对的,我们更相信你是可以创造未来的(不对,是你们!你们是可以创造未来的!你们和你的孩子~)鸡汤先喝一口,接下去说正题~今天要给大家分享十几个小故事,用实例来说明父母与孩子是有匹配度的,具体怎样,事在人为!首先,给大家铺垫一个背景:昨天整理学员档案的时候,翻了翻一个班级的答疑,大约翻了200屏,单纯我的答疑,我录了个屏给你们看。你们不用翻到底,反正将近5分钟里我都在翻屏而已。目前已经汇总的学员档案,大约有270多个,暑期开始整理的,以前都都只是按课程按主题来归档,因为今年开始要开启纵向研究计划了,才开始按学员分类。(一个班级的,3个月里,200页,1500条答疑)深入研究与走马观花是不同的,能够垂直跟踪孩子的训练与发展状况,尤其是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许多细节,对我来讲收获很大。我整个暑假搞清楚了许多过去存疑的地方(如为什么课程里讲得很细了,但执行起来仍然天差地别?为什么这个环节家长的反馈总是和我预期不同?家长说孩子不行到底不行在哪里?),过去只能通过文字,从另一个人(家长)的概括性描述中去揣摩孩子可能的问题,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错题来分析孩子的不足,但很多问题并不存在于静态的表象上,而在于更深层次的问题。上面的视频里大约有1500条答疑,答疑是怎样的?虽然有时候只是回复一句话而已,但也有很多时候提问答疑的过程是👇这样的:或是这样的👇,因为当时要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希望家长重视,而我又在外面下面这种也是常见的,集中回答不同家长的问题也就是说,1500条答疑,我至少浏览了1000多个问题。如果从7年前我开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来做,每年大约要解决5000-8000个问题,近两年引导员还帮我分担掉了许多日常问题,但我都会看每个答疑,了解情况。这样在7年里,我估摸着至少积累了40000~60000个答疑了(平均一天10-20个总是有的)。从目前我所掌握的这些资料来看,我大体上已经对小学几年孩子们会碰到的难题,家长在辅导中会遇到的阻力摸得比较清楚了。接下去几年就一点典型问题,围绕我设计的教学和干预方案要做些深度调查和分析。每年打字要打几十万字,说实话我也没觉得很辛苦,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老师天经地义之职。说回今天的主题:父母和孩子是有匹配度的,这完全基于我这么多年这么多咨询答疑的经验,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我自己作为家长的小部分经验。我必须承认,父母和孩子是有匹配度的,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提出对父母和孩子来讲是有帮助的建议和方案。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强大到匹配各种类型的孩子,只需要“爱”这一个字就象是万能钥匙一样,或是把“育儿技巧”放到无上地位,这不仅仅是武断,或是理解狭隘,而且可能还是违反宇宙规律的。原本这个世界的存在与进化就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下面来讲故事了。第一个小故事一个自卑敏感的孩子怎么教?一个五升六的孩子,计算不好,妈妈应该很温柔,孩子比较强势。下面节选了部分交流,包括当中还有一位高年级家长也似乎有同样的感受。总体上我和这位家长遇到的困难在于,一个非常有自主意识的孩子,不肯接受新的方法,难以改变自己,你要怎么办?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难解的题,没有很好的答案,只能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尝试。如👇所说:有时候我们需要强调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心;有时候我们需要强调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不足、树立目标。当然说起来容易,在推进过程中必定阻力重重,所以,这是非常考验家长的。这种情形,我觉得既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家长,也不能认定是基因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与人是不同的,孩子与孩子是不同的。没有哪个方案是可以普适于任何孩子。不是说,家长开明在一个孩子身上行得通,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也同样行得通。孩子有任何问题,都一定是家长本身处理方法不对,是家长应该调节。我觉得这是一种过于狭隘的认识。但是问题很复杂,是不是我们就放弃呢?肯定不是。我说父母与孩子匹配度不同,实际上就在说,每个人在育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程度是不同的,是无法比较的。有人觉得育儿轻松,有人如履薄冰。人应当接受自己当前面临的现实情景,以最大的坦诚与努力去面对它。至于结果,不必强求,努力就好了。第二个小故事:总是不达标,心态是不是会崩?在二年级计算全项班级里,有几位家长谈到孩子测试时总是无法达到我设定的标准,有点焦虑。关于时间和速度的问题,似乎是家长最大的烦恼了,尤其是低年级家长。标准重要吗?在某个阶段是很重要的,但不需要总是看着这个标准。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是不均的,同样训练60天,有的人半个月就提升了,有的人训练了一半都没见效,还有的人等到了50多次后,发现突然提升了。人的经验积累路径不同,大脑加工过程不同,无法进行比较。这位家长后来表示,孩子每天都有在进步,自己心态调整好最重要。我要补充的是,根据一些观察来讲,孩子的主观意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匹配度中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主观能动性强,匹配度通常会高一些,家长只需要适当采取一些技巧,就可以有效鼓励孩子,通过勤奋练习,取得进步;但主观能动性弱一点,匹配度不那么高,孩子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么重要或是有意义,家长需要很多很多技巧,都未必能搞得定孩子。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勤奋好学的,这也并不都是由家庭教养决定,一部分天性使然,一部分后天养育,我们只能这么笼统地说,然而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于事无补,落到自己孩子头上的时候,匹配度低,就无法淡定,也自然会更“费妈”一些。你无法要求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科学的教养就一定能变成勤奋好学的人。第三个小故事:表内乘法暑期要背出来吗?这是EP2班级的一场家长交谈,我省略了家长们吐槽,各抒己见的部分,最后只是我的表态。👇就我的观点来讲,这个问题很简单:没学乘法,背什么口诀呀?瞎整啥呢?但是现实是:学校老师有要求,班主任有要求,家里老人要插手等等......还有孩子也不同,有的孩子奉老师的要求为圣旨,必须听从,或因为同学会了,我也一定要背;有的父母自己hold不住这样的压力,必须照办;有的本身信念所致。所以,无论你决定背,还是不背,其实到最后训练过程的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些细节就在于父母与孩子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互动的。当时我正好看完其他班级若干个家长辅导视频,看到一些焦虑的家长,急不可耐,无法正确评估孩子当前的状态,因此一时间感慨了一下:“训练孩子,既要松弛,又要保持目标要求方向,是很不容易的。”我把表内乘法进行过铺垫,后面要继续巩固的方法发在下方,很重要的原则方法,至于家长能执行到什么程度,还是因人而异的~第四个小故事:耐不住性子思考的孩子怎么整呢?要不要死磕?这个问题真的是要看孩子,看阶段的。还有要看家长。还是先摆观点:数学整体的学习大方向大的宗旨是要“稳”~“沉”~,深度学习是很重要的。兼顾进度这一说法,必须是指学期中,当学校同步在教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推进感。如我在E课里反复和家长说的,不要在一个点上死磕,也不要一味去做难题,做不出就每天磨,这样是很消耗孩子心志的,会有强烈的挫败感。但是对于挑战题,一部分数学不错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们有点智力上的挑战,那么和孩子约定好每周一次深入的思考,作为“数学加油站”,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持续深度地探讨和研究,而不是轻言放弃的。我认为这两种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自然对孩子也好,父母也好有不同的要求。孩子容易放弃类型,说明题目难度其实不太合适,可能需要一些更基础的训练来提升自信心,以及一些适度的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题来磨练思考的韧性,盲目推进是对这样的孩子极其不利的。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多讨论是很重要的,放手只会加剧孩子的脆弱感。孩子愿意挑战,能持续自己去攻克难题(如后面一个小故事),那么家长就需要更多放手,把控难度的升级和整体进程,有一定的推进度会更佳。第五个小故事:连续上了三个阶段S课程,挑战力很强的孩子从18年开始跟课到现在,孩子上了三个阶段的系统课程,可以说是马拉松式战役了。当然,孩子也相当给力,不断在进步中,妈妈也屡屡报捷。从最近一次分享来看,孩子的确属于挑战力很强的选手同样是自主意识高,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在陪伴、引导过程中逐步提升了孩子的能力;看起来爸爸是高要求的家长,但孩子也能耐受这样的高要求,能独自面对做不出,明天继续挑战的难题。我不得不说,他们的匹配度很高。换一组家庭,可能情况不是这样的~第六个小故事:同样面对孩子的不理解,为什么有的辅导就很流畅呢?在应用题分析课里这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我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父母和孩子的组合会是这样的、那样的:孩子不理解,父母引导,孩子会了,父母焦虑,总是要点拨,是不是有问题。孩子不理解,父母引导,孩子会了,父母很满意。孩子不理解,父母引导,孩子仍然不会,父母很淡定,觉得慢慢就会了。孩子不理解,父母引导,孩子仍然不会,父母继续引导,不开心?慢慢就好了,总而言之,我一定搞定它!......还有很多很多种。但是即便是某一种,实际辅导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并不是人们想象那种,甚至也可能不是家长自己描述的那种。家长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所有被文字概括出来的描述都可能是不准确的。这里的匹配度高低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是同样一种情况,也会出现匹配度高,匹配度低。这不是谁的错。父母必须认识到这就是当下的一种状态,需要去面对,这种状态未必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父母觉得只能如此了,那么可能事情就注定如此了。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容易放弃的父母通常养出了容易放弃的孩子”,因为重要的其实并不在于当下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或者父母自身的表现是怎样的;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都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而且得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步让对方能相信这点。第七个小故事:一组匹配度超高的母子组合肉坦妈妈是从低幼课程开始跟的,现在一升二。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有的,不要认为学霸就天生是学霸,但是只要是在他们这里,就是顺滑过渡,匹配度之高,我应该打给4.9分吧(扣0.1分无非是给可能的看不见的细节)。当然他们的训练模式,与我的课程也极其匹配。是的,我前面是不是忘记说了,父母和我的课程也有匹配度下面是最近他们在F课(也就是我的小奥课程)班级里的分享。你如果想从中找到一些辅导技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用,我就需要强调一点:别对“技巧方法”太抱有希望,因为每一对亲子关系是不同的~最好的方法,还是父母在与自己孩子切磋较量的过程中形成的功法第八个小故事对孩子满意是最好的“技巧”我翻了下孩子的档案,较少,早期问题其实比较突出,蛮多的点。不过经历2个月后,发现孩子进步很大,再从家长告诉我的这些经历来看,家长是经历了好一番刻苦努力学习👍家长提到了“磨蹭”这件事,不过看起来她自己是能化解的,再结合孩子有限的视频来看,我觉得他们的匹配度不低,力气还是花到了同一个地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成就。不过需要解决的点还有很多,只要家长有耐心,必定有更大收获~(关于耐心,大家可以看这里🫱:没有魔法,只有对耐心与目标感的终极考验)第九个小故事:要是一位家长被我批评了,你觉得会怎么样?是的,这个例子里这位二升三的家长让我刮目相看👍大家可以先看这位家长最近的反馈和我的回复。孩子的计算速度有了极大提升。再看我后面一段话,在早期她们发生了什么?这个故事说起来有点长,我无法把所有档案拿出来讲。截去当时我批评家长的一段话吧,现在看起来我似乎有点太严厉了当时的情景就是,孩子起初看起来基础比较薄弱,各种问题,从6月份开始,家长几乎每天都会发孩子的训练情况,以及各种担忧,虽然在最初阶段我一一分析了状况,也给出了建议,不过感觉家长实在太焦虑了,由于每一次都会说到孩子很慢的问题,我担心她的这种状态会影响到孩子,的确在一部分视频里,孩子不仅犯困,而且状态非常不好。所以才有了下面这次对话。我指出的问题是,她对于孩子始终不满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建议她不要继续发问了,继续练习,给孩子一点时间。当时我写完后,有点担忧,是不是这个家长被我批了一通后,就生气了,再也不来了呢?不过事实证明,这位妈妈相当有韧性,始终保持斗志,哈哈哈,直至8月份,她看到了自己2个月来的辛苦成果,可喜可贺呀~第十个小故事: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方案这个小故事了包含了三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状况不同,因而我给出的建议和方案也不同。第一组家庭:孩子的速度虽然离开标准有距离,但是必须要表扬,必须要鼓励。因为就我的观察来讲,孩子努力程度较高,有一定基础,底子还是不错的,但自信心不足,父母与孩子的匹配度稍有错位,可能调整一下会更好。第二组家庭:我觉得是一个挺神奇的组合,哈哈。我从档案来分析,起初还是有些问题的,从注意力和动力来讲,我感觉略有不足,家长的状态应该会更高昂一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在最近一次视频中,让我有些惊艳的感觉。孩子整体状态都调整得比较好,专注(而且周围有音乐,孩子抗干扰力提升很多),投入度,都比之前好很多。这让我重新评估了他们。我觉得孩子的潜力很大,换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通俗的话讲:比较耐“鸡”。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描述,但读者能看懂,哈哈。也就是说,有一些孩子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是会退缩,表现会更佳糟糕,但是有些孩子不同,你给他压力,他能进一步要求自己,并表现得更好。有些孩子对压力的对抗性很强,有些孩子不那么强。所以我给他们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依据孩子目前的水平来讲,是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持续进行高强度专注的能力的。毕竟也是三升四的娃了,这方面若能增强,我们就要尽力而为。第三组家庭:可能和一部分家庭相似,孩子也许并不那么愿意被拍视频,因而家长在6月-8月间的反馈都很少,所以我也无法深入分析。直至课程快完毕了,发过来的两个视频里,这次我发现了深层次问题。这个问题在当前十分棘手,具体我在下面答疑中讲了,这里不再复述。我认为他们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我给的补偿方案来解决当前这个瓶颈,会非常考验他们的匹配度。我也希望能够在不久之后可以看到他们后续的反馈。好了,今天的小故事,案例分享就到这里。本周整理了几十个案例,后面还会找时间陆续分享出来~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虽然我现在公众号更新度不高,不过能够详细分享家长辅导孩子过程,分析细节的公众号不多,可以作为家长们的一个补充。欢迎加入我的交流群请扫下面管理员【土星】的二维码备注:孩子年级+入公开课群或备注:孩子年级+入解读群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