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读书,是最好的富养方式
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美国历史作家玛德琳•马丁的小说《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避难所。
二战期间,在战火纷飞的伦敦,一家小书店的店员格蕾丝,用读书会的形式,给处于至暗时刻的人们,点燃了生命之光。
本书一经出版,就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亚马逊图书榜第一名,并畅销11个国家。
格蕾丝从一个柔弱无助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坚韧无比的女英雄,是书籍带给她力量。
德国作家黑塞说过:
“任何书籍都不会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读书,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成长。
主人公格蕾丝是个乡下小姑娘,母亲因病去世,舅舅鸠占鹊巢,将她扫地出门。
1939年,她和好友来到伦敦,投奔母亲的生前好友韦瑟福德夫人。
格蕾丝没有介绍信,无法找工作。
韦瑟福德夫人介绍她到樱草山书店,为期六个月,只为能拿到推荐信。
书店杂乱无章,老板埃文斯先生是个性格孤僻的老头,认为她的工作可有可无。
格蕾丝对读书和书店工作都一窍不通,但是决定先从清扫积垢和整理书架开始。
恰巧一位妇人来找书,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年轻英俊的绅士乔治,及时解了围。
乔治是书店的常客,从小就在这家书店看书。
之后,他帮格蕾丝找书,讨论图书分类,并且给她推荐读物。
他说:“阅读就像出发去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乔治的博学和格蕾丝的敬业,相互打动了对方,他们互生好感。
可是战争一触即发,乔治很快奔赴前线。
临走之前,他送给格蕾丝一本自己最爱的经典名著《基督山伯爵》。
工作之余,格蕾丝打开《基督山伯爵》,时光流逝,浑然不觉。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奥妙无穷的阅读之旅。
她也渐渐爱上书店工作,精心策划之后,书店焕然一新,生意蒸蒸日上,埃文斯先生也变得和颜悦色。
即使通信常常受阻,格蕾丝和乔治也坚持书信往来,聊书籍,聊生活。虽然相距千山万水,但是心若近在咫尺。
直到战争结束,乔治幸运地活着回来,两人幸福相拥。
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书籍为格蕾丝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那里生机盎然,光芒四射。
她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邂逅了同频率的伴侣。
余秋雨曾说: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读书,让你在山路十八弯中,少走许多弯路,找到正确的出路;
读书,让你在茫茫人海中,发现志趣相投的同类,奏响灵魂的交响曲;
读书,让你打开五彩斑斓的奇妙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不读书,你只能体验一种活法,而读书,你可以领悟多彩的人生。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抵达;眼睛瞭望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穿越。
你的气质,藏在你读过的书里;你的生活,也因读书而点亮。
战火蔓延,灾难加剧。
前线战事不利,伤亡无数。后方空袭不断,火灾肆虐,大家惶惶不可终日。
格蕾丝挺身而出,担任了空袭防御督察员。
从此,她白天在书店上班,晚上到街上巡视。
在黑灯瞎火的夜晚,她和搭档灭灾救火,抢救伤员,阻止趁火打劫的暴徒,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从容应对。
有一天中午,空袭警报突然响起,格蕾丝带领众人到地铁站躲避。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书,充耳不闻外面的喧嚣,沉浸于书中的世界。
周围的人们纷纷对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于是,她自告奋勇地提出为大家朗读。
朗朗书声,伴随着尖锐刺耳的炮声,和忽明忽暗的灯光。
忽然,一阵轰鸣,地铁站陷入黑暗,立即有人递来一个手电筒,格蕾丝继续朗读。
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人们忘却了战争的伤痛与恐惧。
直到警报解除,大家才从虚幻回到现实,一致希望明天能够继续听故事。
从此,格蕾丝开启了固定的读书会,从地铁站到书店,一本接一本地读。
许多人慕名而来,大家不再惶恐不安,而是积极面对一切。
格蕾丝从书中获取了力量,又将它传递出去,引领人们勇敢地活下去。
读书,疗愈了战争的创伤,提供了前行的力量。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苦难依然是人生的底色,生活难免也会蒙上阴霾。
也许是从天而降的灾难,也许是突如其来的病痛,也许是出其不意的失业……
苦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丧失了生存的斗志,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而读书,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为迷途的人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杨绛先生说:“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
读书,可以安放焦虑不安的情绪,抚平千疮百孔的伤痛,燃起奋战到底的斗志。
读书,就是苦难中的一叶扁舟,助你做自己的摆渡人。
格蕾丝刚到樱草山书店时,为了改善书店,特意去参观书店云集的帕特诺斯特·罗大街。
设计别致的内斯比特书店,让她眼前一亮。
她走进书店,却被内斯比特夫人斥责为“偷师学艺”。
后来,樱草山书店生意好转,而内斯比特书店生意萧条。
内斯比特夫人上门兴师问罪,指责她抄袭了自己的设计。
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帕特诺斯特·罗大街的所有书店化为灰烬。
内斯比特夫人又气势汹汹地质问格蕾丝,认为她作为督察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格蕾丝满腹委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救火,却被人无端指责。
埃文斯先生利用她正在读的《圣诞颂歌》开导她,如果考虑别人的不幸,也许就多了一份理解。
格蕾丝恍然大悟,她突然想起,埃文斯先生当初曾用粗暴冷漠的态度,掩盖他失去妻女的伤痛。
那么内斯比特夫人和舅舅的冷酷无情,也许背后也隐藏着无法言说的悲苦。
她对人性有了新的理解,开始学会换位思考,与他人达成和解。
因此,她提出把书店开辟一个区域,帮助受灾的书店代卖。
内斯比特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自愿为孤儿院的孩子们读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后来,埃文斯先生去世,将书店和遗产全都留给了格蕾丝。
之后,樱草山书店也被一场大火吞噬,格蕾丝为书店被迫关闭的命运而痛心疾首。
可是,读书会的几十名成员连夜将书店修复一新,保住了“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读书,让格蕾丝开拓了视野,理解了人性,扩大了胸襟。
她的善良和宽容,也得到了更多的回馈。人们受其影响,抱团取暖,相互扶持。
清代文学家张潮曾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随着读书增多,阅历增长,人生的格局也大不相同。
读书少时,犹如坐井观天,在窗内赏月;
读书多点,恰似走出屋子,到庭院中望月;
读书更多,如同站在高台,与月亮嬉戏。
读书明智,读书越多,眼界越宽,格局越大。
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读书太少,格局太小。
不读书,你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
多读书,你看到的则是求同存异,志存高远。
只有不拘泥于眼前的一粒尘埃,你才能看到广袤的大好河山。
这是一本温暖而治愈的书,一家小小的书店,一个柔弱的女孩,薪薪之火,却可以燎原。
格蕾丝在战火洗礼中茁壮成长,得益于她如饥似渴地读书。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奖励那些热爱读书的人,用阳光亲吻他们的额头。
愿你插上书籍的翅膀,自由翱翔,飞向星辰大海,奔赴日月山河。
作者 | 伏琴,读书万卷,笔下生花。公众号“伏琴读书”。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