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鱼类正在变小; 遭遇高温,约6小时后可能致死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图片来源:Unsplash
科学家们研究了1960-2020年之间六个生物类群中体型变化的程度,包含物种内的体型变化,也包含各物种的组成比例的变化。研究表明,60年来动物体型总体变得更小。其中,不同类群中的体型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鱼类当中体型变小的趋势较为一致和明显,相比之下其他动物的体型变化趋势则更加多样。研究者举例说,在一些地区观察到的棘背钝头鳐的个体变得越来越小,而鲭鱼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却在增加。研究还发现,在一些大型生物逐渐被小型生物取代的同时,生物量总体保持稳定。科学家认为这表明,当大型生物消失时,其他生物会试图取代它们的位置,并消耗相应的资源。大型生物可能尤其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这项研究发现或许有助于理解各种生物是如何适应人类世带来的挑战。
· 健康 ·
这项新研究分析了数千个气象站的数据,结果显示,自1970年以来,约有4%的气象站至少经历过一次持续6小时、超出人体承受极限的极端高温事件,并且到2020年,此类事件的发生频率翻了一番。但仅限于炎热的地方,即已经预计会出现极端高温的地方。不过,其中气候模型的数据也显示,假设全球温度升高2℃,那么这种事件将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区——目前气候变化已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约1.2℃——并且会有超过25%的气象站平均每10年就遭受一次超出人体承受极限的极端高温事件。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降温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死亡。因此,随着热浪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强烈、持续时间更长,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中国科学报)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合作,利用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等多台望远镜,对黑洞X射线双星MAXI J1820+070的爆发事件开展了多波段观测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吸积流内区高温气体(热吸积流)的硬X射线,黑洞喷流的射电辐射和黑洞吸积流外区的光学辐射显示出罕见的长时标延迟现象,分别滞后约8天和17天。这一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黑洞吸积流中磁场运输过程,以及黑洞附近热吸积流中形成磁囚禁盘的完整过程,是对磁囚禁盘理论模型的最直接观测证据。这项研究将推进对不同量级黑洞吸积的大尺度磁场形成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mRNA分子通常是单链,而发夹RNA则是指其中一小段由于碱基互补而折叠成双链,像U型发夹一样。将mRNA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是从起始密码子(最常见的是AUG)开始的,不过有时候起始密码子不止一个,而它们都有可能作为翻译的起点——第一个起始密码子未必会被识别,如未识别则继续扫描,直到遇见更容易被识别的起始密码子,或是主要起始密码子(mAUG)。研究发现,若mRNA上的两个起始密码子之间有一个发夹结构,扫描mRNA的进程就会变慢,为上游起始密码子(uAUG)的识别提供更多时间,这一处起始密码子的识别率也由此提升。在被elf18(细菌蛋白片段)引发了免疫反应的拟南芥植物中,科学家就发现了这样的密码子选择变化。此外,当研究者在ATF4基因(哺乳动物中常见的压力响应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下游引入发夹结构之后,这个基因在压力下的表达水平下降了。也就是说,当原本不容易被识别的起始密码子被增强之后,ATF4的翻译过程被抑制了。科学家希望,这种起始密码子选择机制可以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带来启发。
据上海交通大学介绍,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需要5年至10年的投入和规划,希望在2026年获得首光,2027年开始试观测。该项目拟开展探索黑暗宇宙、追踪动态宇宙、寻找宜居行星三个特色方向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建设的多数望远镜为测光望远镜,缺少光谱观测望远镜。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大口径光谱望远镜JUST具有强大的光谱观测能力,建成后将与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中国科大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测光望远镜形成优势互补。
撰文:栗子、王怡博
编辑:王怡博
封图来源:pixaba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