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个家最好的相处模式,都在这1件事里

一个家最好的相处模式,都在这1件事里

公众号新闻


作者 | 无限延伸的三角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家长说过最伤人的话


在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演员张萌分享了一个亲子故事:

“有一次我有点不舒服。然后我们在车里面,我女儿把所有的车窗都按下去了,风一直吹进来,我特别的冷。

我对女儿说,你能不能把车窗关上。那时候她才两岁多,她说‘我不要我不要’

我说,妈妈很冷,妈妈很难受。然后她就说‘我热我热’

后来我跟她说,那好吧,你就是个自私的人。这时候她就哭,抱着阿姨说‘我不是自私的人……’

我说,你不关这个窗,我们所有人都不跟你说话。过了一会儿她就把窗关上了。”

节目中,张萌坦白原本以为这样的处理方法很科学,直到后面才意识到,这样的责怪其实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感。

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言语是有点“过头了”。

但其实,生活当中父母和子女之间这样“过头”的言语并不少见,比如网友这样分享:

“我爸说,养你这么大,你就算卖身养我也不为过吧。”

“我妈说你这样吃饭到未来婆婆家,人家不打死你,结果我结婚后跟老公吵架,我妈全说是我的错。”

“我跟我妈因一件事而意见相左时,我不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说几句她就会特别生气,说‘你就知道怼你妈,你还是人吗’ ‘我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就这么不懂事?’,大庭广众之下就这么骂我。”

言语如利刃,刀刀扎人心。

孩子们直至长大了,这些场景也许还留存在记忆深处,在每个被触发的时刻独自舐伤……

这让人颇为费解,明明是血缘至亲,为何偏偏不能好好说话?



为何亲人之间不能好好说话?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

  • 一是边界不清。

在身边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一个“雷区”,那就是学习。

比如,同事秋天忧心忡忡地跟我说起女儿,初三之后这孩子成绩就一直往下掉,她觉得是女儿玩手机时间太长的缘故。

她尝试把女儿的手机收回来,但女儿却对手机十分上瘾,无论怎么劝都不听。

有一次剧烈冲突之下,她脱口而出,“我养你有什么用,这么不听话,还不如养一条狗。”

秋天很快意识到自己说的话过分了,伤害到女儿。但话已出口,却是覆水难收。

“我平时跟任何人都不会说这么过分的话,怎么偏偏对女儿这样?”

和我吃饭时,秋天一脸的后悔、内疚。

而在我看来,这里面有着典型的「边界不清」。

学习,其实这个主体是孩子。也就是说,为学习负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会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过度焦虑、过度参与、过度期待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边界的入侵。

一个经典的比喻,就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父母把孩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在学习这个领域过度干预。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当然会感到不舒服。

因为谁都不希望被当做傀儡,接受“垂帘听政”的干预。

同时,如果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也会让他有一种「融合感」,分不清别人和自己。

所以,孩子越发地抗拒,而父母觉得孩子更加的不听话,就越是收紧缰绳“教育”。

于是,冲突不断地恶性升级,蓝色,黄色,橙色,直到最后演变成红色。

在这样的暴风雨漩涡中,他们彼此边界融合,认知混乱,情绪卷入,行为纠缠,直到越陷越深,拔不出来。

在这样的过程中,脱口而出伤人的话也是在预料之中了。

说到底,是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的消弭带来的伤害。


  • 二是分离焦虑

家长说伤人的话,还可能跟自身人格中的分离焦虑有关。

鼓励和支持,其实是非常积极的力量。

我记得读小学时,一次数学老师看了我的解题思路后对我说,“你真的很聪明,这是你的天分,别人不一定有的。”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直到它陪着我考上大学、读完研究生、又鼓起勇气出国。

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师长真诚地赞美和支持时,

孩子的人格结构,就拥有了足够多的温暖和养料,就像浸泡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开足暖气的房间里。

在这样的房间里待久了,我们也更扛得住房间外零下负十度的寒冷。

如果说,这是鼓励和支持所带来的力量。

那么相对的,家长的责骂和伤人则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力,只不过这样的影响是破坏性的。

被言语伤过的孩子们这样说:

“每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不知道是麻木了还是看开了,就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糟糕透的人。”

“小时候被骂着长大,一直都很自卑,当年也写过绝笔……”

“反正到现在为止,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出生就是一个BUG吧。”

家长伤人言语所带来的攻击性,会比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穿透性地进入到孩子的自尊体系,拉低他们的自我价值,并内化成一个个暗黑的声音——

“你好差劲”,
“你不配”,
“你就是个失败者”……

最终折断他们飞翔于天空的翅膀。

所以,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复杂。

在意识层面家长也许秉持着“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敲打孩子助力他们前程似锦。

在潜意识层面他们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伤人言语,来摧毁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能力,让他们永远没有能力离开自己。

这样,父母也就不用面临和孩子分离,可能带来和激活的“被抛弃感”“缺失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是父母人格层面的分离焦虑,也是他们自己所需要面对的人生议题。

越是能够深入察觉这方面的动力,越是能够穿越黑暗的隧道,获得更加整合的力量和自由。


  • 三是物化功能

有个丁克的朋友S说:

“这辈子我不想要孩子,因为不想让我的孩子出来受苦。这份罪,我自己承受就够了。”

言语悲愤、苍凉,底层盘亘着一个巨大的创伤。

S是一个在言语暴力中成长的姑娘。

在她的回忆里,那个在外“怂的要死”的父亲一旦心情不好,或者是工作有什么不适,回家就会“毫无保留”地痛骂她。

“说到底就是窝里横,外面受了气就欺负自己的孩子,欺软怕硬。”

在家庭中,孩子成了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工具”。

因为他们纯良、弱小、依恋着父母的养育而生,所以不得不做一个默默无声、任人辱骂的受气包。

这样的父母,人格中可能是带有比较夸大的自恋成分的。

他们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有生命、有情感、有尊严的人,而是以自己为中心,视孩子为工具,利用他们提供各种功能“哺育”自己。

他们有的要孩子做一个“受气包假人”,供自己发泄情绪,并且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一旦孩子反抗,就会变本加厉地道德压制,“你怼父母还是人吗?”

有的要孩子做一个“无条件付出的支付宝”,就像文中开头那位网友的爸爸对孩子说,“养你这么大,你就算卖身养我也不为过吧。”

还有的,在家庭里面充当父母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坏自我”的投射载体,那些父母无法接受的懒惰的,丑陋的,不上进的,弱小的自我部分,都可以丢给孩子。

并通过责骂孩子,来维持一种“我很好”的错觉。

真正令人心痛不已。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纪伯伦有一首很美的诗,叫做《孩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每读到这首诗,我都有一种很深的共振和触动。

在里面,我体验到为人父母的一种谦卑,一种臣服,一种宽宏。

也许,你会想如果自己也拥有这样的父母,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但很多时候,那可能是理想化。

现实当中,我们的父母也许会不经意间出口伤人;

而自己为人父母时,一个不小心也如张萌那般对女儿说了“过头”的话。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有两个方向,可以准备。

一是对父母一定程度的理解。

除了有些人格过于自恋、暴力倾向的父母,很多家长的出口伤人是在一种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且很快就能对此感到内疚和自责,并企图补偿。

如果我们可以去用一种成年人的视角看待他们,也许你会了解到眼前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体验过“被支持”“被肯定”等体验,所以他们的人格脆弱而自卑。

也许物质上他们丰厚优渥,但在内心世界,他们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

他们给不起真诚的支持、鼓励这么美好的礼物。说到底,人不可能给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而这样的理解,不是去消弭和抵消他们伤人的言语带来的结果。

而是,可以让我们在痛苦、愤怒、缠绕的过程中,给自己一点松动的空间。


二是为自己的内心做点什么。

比如,去一点一点划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边界。

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父母的事情?

这些情绪到底是你自己的,还是父母的?

这是你的看法,还是父母的看法?

在认知、情绪、行为上一一地做出区分和澄清。

比如,去修复那些拉低的自我价值。

当你意识到父母利刃般的言语后,躺着的是他们无法面临的分离焦虑时,

也许你也会更加地具有力量,去放下对那些“我不好”“我不配”的声音的认同。

重新找到一面清晰的镜子,镜映出自我美好的样貌。

再比如,坚定地对父母对自己的工具化说“不”。

你是一个人,你的父母是人,你的孩子同样也是人。

生而为人,没有任何自上而下的道德和法律特权,能够让你或者你的孩子被他人无情地奴役和使用。

你拥有被好好说话和对待的权利。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愿一路飞翔的箭,无比稳定的弓,都能被好好地爱和对待。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作者:桔子,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员,高等教育行业从业十余年,喜欢把心理学融入生活,在文字间整理收获与心得。


 今晚19点 准时开播


你是否总是无意识地陷入重复困境——

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崩

习惯委屈自己,焦虑内耗

在感情中重蹈覆辙屡屡受伤


觉察固有模式,带着觉知去做调整

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今晚19:00,咨询师曹琼直播分享:

跳出固有模式,让内在能量释放


❗直播无回放❗点击立即【预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孩子长大后是否爱你,都藏在这件事里美元在这10城最值钱!价值可达$8.64万 在纽约它的价值仅为$3.58万 其中7个都在这一州最好的生活状态,都在这五点一个家最好的模样:净气,烟火气,书香气讲述东亚人的相处模式,榨干我的眼泪25岁后,狂做这1件事,少走5年弯路辞别再无相见日是新发现! 注意这11件事, 与老年痴呆症密切相关, 及时发现可有效预防会对你做这1件事的人,肯定不是真的爱你夫妻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都藏在这3句话中第九章第三节 联邦司法系统的组织运作中年夫妻最好的相处之道:多修理自己,少修理别人最好的相处模式:相互麻烦,彼此感恩 |社长日签关系中,这种相处模式伤人又伤己双十一“买买买”模式即将开启,海外买家最关心的国际转运问题都在这!“情侣之间,最舒服的相处状态”吹尽黄沙不见金(七十七):嫉妒红色日记 10.1-20孩子长大后是否爱你,都藏在这1件事里打不倒压不垮的娃怎么养成的?关键就在这3件小事里擅长这1件事的人,拥有「好运体质」一个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小事不指责,大事一起扛,凡事多体谅《坚如磐石》雷佳音张国立陈冲演一家三口;金世佳、邱泽《最好的相遇》定档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不断求“稳”建议情绪不稳定的人狂做这1件事,越早开始越好一个家最好的状态:父母不偏心,夫妻不内耗,子女不攀比拖延的人,常常在这1件事上过于勤奋!一个家庭越来越好的秘诀:做好三件事一个家最好的相处模式:大事商量,小事分享,杂事分担那些悄悄变好的人,都做对了1件事改命最好的方式,是换一个圈子总是“习得性无助”,我建议你做这1件事!时光里一叶小舟跳不出错误相处模式的人,很难拥有持久稳定的爱情。婚姻不是必需品,这1件事才是!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