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吴军:成大事者,擅长用这种思维

吴军:成大事者,擅长用这种思维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 | 《扬名立万》剧照


分享一篇吴军老师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吴军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理解世界规律的方法,这些方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是需要长期有效。

对我而言,数学思维是理解世界的一个工具。世界上的很多规律都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表述。


1

做事永远不要忽视负数


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生前在硅谷做过一次报告,听报告的都是工程师、创业者和投资人,我作为他的朋友也去给他捧场。

在报告中,张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数自己乘以自己等于4?大家都回答是2。张教授见我微笑不语,就问我答案是什么,我说还有-2。

张教授之所以想到-2这个例子,是因为凡事都有对立的两面,这是这个世界固有的特性。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有得必有失;电荷是守恒的,有正电就有负电;基本粒子常常会对应反粒子。

理解了这一点,想问题才能全面。而我能想到-2这个答案,则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理解。我在接触负数这个概念之后,就明白了在思考正数的时候永远不能忽视负数,这个习惯几乎伴随了我一生。

有了负数的概念,我们首先就必须明白,0不是最小的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钱越多越好,如果自己没有钱,就会觉得世界糟透了,天塌下来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没钱更糟糕的事情,那就是欠了一屁股的债,他们的钱就是负数。在美国,有80%的家庭处于负债状态,虽然其中很多人有房子作为资产可以抵押,但是房子通常不能马上兑现,而债则是要按月还的,更何况很多房子的价值其实抵不上房贷。

有了负数的概念,我们就知道,每做一件事的时候,获得的收益未必是正的,完全有可能是负的。

负数这个概念,大家最晚到初中时都会学到,而且从那时开始,高中再到大学课程中所有的数学题都可能出现负数答案。然而,在张首晟教授做报告的那一屋子听众中,学历最低的也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却漏掉了负数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是因为初中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知识点忘记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其实,很多人虽然学了中学数学,却没有学通透,只记住了一些知识点,而那些知识背后的意义完全不明白。

学完初中数学,就必须一辈子记住:世界上不仅有正数,还有负数。这件事要刻在自己的基因里,否则数学思维就还停留在小学水平。

即使不用金钱做投资,人的一辈子也是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投资。自己每做一件事情,就可能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是人们通常只会想到好的结果,忽视坏的结果。

比如很多人总是说,朋友越多越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朋友多了难免来不及甄别,不仅会遇到益友,也会遇到损友,甚至会把损友当益友。


2

做减法比做加法重要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从心理感受上讲,做减法都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特别是已经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和其他成本之后。

在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前,苹果有一堆产品线,但是几乎没有哪个产品是盈利的,因此乔布斯才要砍掉其中的大部分,集中资源做出几个能盈利的产品。但是很多企业家却想不清楚这个道理,总觉得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自己不挣就可惜了。

今天,大部分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在谈他们的计划时,都要让自己显得无所不能,都有庞大的商业计划。他们谈论的以及所做的常常是全面挑战行业里现有的企业,甚至想颠覆整个行业。

企业家有点雄心是好事,但通常的结果都是事与愿违。一个初创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都有限,又没有现成的产品和市场,照理讲不该做太多事情。那些一开始就把摊子铺得很大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以失败收场,而且失败得特别快。

相反,那些能够聚焦于一点,把一个看似小的问题解决到极致的初创企业,即便最终不能做到成功上市,也会因为自身有特定的价值而被大企业收购,这些企业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因此,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人和机构,在投资前都会要求初创公司把自己的任务清单尽可能地精简,减到无法再减为止。事实证明,当创始人意识到做减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代差的产品上时,他们就接近成功了。

对个人来讲,做减法时该舍弃什么?日本畅销书作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给了一个很清晰的原则: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保留相应的东西,放弃那些和你心目中的生活无关的东西,因为你实际上不需要它们。和目标没有关系的事情,就应该通过做减法删掉。


3

乘法思维:善用杠杆,事半功倍


善用杠杆的人,能够把一个技能反复使用,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能够做到「一鱼三吃」。不善于用杠杆的人,每做一件事都要从头开始,每一件事都是在做加法,加法自然没有乘法做得快。

能否用好杠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事情本身,另一个是人本身。

先说说事情。有些事情做好了,则容易加杠杆增加收益或者扩大影响力,而有些事情则不具备加杠杆的可能性。

比如,你本科学习的是数学或者理论物理学,那么研究生阶段就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理工科的专业,只要再补两三门专业课就够了。

二战后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一大批生物学家,原本是学习物理学的,后来因为看到原子弹爆炸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或者读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那本书后受到了启发,转而从事生物学研究了。

今天在华尔街从事金融的,很多是学习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也就是说,打好数学或者理论物理学的基础将来有可能做很多事情,因为这两个学科教给人的都是最底层的逻辑。

相比之下,如果在大学学习的是某一个专业特定的技能,换一个专业几乎就要从头做起。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如果有条件,在打基础阶段要做好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适用的范围特别广。

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专业内,有些知识也具有可复用的价值,有些则属于很窄领域的特定知识,对其他领域的帮助不大。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所有课程或者知识都属于下面三种中的一种:和系统有关的,和算法有关的,以及和应用有关的。

前两种学起来比较难,但是具有杠杆效应,学好了之后一通百通;最后一种知识最实用,学会了马上就能工作挣钱。很多人改行学计算机,为了尽快看到效果,都会去学最后一种与应用有关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可复用性比较差。

一个没有算法和系统基础的人,会发现自己那点应用知识过时得特别快。今天搞信息技术的人会出现「35岁中年危机」,原因不难理解,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具有杠杆效应,而且其价值每三五年就衰减一半。

相反,一些受过科班训练的基础扎实的从业者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知识的基础是算法和系统。我常常强调求道的重要性,因为道是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的,但是大部分人只看重对自己当下有用的术,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做不了乘法。

再说说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热衷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另一种人热衷于发明一种解决同类问题的机器,然后让机器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前一种人做事情基本上是加法思维,后一种人则是乘法思维。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和图灵机等价的计算机的,并非美国二战时研发电子计算机的那批科学家,而是德国工程师楚泽。

楚泽原本的工作是计算飞机设计中的工程问题的,当时他用的工具是计算尺和数学用表。楚泽发现大部分问题用的公式都差不多,只是把数据换一换,但是这样的计算每一次都很花时间。

楚泽就想,应该制造一种机器,让它根据公式自动计算,于是他离职发明了德国的计算机。类似地,美国当初研制电子计算机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即为了计算远程火炮的弹道。

由于那些计算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科学家想发明一种机器来完成它们,而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手工计算。当然,制造一种机器只是一种比喻,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新造一种机器来解决,我们只是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思维方式的不同。

遇事该做加法还是做乘法,其实反映出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些人一定要强调每件事的特殊性,他们就习惯于做加法;有些人则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共性,他们就会通过做乘法极大地提高效率。

我们不妨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把那些和其他事情相关性小的、重要性差的事情统统删掉,集中精力把那些能够做出乘法效应的事情做好。


4

用乘方思维扩大影响力

为什么从同一个学校毕业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工作几年后,就会有明显的差距,十几、二十几年后,就会有天壤之别。

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的成就是线性叠加的,有些人则是按照平方的速度,甚至立方的速度增长的。

要想进一步提高影响力,最好能让影响力随时间呈三次方、四次方增加。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假如我们能够让自己写的代码不仅在自己负责的产品中使用,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也来使用我们的代码,那它的影响力就大了。

在全世界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中,很多产品会共用一个代码,而且其他企业也会使用。比如亚马逊AWS云平台中的代码,上百万的企业都在使用,这里面每一行代码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如果你做的工作不仅被很多项目采用,做成了各种产品,每一个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数在不断上升,收入也在不断扩大,而且你能够不断完成这样有效果的工作,那么你的影响力就和工作年限的四次方成正比。

这样一来,当你工作了10年,你在行业的影响力就会非常大。这时,即便别人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你也依然是行业里最受欢迎的对象,因为任何一个单位都知道,你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巨大的效益。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做简单的加法,他们虽然在进步,但是速度不够快。而有些人则是在做乘法,他们会用一项技能撬动一个很大的杠杆。我们知道,通常乘法比加法的结果要大。

很多人只知道世界上有正数,却忘记了世界上还有负数,他们做事顾头不顾尾,总以为自己能够获得,忘记了很多努力的结果反而会让自己失去。

懂得这些道理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只需要掌握数学思维,习惯于用数学的头脑来分析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

:本文摘编自吴军老师著作《富足》(中信出版社出版)。



更多往期内容


稻盛和夫:真正的强者,都有燃烧的斗魂

芒格:慢慢变富,一辈子都乐趣无穷

宁高宁:自律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王石:有野心的人,都会坚持长期主义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思维链CoT进化成思维图GoT,比思维树更优秀的提示工程技术诞生了优秀的应变能力,离不开这种思维成大事者:或许走得慢,但绝不后退!吹尽黄沙不见金(五十四): 怎么遁?这是个问题美军:遭俄战机袭击,俄军:对方危险接近香水的魅力凯阿玛喷泉观赏随笔:她净化了你心灵的尘霾成大事者:沉得住气,低得下头华邮:马斯克的X拉长用户造访纽时与对手网站的时间当代家长用魔法打败魔法幼儿园几乎锻炼不到的能力,上小学第一天就要用!但太多家长用错劲了查理·芒格:别不信,这5种思维决定你的收入和人生吴军:用40个科学小故事,帮助孩子学好数理化改变人生的9种思维方式小米汽车已获批?预计2024年量产!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来了?雷军: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 ​与其背诵小99、大99,不如锻炼这种思维力俞敏洪对话吴军:心有多远,就能够走多远踏歌漫游金门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有这四种思维,看看你有哪一种【健康】家长用动物杀虫剂治疗孩子的头虱,治进了重症监护室别再用这种思维做作品集了!你所有的负面情绪,大多离不开这10种思维方式吴军:成大事者,擅长用数学思维人到中年,突破这3种思维,越过越顺会导致抑郁症的10种思维模式,你有吗?|日签吴军:人生多运用数学、成本、经验三种思维,格局将大不一样同时具备这三种思维的人,职场上少之又少容易导致抑郁症的10种思维模式,你有过吗?大角咀庙会泰国旅游局局长用中文喊话中国游客→能成大事者,都有这三个共性5 岁前掌握这种思维,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吴军:为什么中国学生申请美国一流名校那么难?成大事者,都懂得“取一舍九”全网都在骂,但我还要提醒你,养娃最怕这种思维陷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