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周玉杰教授:TAVR适应证的5大进展! | GW-ICC 2023
2002年4月16日,法国医生Alain Cribier完成了世界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此后20年经导管瓣膜治疗(TVT)技术迅速发展,TAVR已成为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器械的进步,TAVR的安全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围术期死亡率从最早期的6.3%逐渐降低至目前的0.4%,TAVR的适应证也逐渐拓宽。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TAVR的适应证已经或即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2023年9月7日~10日,第34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3)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3)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应证的国内外进展》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80岁患者人群:TAVR从83%上升到99%,SAVR从16%下降到1%。
在我国,TAVR手术量同样呈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陆地区TAVR手术量15541例。2022年度商业化植入8689例,较2021年7319例增长18.7%。随着PARTNER、CoreValve等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TAVR疗法可靠性,TAVR的适应证也逐渐拓宽——逐渐向低危、低龄群体倾斜。
一、TAVR适应证进展:低危患者成为TAVR主要目标群体
➤2021年ESC瓣膜管理指南、2020年AHA/ACC瓣膜指南:低风险STS<4%。
图2 国内外指南有关TAVR的推荐
有关TAVR于低危、低龄AS患者的应用,周玉杰教授指出:TAVR在低危、低龄患者中应用经验较短(5-8年),远期效果仍有待考证。考虑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预期寿命较长,如何进一步减少TAVR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优化TAVR远期临床结局值得深入探索。建议做好TAVR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
1.瓣周漏(PVL)风险
尽管使用新一代瓣膜后PVL总体发生率显著下降,但TAVR组轻度PVL发生率始终高于SAVR组(轻度PVL可能与高风险患者远期死亡率增加相关)。
➤建议:术前应充分评估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包括解剖学(例如主动脉根部钙化)和手术特征(例如假体/瓣环不一致、植入深度);建议使用新一代TAVR瓣膜。
2.永久起搏器(PPM)置入风险
FRANCE2登记表明,无论是否植入PPM,833名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相似。PARTNER试验显示,PPM患者的死亡率或再次住院率较高。对于年轻患者而言,早期置入PPM可能面临起搏器综合征和未来多次更换的问题。
➤建议:术前需对患者PPM风险进行充分评估,根据患者主动脉根本解剖情况,选择个体化的TAVR瓣膜。
3.瓣膜衰败风险
所有生物假体都会经历不可避免的衰败。结构性瓣膜变性(SVD)的特点是瓣叶纤维钙化重塑,导致撕裂、弱化和破裂(猪瓣叶反流)或瓣叶炎症和增厚(牛瓣叶狭窄),需要再次干预;非结构性瓣膜变性包括瓣膜血栓形成、心内膜炎和瓣周反流;迄今为止的数据表明,TAVR瓣膜与SAVR瓣膜就SVD而言一样耐用。
➤建议:对于低龄低危AS患者,首次AVR时即应考虑到未来再次接受AVR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瓣中瓣置入
目前,有关65~80岁患者的双瓣膜策略的优劣:
➤TAVR之后再次行SAVR(SAVR-in-TAVR)手术死亡率较高(高于TAVR-in-TAVR),应该尽量避免;
➤SAVR之后行TAVR(TAVR-in-SAVR)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优于SAVR-in-SAVR;
5.TAVR后的冠脉入路风险
年轻和低危AS患者TAVR时需考虑患者未来冠脉介入治疗需求。TAVR后的冠状动脉通路可能会很困难,因为主动脉瓣移位的小叶或THV的小叶、金属支架等会造成冠脉开口阻塞。多项研究表明TAVR后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会有困难;此外有研究对270名TAVR后出现ACS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尽管TAVR后ACS并不常见,但患者院内死亡达10%,晚期死亡率可达43%。所以,尽管在年轻、低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可能会较低,但未来干预的冠状动脉时,冠脉通路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建议:在选择TAVR瓣膜时,应考虑基于术前影像评估的冠状动脉通路的可行性。在术前规划中,以下解剖特征值得特别关注:窦管连接部尺寸、窦高度、小叶长度和钙化情况、Valsalva窦、冠状动脉高度。
6.二叶式主动脉瓣
研究显示,TAV vs.BAV TAVR总体器械成功率和临床预后相似,但BAV TAVR可能增加瓣环破裂、瓣周漏和卒中风险。LRT Bicuspid和Evolut Low Risk两项非随机研究公布了在二叶式主动脉瓣低风俭患者使用TAVR的结果:在LRT Bicuspid研究中,30天时没有死亡或致残性卒中,并且只有1名患者在30天时出现中度PVL;在Evolut低风险Bicuspid研究中,30天全因死亡率为0.7%,致残性卒中发生率为0.7%,并且没有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PVL。
表1 TAVR用于低龄、低危AS患者的优点与不足(相比SAVR)
总之,对于低龄、低危AS患者应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需要医患共同决策,充分沟通,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同时权衡疗法的优点与不足。
二、TAVR适应证进展:TAVR目标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当前TAVR已非常普及,低危、低龄逐渐成为主流,TCT2022报告显示,在全美65岁以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中,TAVR占比逐年增加,2021年占约近半数(47.5%)。并且,TAVR在年轻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作用重大。
三、TAVR适应证进展:二叶瓣成为常规适应证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二叶瓣TAVR预后不劣于三叶瓣,2015年《TAVR中国专家共识》在国际上率先将二叶瓣列入适应证。
四、TAVR适应证进展:主动脉瓣反流TAVR逐渐成熟
主动脉瓣反流(AR)专用器械已从经心尖逐步过渡到经股,在此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葛均波院士团队已完成全球首例HanchorValve球扩式TAVR手术治疗AR。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中国专家共识2023》给出相关推荐:
➤对AR患者行TF-TAVR,推荐使用自膨胀瓣膜,选择可回收的瓣膜。(强推荐,B类证据)
➤外科手术高危、解剖合适的AR,应用自膨胀瓣膜行TF-TAVR,其疗效不劣于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一般推荐,B类证据)
五、TAVR适应证进展: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是潜在适用人群
周玉杰教授指出,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是TAVR的潜在适用人群,且已被纳入ESC2021指南TAVR指征。The AVATAR试验48个月随访数据表明:在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相比观察等待,MACE风险显著下降(HR 0.46,95%CI 0.23~0.40)。
小结
综上所述,20余年来,TAVR在器械改进、经验积累、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为TAVR适应证的拓展奠定了基础;TAVR已经成为外科手术中高危或者高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全世界的广泛普及;TAVR适应证将向低龄、无症状及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拓展,使得TAVR数量继续快速增长;瓣膜耐久性的提高、冠脉通路的保留、瓣口面积的保证是适应证向低龄、无症状患者拓展的主要要求。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