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孩子去了军事夏令营后变化那么大,你后悔暑假虚度了吗?
要是有这么一个神秘组织,能让孩子在几天时间里就脱胎换骨,从厌学少年变成上进分子,你愿意送孩子去吗?
最近几天,网络上疯传一段军事夏令营视频,让不少家长看得蠢蠢欲动,急求联系方式。
暑假余额已不足,现在报名八成是来不及了——不知家长自己在家“偷师”如法炮制下是否可行?
视频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手拿着砖头一手拿着书本。画面里的教官和孩子的对话也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
教官:累不累?
孩子:累!
教官:拿砖头累还是拿书累?愿意读书还是愿意搬砖?
孩子:读书!
教官:以后写作业背书,能不能好好背?
孩子:能!
看着孩子大声地吼出“愿意读书”“能好好写作业”时,我都能想象得到这些孩子家长看视频时浑身的舒展和嘴角露出的笑容。
可以说,这名教官句句问到了家长的心坎上,孩子的回答也字字落到了家长心里的标准答案上。家长掏高价把孩子送到夏令营,而孩子能在吃苦之后幡然醒悟,知晓生活不易,懂得体恤父母,珍惜学习机会,从此发愤图强、努力读书,夏令营五天的磨练和教诲比父母五年的耳提面命还管用,那点儿学费又算得了什么,难怪家长们都心动不已呢!
而这个短视频下面的2千多条留言、6万多转发和8万多点赞,足以见得有多少家长对这种“吃苦式”教育方法满心认可,也不难想象这种夏令营会有多么大的市场。
但我真的怀疑等9月1日神兽归笼后的实际效果——不能光看孩子这口号喊得响不响,氛围燃不燃,大家有没有想过,把孩子交给他人进行吃苦的体验,真就能让孩子从此洗心革面吗?
吃苦教育盛行
背后是父母的懒病在作祟
2019年11月第19期节目播完后,最长寿的综艺节目之一《变形计》就再也没有更新过。
这档让城市富裕孩子和农村贫穷孩子互换的生活类节目,凭借城乡之间、孩子之间、家庭之间的强烈反差,曾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各种质疑。
节目很多期都讲述的一个个被宠坏的熊孩子如何在经历挫折后成长,变成知恩图报、努力上进的好孩子。
谈及参加节目的原因,家长们都说,实在是因为孩子太不听话了、太不爱学习了、太叛逆了,自己管不了了,只能交给节目组做“吃苦教育”。
看到节目中那些嚣张无礼的孩子对父母动辄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看到父母无奈的眼泪,屏幕这头的常爸看得真替父母们心寒。
可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后,不难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变得这么面目可憎,恰恰是因为这些父母给他们提供的原生家庭太糟糕。
那些看似无药可救的孩子,原生家庭大多都存在父母离异、父母很忙无暇照顾孩子、父母习惯用暴力教育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忽视孩子等问题。
在他们出问题之前,他们的家往往早已病入膏肓。
一个热衷于整容、性格嚣张跋扈的女孩被妈妈送进了《变形计》,妈妈说自己太忙没空管孩子。但女孩却说:“你没空管我,但你有空结婚,有空又生个孩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这个女孩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她太需要爱和关注,太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了。
可妈妈却并没有直面这些问题,而是选择逃避,把女儿送到节目组体验艰难生活,想借此提醒女儿珍惜现在的生活,懂得感恩。
在节目里,女孩好像真的蜕变了,她取出了下巴假体,还与家人修复了关系。
但在节目外呢?女孩的人生却更加脱轨:19岁时已经整容33次,23岁时三婚三离,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冷淡。
不仅仅是这个女孩,很多孩子回归家庭后也没什么变化,有的甚至直接跟父母断绝了关系。
看出来了吗?《变形计》这档节目和一些军事夏令营的出发点其实高度类似,都是父母想要改造孩子,于是把孩子推给别人去教育,而自己选择了大撒把,希望经过一番洗礼后,收获一个焕然一新的好孩子。
在该给孩子爱和关注的时候选择了逃避,在该抓住机会修复亲子关系的时候选择偷懒,这种假手于人式的教育,换来的结果不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可能对孩子、对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豫章书院”阴魂不散
家长“居功至伟”
还记得那所因为殴打、体罚、囚禁学生而臭名昭著的豫章书院吗?曾几何时,它也是不少家长心中把孩子教育假手于人的最佳选择。
2017年,豫章书院停止办学。5年后的今天,或许有些读者对豫章书院的种种已经淡忘,但互联网有记忆,那些曾被父母送进豫章书院的孩子更有记忆。有不少家长都哭着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送孩子去豫章书院。”
那些所谓的“问题少年”,被送进豫章书院接受管教,很多人在里面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体罚。
一位2014年因叛逆被送入该校的学生张华说:
“一进去就被六七个教官围着,把身上所有手表、皮带、眼镜等有‘危险’的东西都脱掉。”
“感觉被绑架,后面几天有想死的心,想过撞墙。”
“有5个教官围着打我,不知道是不是钢筋,反正铁的应该是。手指大小粗,打起来发出‘咻咻咻’的声响。”
但事实上,消失的只是“豫章书院”这四个字,像“豫章书院”一样用非人方法折磨孩子的戒网瘾学校直到今天还在大量存在。
知乎上就有个网友爆料,自己被送到一所戒网瘾的学校长达4个月,里面的运行模式与“豫章书院”几乎一模一样。
(从发帖日期能看出,这是最近发生的事情)
强制或哄骗孩子进去,强制搜身、暴力体罚,可就是这样的学校,还有家长专门跑过去送锦旗。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有记者去网瘾中心做调查。
其中一个家长说:
“我脾气急,看到孩子不对就乱发脾气,夫妻俩也打架,现在全家都和睦了。对我来说,网戒中心就是活菩萨,简直把我给救了。”
还有家长在听到豫章书院关门后,激动地质问:
“豫章书院关门了,我们的孩子要去哪里?去你家吗?”
“豫章书院”们的命,不正是这些家长给续的么?
很讽刺的一幕是,被问及“你有对孩子实施体罚、言语暴力、过度溺爱、不尊重或不沟通吗?”时,几乎在场的所有父母都举起了手。
恕我直言,我实在禁不住这样揣测他们的:其实他们也知道自己身上存在种种教育问题,但他们不想处理这些麻烦事,只想要找一个机构、一个人或一种方法,迅速把孩子变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模样。
这种懒惰与逃避心态成了豫章书院们谋利的工具。孩子被伤害,而家长往往被收了智商税。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有很多事都可以交给专门的人去做,但教育这事儿真的不能指望着假手于人。属于该由父母身体力行去做的那部分,一点儿都不能少——这话我以前总说,但最近发生一件事,让我在“栽坑”之后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假手于人”式教育
结局往往两败俱伤
小小常从6岁开始学围棋,这些年兴趣保持得都很高涨,每天雷打不动下棋不用催,前面考级都挺顺利,但就是冲段总是“发挥失利”,我就有点不理解。
但我平时除了管理公司还要负责他的语数外学习,对围棋懂的不多,就想着兴趣班嘛,帮他找一个适合的机构和老师,跟着学即可,我也省心。但看着小小常自己还挺想上段,又说不出来受挫原因,我就决定自己亲自体验一把再看。
没想到刚刚学了个初级,我就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他做的题太少了!要知道随着孩子棋艺的提高,基本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熟练掌握定式和优秀的计算能力等等,而做题就是围棋计算的基础——比对手算得更深远,实战中自然能棋高一着。
因为之前不懂,平日里我对他唯一的嘱咐就是“多下多下”,一盘棋两个小时,并不容易遇到经典的对局,即使遇到了可能也会转瞬即逝,所以如果课后把做题和打谱的功课补上,对下棋来说是事半功倍,性价比高得多得多的事。
其实,老师之前也有提醒要做题。但因为我想着自己不懂就没陪着,老师讲他听课就完事了,结果就把这个事给忽略了。
现在我甚至也不禁后悔,如果能早点接触围棋,至少在小小常起步阶段像曾经每晚给他读书一样陪伴,是不是也不会让他每次都在段位考试中都“光脚裸考”屡屡受挫了?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我相信任何夏令营开设的目的始终不是让孩子几天之内脱胎换骨,补习班存在的意义也不是让父母完全撒把,学校的设立更非是把孩子完完全全扔给老师——但凡想将孩子的教育假手于人的家长,日后可能都要以更沉痛的方式一一补回来。
常爸是“海淀爸”,小小常有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在高校任教的,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对于孩子学的学科或者素养,他们也未必全然了解,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至少起步阶段,习惯孩子学习的每个领域都能比孩子提前多了解一些。
哪怕你比孩子当下的水平就高一点点,哪怕你比孩子只多学了一个章节都可以,只要有所了解,就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引领他们快速成长。
现在社会竞争真的很激烈,早就不是我们以前的老黄历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常爸也跟大家交个底吧:至少在海淀,很多优秀孩子的背后是整个一个家庭的托举。
所以,不要总说孩子“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先问问自己做得有多好:
如果就连带着孩子做10道数学题的耐心都没有,又怎能让孩子具备学习中追根究底、孜孜不倦的精神?
如果自己不去下力气维护亲子关系,又怎能期望孩子在别人处习得关于爱与家庭的真谛?
为人父母真的并非易事,该花的力气很多年之后再看,会发现一个都没省下。仅靠把孩子交付别人,让孩子吃苦遭罪甚至受虐……这样的教育方式,注定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认同常爸的观点,文末点个赞再走吧。
我还期待看到你的留言:说实话,看到文章开头的夏令营,你心动吗?
参考资料:
https://news.byu.edu/children-who-face-adversity-have-better-long-term-health-if-they-have-enough-positive-childhood-experiences-too
https://www-theatlantic-com.translate.goog/health/archive/2017/04/can-a-difficult-childhood-enhance-cognition/522627/?_x_tr_sl=en&_x_tr_tl=zh-CN&_x_tr_hl=zh-CN&_x_tr_pto=op,sc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articles/201703/surprising-benefits-those-who-had-tough-childhoods
往期推荐
花大钱送娃进“集中营”受虐待!
把娃当枪使的父母,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育儿文章中学的套路,在孩子身上通通不管用!为什么?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