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独心理困境与破局:“红枫失独家庭心理关爱”经验交流论坛召开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景韵润 发自北京 9月6日,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在北京召开“红枫失独家庭心理关爱”经验交流论坛,来自失独群体、社会组织、基金会和高校的人士和学者就“老年失独的心理困境与如何破局”进行了研讨。
“真是天塌下来了。当时我们不出门,不见人,不和亲人接触,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赵常权、侯俊英讲述,二人是北京重型电机厂退休职工,9年前儿子因病去世,当年赵常权69岁,侯俊英65岁,回忆起来,依然痛苦万分。
慢慢地,二人意识到只有从悲伤中走出来,才能像以前那样好好过日子,可具体要怎样做呢?他们心里还是很迷茫。当同事介绍他们加入石景山失独群时,转机出现了,他们开始在群里和“同命人”互相倾诉、互相安慰,后来又走出家门,参加了尚善基金会组织的暖心活动和红枫失独工作坊。
“在工作坊,我们从‘共建我们的家’、‘梦想拼贴’、‘鹰的重生’等心理游戏中,学习到了一些自我排解的方法,比如,如何活在当下、爱生命、爱自己。心里难过时,就赶紧深呼吸做冥想,想高兴的事。”赵常权说,一年前,他们还进住了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这里的一部分房间专门用来集中安置失独者。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很多同龄人,也是‘同命人’。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比亲兄弟姐妹还亲。政府每月还补贴我们2800元床位费,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谈起这里的生活,侯俊英赞不绝口。
“针对失独家庭,红枫失独工作坊以‘失独不孤独,失独不失志;心有所依,与爱同行’为宗旨,设计了六大模块、二十多个体验活动,每个活动都各具特色。”红枫督导侯志明介绍,在活动中,工作坊会陪伴失独家庭触碰创伤、疗愈创伤,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力量,帮助他们把生命的能量转向关爱自己,重新设计未来的生活。
“2011年10月,我的儿子因抑郁症离世。在儿子离世一周年的日子,我创办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北京尚善基金会的发起人、失独母亲,“关爱失独 暖心行动”倡导推动者毛爱珍在发言中说道,要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儿子离世前留下的善愿,也是她十年如一日笃定的信念。
2014年6月,尚善基金会启动了“暖心行动”,从“暖心年饭”到“暖心茶话会”,从“中秋联欢”到“重阳登高健行”,他们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暖心活动,以爱的行动传递温暖,让失独父母不再躲“劫”;他们建立自立互助组织,鼓励失独父母中有能力、有奉献意愿的骨干挑头,担任各地暖心互助群的队长,成立各类兴趣组,支持暖心家人们自主策划、组织、执行各项活动,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他们上线“尚善暖心”小程序,提供在线预约、免费通话,让需要陪伴的人根据自身需求在线选择陪伴者。
2017年,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养老发展基金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了“无独有偶精彩人生”公益项目,筹集资金、开展工作坊、建立微信群。养老事业发展基金秘书长谢君在工作中发现,失独老人最害怕提起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对孩子的思念、回忆和愧疚。“他们需要用时间来疗愈创伤,同时也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社会组织介入和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多样化的团体活动,使他们尽快摆脱痛苦,逐渐重新融入社会,走向新的生活。”
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穆光宗看来,要走出失独危机的漩涡,就要在理智上承认、情感上接受“失独”事实,告别过去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转移父母之爱的重心,通过重建生活,建立自我价值,重获人生意义。
“失独者的心理困境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制度性关爱和支持。”穆光宗指出,社会和政府构建系统全面的失独者社会支持体系,构筑政府和社会关怀机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是应对失独父母养老风险必然的理性选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