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必读】商学院不会教的工作心法·巴托比专栏精选 | 商论双十一特惠
巴托比
高管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公费疗法
这种辅导不一定就是讲些陈词滥调
《经济学人·商论》2023-08-10
Executive coaching is useful therapy that you can expense
《经济学人·商论》2023-09
Networking for introverts: a how-to guide
职场生活中总有一些令人坐立不安的时刻。向老板报告坏消息;面对一排面试官;在大会上做报告。但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没有什么比社交建人脉更糟糕了。
你参加一个活动,到场后发现每个人好像都已互相认识。定睛看看,你认出了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居然有人认真在看会议简介。他们在手机上起劲地查看邮件,在办公室时可从没这样过。他们不停在会场里兜圈,就像大海里漂流的塑料碎片,期待着被什么拦下来。当音响师还在调试话筒时,他们就已经在主会场找位置坐了下来。
幸运的是,你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与陌生人聊天破冰的建议。不幸的是,这些建议都糟透了。一个大聪明建议在排队时与人搭话,因为排队时会更容易与站在前面和后面的人攀谈。所以你要在自动扶梯上、厕所里和排队领取胸牌时突袭别人。在排队拿咖啡时,只要说出令人费解的六字真言便可以打开通往新工作和销售单之门:“开会前提提神?”... ...
《经济学人·商论》2023-09-05
The benefits of a good workplace mentoring scheme are undeniable
《指环王》里的甘道夫、《星球大战》里的尤达、还有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早期的詹姆斯·邦德小说里的M,都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为那些还不谙世事的人提供明智的建议和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就像在小说里一样,传授从沧桑岁月(尤达900岁了,甘道夫已经1000多岁了)中得来的智慧的价值日益凸显。即使疫情引发的“大辞职”造成的就业市场动荡已渐平息,让员工保持快乐又忠诚也符合公司的利益。一个好的导师体系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职场导师制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非正式关系,往往就是和年资更久、级别更高的同事在咖啡机旁聊会儿天或是一起去酒吧。就连最成功的人士也会觉得有只愿意倾听的耳朵是对企业工具库的有益补充。三十多年来,比尔·盖茨一直向另一位亿万富翁巴菲特讨教。另一位科技巨头彼得·蒂尔(Peter Thiel)将法国博学之士、兼职哲学家勒内·基拉尔(René Girard)视为最能给带来他启迪的人之一。
近年来,企业在探寻把这种指导正式化,它能带来明显的回报——培养一种连接感和忠诚度,并且有助于技能的传接和发展。目标是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来支持员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佳情况下,当导师和被指导的人之间建立真正融洽的关系时,这种做法能帮助后者提出新想法,也能帮他们应对问题。..... ...
《经济学人·商论》2023-08-25
权力是企业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它也影响行为。研究表明,权力让人更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即使对方是自己行业里的专家。权力让人更可能去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安娜·吉诺特(Ana Guinote)进行的测试中,有权有势者相比更弱小者更可能选择巧克力等诱人的食物,而对小萝卜等更有营养的零食不屑一顾。在交谈中,位居高位的人往往自我陶醉:他们认为自己的故事比对话者的更加鼓舞人心。
他们更不容易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一组人回忆自己位居人上的时刻,而要求另一组人回忆自己屈居人下之时,然后让两组人都在自己额头上画一个大写的“E”。在那些被提示自己拥有权力的受试者当中,从自己的目视角度来画“E”的比率是另一组的三倍,这样的“E”在其他人看来是写反了的。
权力甚至会让人觉得自己个子更高。在另一项实验中,被诱导而自觉强有力的人相比不那么有权的人更可能高估自己(相对于一根杆子)的身高,也更容易在游戏中为自己选择一个高个子化身。... ...
《经济学人·商论》2021-02
Hear, hear
有些公司使用一种名为“倾听圈”的方法,鼓励参与者开诚布公地诉说自己面对的问题,例如与同事的矛盾。在这样的圈子里,每次只能有一人说话,而且不会被打断。《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引用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其他雇员,参加过倾听圈的雇员在此后的社交中焦虑感更低,对工作事务的担忧也更少。
《经济学人·商论》2021-12 Fair play
巴托比
网络效应
现代经济有赖于人们与他人连接得多好
《经济学人·商论》2021-01 Network effects
制造部门的成功取决于实体物件:使用最好的设备,以最高效的方式组装零件,创造出最好的产品。服务经济的成功取决于人的因素:选择合适的员工并恰当地激励他们。如果制造类似于科学,则服务更接近艺术。
激励人员有额外的复杂性。器具在被部署摆弄时无知无觉。而员工会出于社交或工作上的原因与同事联系,这种互动可能是其管理层未曾预料的。
玛丽莎·金(Marissa King)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她在该学院开展的研究尝试理解这种人际网络。她在自己的新书《社会化学:解码人际关系的元素》(Social Chemistry: Decoding The Elements of Human Connection)中尝试一种分类法。... ...
经济类的深度报道是《经济学人》一大亮点,结合理论与实例,分析世界经济的变化。其中“自由交流”(Free exchange)专栏是对世界经济变化以及致力于推动繁荣的经济政策的综合观察,其中也包括不少对与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方方面面的追踪关注。希望更多读者能在聆听、发言与讨论中得到启发。
《中国也将步入“失去的十年”吗?》
从马斯克到流媒体,从硅谷巨头到中国最新科技企业,《经济学人》以敏锐观察,持续报道影响未来的关键人物与企业。其中“熊彼特”专栏是《经济学人》商业版块最具代表性的专栏,不仅观察金融和商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也为读懂全球宏观经济和领军行业提供他山之石,是把握全球商业重要趋势和一线商业观察的必备读物。
《特斯拉和其他车企能从福特学到什么》
“巴托比”专栏得名于赫曼·梅尔维尔185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经济学人》巴托比专栏认为小说中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职场与管理仍然极富启发: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时候更新你对职场的认识,给管理“做减法”了。疫情时代,巴托比专栏结合全球职场变化持续分析远程办公、去中心化、“战时”管理等新形态及其对未来职场的深度影响。
《如何最终把事情做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全球快速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肆虐中国和欧洲的暴雨洪水、地中海沿岸和美洲的山火是否将从“百年一遇”的灾情变成新常态?人类能否适应这种加速?《经济学人》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它对政治、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
《换一种方法衡量食物对气候的影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