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前沿速递】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流行病学参数估计领域取得进展

【前沿速递】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流行病学参数估计领域取得进展

公众号新闻
近日,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流行病学参数估计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Assessing changes in incubation period, serial interval, and generation time of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为题,于9月29日在线发表在BMC Medicine 期刊。
自2019年12月发现新冠病毒至今,其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断发生适应性进化,Alpha, Delta, Omicron等变异株先后在全球或局部地区引起了多个波次的流行高峰。了解变异株的关键流行病学参数,如潜伏期、系列间隔和代际间隔等,对理解新冠病毒的进化轨迹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为此,余宏杰课题组采用系统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全面阐述了新冠病毒Alpha, Delta, 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系列间隔和代际间隔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各变异株的潜伏期、系列间隔和代际间隔均较原型株更短,Omicron变异株不同亚型间的流行病学参数差异不显著。其中,新冠病毒原型株的平均潜伏期为6.5(95% CI:5.9-7.1)天,Alpha, Delta, Omicron变异株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4.9(95% CI:4.5-5.3)天、4.6(95% CI: 4.1-5.2)天和3.6(95% CI: 3.3-4.0)天,Omicron变异株BA.1, BA.2和BA.5亚型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3.5(95% CI: 3.1-4.9)天、4.1(95% CI: 3.2-4.9)天和3.8(95% CI: 2.0-5.6)天(图1)。
图1. 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潜伏期
新冠病毒原型株的平均系列间隔为4.8(95%CI: 4.5-5.1)天,Alpha, Delta, Omicron变异株的平均系列间隔分别为3.5(95% CI:2.5-4.4)天、3.6(95% CI: 3.3-3.9)天和3.2(95% CI: 3.0-3.4)天,Omicron变异株BA.1, BA.2和BA.5亚型的平均系列间隔分别为3.2(95% CI: 2.9-3.5)天、3.3(95% CI: 2.9-3.7)天和2.4(95% CI: 1.7-3.0)天(图2)。
图2. 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系列间隔
考虑干预措施、人群行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估计的新冠病毒原型株以及Alpha, Delta, Omicron变异株的平均现实代际间隔(realized generation time,表示在现实情况下观察到的代际间隔)分别为5.0(95% CI:4.3-5.6)天、4.4(95% CI:3.9-4.8)天、3.7(95% CI: 3.3-4.1)天和3.0(95% CI: 2.5-3.4)天(图3)。
图3. 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现实代际间隔
既往少有研究报告新冠病毒的固有代际间隔(intrinsic generation time,表示在没有干预措施和人群行为改变的情况下,在完全易感的人群中观察到的代际间隔)。基于两项研究计算的Alpha和Delta变异株的平均固有代际间隔合并估计值分别为5.9(95% CI: 5.5-6.3)天和5.7(95% CI: 3.8-7.6)天;仅一项研究报告了Omicron变异株的固有代际间隔,其均值为6.8(95% CrI:5.7-8.6)天(图4)。
图4. 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固有代际间隔
本研究揭示了随新冠病毒的变异,其潜伏期、系列间隔和现实代际间隔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播速度更快、流行高峰更高、防控难度更大。同时,也提示应开展深入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模式的变化。各变异株系列间隔的平均估计值较潜伏期更短,提示新冠病毒存在症状前传播的特征,即病例在症状出现前存在传染性。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流行病学和传播动力学特征,以及制定和调整新冠防控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硕士徐湘妍玉、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2021级博士吴研鹏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Allisandra Kummer为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余宏杰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Marco Ajelli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2130093)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3-03070-8

来源:病毒学界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病毒学群,神经科学群、临床医学、肿瘤学科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进化系列之七:新冠病毒对治疗的耐药性进化红色日记 6.1-10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吕欣课题组在人群移动与新冠病毒传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宇宙人(1360期)全球首颗!我国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宇航领域新发布11项国家标准;国际空间站又发生冷却剂泄漏事件三年白头的吴尊友:一个真正的流行病学家仁生泽发首席科学家王春儒研究员在富勒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马聪团队/杨祥良团队在肿瘤外泌体分泌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比食不果腹更惨的是腹不裹食【招聘】复旦大学招聘20名专职辅导员,12月18日前可报名MBE | 中国学者揭示新冠病毒变异在宿主内/间的拮抗演化特性华人口罩要戴起来了!新冠变异株已在纽约流传!BA.2.86变异程度高,很可能突破免疫力!招聘 | 香港城市大学郭骏杰课题组招收化学或生物背景博士我国科学家在类脑芯片领域取得新进展!时间匆匆,岁月如梭Gut|复旦大学陈兴栋:覆盖31省市2.3亿人,系统描述中国过去50年间慢乙肝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新冠毒株BA.2.86在美国快速增长;CDC特别给出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更新Lancet Microbe|复旦大学余宏杰:于甲型H1N1病毒母传抗体和毒株间交叉免疫领域取得重要进展Nature|中国医学科学院崔胜团队在原核生物抗病毒免疫领域取得新进展我国学者联合在抗新冠病毒新抑制剂设计领域取得多项进展又一新冠病毒变异株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国家疾控最新回应→前沿速递 | 放疗联合雷替曲塞和伊立替康治疗不可切除的复发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单臂Ⅱ期试验喜报 |柴继杰、周俭民等获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专家:目前未观察到新冠病毒变异株致病力增加前沿速递 | 雷替曲塞联合S-1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经过大量预处理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真实世界结果“三阳”来了?又一新冠病毒变异株!席卷52国或地区!国家疾控局回应→第九章第一节 分权制衡地方自治的共和政体深入了解新冠病毒进化系列之四:新冠病毒进化的首要推动力——传播性(transmissibility)Nat Commun丨李文辉、隋建华实验室合作研发能广泛中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可吸入大分子候选创新药物Nature Communications | 柯莎课题组/黄永棋课题组合作揭示小分子调控tau蛋白相分离和聚集的机制关于新冠病毒EG.5变异株,国家疾控局回应新冠病毒新变异株EG.5到了,它有多可怕?【最新】新冠病毒变异株EG.5的危险性被世卫组织升级!脆弱一群最大威胁招聘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杰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Nat. Commun | 李文辉/隋建华团队研发广泛中和新冠变异株的可吸入大分子候选创新药物加州大学流行病学系主任张作风:吴尊友推动了中国艾滋病重大防控政策5132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信罗战役 5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