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完这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儿子的数学稳了!
那要怎么给孩子提供有意思的知识呢?
我举几个例子,就比如“2+3=5”,这样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严谨的、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而“你有2颗糖,好朋友有3颗糖,你们一共有多少颗糖”,这样的问题就是有意思的。
在还没正式进入小学之前,也就是幼儿园阶段,家长应该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去学习。在做中学,而不是刷题。刷题刷掉的是孩子的好奇和创新,
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分这3步——
第一步👀:用眼睛看到数学现象
比如在公园里找一找,1个人、1家人、1组人、1队人;
去找一找建筑物中的对称图形;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下跨江大桥等等。
第二步👂:听懂数学表达
比如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可以问下孩子,妈妈买票是全价10元,孩子买票是半价,那需要几元(5元)?
超过60岁是免费,免费代表几元(0元)?
很多孩子刚进入小学,就很容易卡死在这些应用题弯弯绕的数学表达上,所以在生活中就要找些合适的场景,多启发孩子去思考。
第三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路
前两步练熟了,就可以试着让孩子回答一下书本上的数学题,以及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过程和思路,将算式还原为生活相关的应用题。
1、数的认识。
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身上的数,如有几个手指头;
身上的尺子,展臂后有多宽、一个手指有多宽,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有多长,一个指甲盖的面积是多少;
走进厨房,怎么知道一个碗能装多少颗豆子;不用尺子,如何估算家里从天花板到地有多高。
从早饭到晚饭是多长时间,从上学到放学是多长时间,坐火车从8:30到12:30是几个小时;洗澡要花多少时间;
2、对图形的认识:
一副积木玩到老,木质的实心积木、磁力片都是可以一直用的数学工具。让孩子探索,如何搭建才能更稳固,方块与方块的不一样:平面的方块和立体的方块的不一样,正方体的方块和(两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方块有什么不一样。帮助孩子更准确地认识图形。
3、生活中的统计:
遇到新闻中的内容,比如今年十一出行人数是2亿,是什么概念?同比增长20%,是什么意思?去年五一多少人出行?
4、几何的学习:
小学的几何是直观几何,一眼就能看到图形的情况。学前和整个小学阶段,对于几何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生活中积累几何的素材,能看的尽量看,能摸的尽量摸。
等到初高中比较难得几何题,经常都要加辅助线才能解题,这条看不见的线就是解题的关键,怎么加?就全靠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图形的移动,想象图形变化的过程。
这些想象,都基于之前的大量实践。比如有人说球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记住就行了。但更重要的是公式如何来的,动态和静态的关系,这些都要靠日常积累。通过看得见的部分去想象看不见的部分,这才是初高中几何学习的核心。
这些都是真正的给孩子的数学学习积攒后劲儿。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数学化的理解、数学化的观察、数学化的操作,当某一天这些生活实践与课内学习对接起来,孩子数学学习的小宇宙就很容易爆发。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在学前就要会100以内的计算,就要背口诀,这其实是违背了孩子对数的认知规律。孩子认识数,一定是从数量到抽象的数,比如他先知道了生活中的5个苹果、5个家庭、5捆菜、5盒糖果……
再到课堂上的数字“5”。没有这个过程,5就只是一个符号,缺乏了丰富的含义。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一定会遇到理解的难点。
比如在鸡兔同笼问题中,我们会把1只鸡和1只兔当成“1”来处理;比如买票,妈妈是全价,孩子是半价,这个半价,我们也会当成“1”来处理,没有前期的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后面的这些复杂的理解就容易出问题。
而让孩子提前学口算、速算,被口诀,更是不可取。孩子对数的概念、含义不清晰的时候,要求过多,反而让孩子根基不牢。
一般在5~7岁的时候,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去学习珠心算,认为珠心算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计算的原理,帮助孩子提升计算能力。
但是珠心算的方法,与咱们学校教的竖式计算的算理与算法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孩子如果在没有掌握基本的学校竖式计算的原理的时候,是不建议学珠心算的,因为学了,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混淆,反而不利于竖式计算的学习。
我们曾经把3~6年级孩子的试卷做过失分分析,发现丢分最多的部分竟然是20以内加减法。所以要想让3~6年级的学生快速提升数学考试成绩,就是夯实20以内计算题。
为什么3~6年级,还会在20以内加减法上出错?
这类孩子通常会在学前学习加减法,在孩子还不理解加减法含义的时候,是完全靠记忆来学习的,他们记住了9+4=13,但是在最开始记忆的时候,也很可能会误记成9+4=14,14就是他们最初的记忆。
当我在课堂上问孩子9+4等于多少的时候,不太会有孩子会说错,因为他们此时只需要处理9+4这一个简单的信息。而当考试做题的时候,不会单纯出现如此简单的题,这些简单运算都是包含在更复杂的信息描述当中的,此时他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更多,在处理这类简单信息的时候就可能下意识地写成14。但如果最初就是靠理解来学习的9+4,就很难得出14的答案。
所以,我会特别强调一定要让孩子去生活中大量见识数学现象,当他们某一天到了课堂时,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而不是单纯靠孩子的记忆力去学习。
那么对于高年级孩子,如何去夯实20以内的计算题,不是去做大量的计算题,当然,需要做,但是要适量,更重要的还是在生活中让孩子反复去体会,见到的、亲身体会过的,才是记忆最深刻的。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奥数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竞赛获奖,而是认为学习奥数能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对高年级学习数学有帮助。
其实,在合适的年级,选择难度合适、数量不多的奥数题让孩子练习(而非刷题),确实有助于孩子数学思维的提升。
但是现在的奥数学习,被一些人作为商品,以达到其商业化的目的,不分年级,不分孩子能力,鼓吹所有人都需要学奥数,这肯定不可取。
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甚至学前就开始接触奥数,肯定是不合适的。即使孩子有一些数学天赋,也建议在二年级之后,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再开始接触奥数内容。
今天文章中的配图,就来自于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陈凤伟老师主编的《旅途中的超级数学课》。
想要了解更多的直接戳下面的视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