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未必是好事;最重要的领导技能;如何克服拖延?| 商论巴托比专栏
《经济学人·商论》2019-07
The promotion curse
巴托比
升职的诅咒
彼得原理升级版
你真的有必要升职吗?许多员工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沿着组织层级往上爬上。这种雄心壮志背后的动力既有更高的薪水,也有每登一级带来的更高地位。向上爬的结果却可能常常叫人失望。劳伦斯·彼得(Laurence Peter)在他196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了“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员工往往会一直晋升,直到抵达他不能胜任的位置。这很有道理。如果你擅长你的工作,你就会在职业阶梯上步步高升。最终,总会有一份工作是你不擅长的,到那时你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论,任何在现任职务上干得太久的高级员工都是不称职的。
追逐“升职幻像”还有个问题。门户网站VoxEU上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艾伦·本森(Alan Benson)、丹妮尔·李(Danielle Li)和凯利·舒(Kelly Shue)研究了131家公司近四万名销售人员的升职记录。他们发现公司非常倾向于提拔最好的销售人员。说服他人购买商品和服务是一项有用的技能,需要个人魅力和毅力。但是,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些能力与领导销售团队所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并不相同。
该研究进而观察这些超级销售员升职后的情况。他们之前的销售业绩实际上成了管理业绩的反向指标。与那些被提拔前销售业绩较差的经理相比,明星销售员领导的下属的销售增长低了7.5个百分点。... ...
02 | 如何克服拖延?
首先,别管自己叫拖延症患者。
《经济学人·商论》2022-09-28
How to get things done—eventually
“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就从整理床铺开始。”威廉·麦克雷文(William McRaven)上将对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2014届毕业生说。美国海军“整理床铺”的标准别具一格——一切方方正正、枕头放在床头正中、毯子在床尾铺放整齐。但这位海军上将更宽泛的观点普遍适用:无论你是个水手、销售人员还是首席执行官,“如果你每天早上都整理好床铺,你就已经完成了一天的第一项任务。”他的毕业演讲迅速火遍网络。
每个人时不时都得要抵抗一番拖沓的诱惑;即使把铺床的标准放得比海军更低,每天早上也会有无数张床乱糟糟地摊着。像笔者这样的人也不能幸免,尽管她更常遭受一种相反的痛苦——没办法把事情放一放再做,即使可能真的应该放一放。不过,作为一个总是不把事情做完就闹心的人,笔者有一些小妙招可以提供给那些自称懒鬼、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向海军看齐的人。
首先,别管自己叫拖延症患者。事实上,如果你不这么叫,你很可能就已经不再是个拖延的人了。在1998年出版的《纯粹出于愤怒》(Out of Sheer Rage)中,杰夫·戴尔(Geoff Dyer)把磨蹭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这本书按时间顺序一五一十地记录下他如何各种荒废时间,而没有写出一部关于D.H.劳伦斯的研究。“世界各地的人都用记笔记来拖延、磨蹭和代替做正事。”戴尔写道,这当中据说也包括他自己。要是自己能起个头就好了,他哀叹道。考虑到他最后不仅起头写这本精彩的书(即使主题没有研究劳伦斯高级),而且还写完了,出版了并且做了营销,这些哀叹实际上成了生产力的齿轮。... ... ...
《经济学人·商论》2021-02
Hear, hear
有些公司使用一种名为“倾听圈”的方法,鼓励参与者开诚布公地诉说自己面对的问题,例如与同事的矛盾。在这样的圈子里,每次只能有一人说话,而且不会被打断。《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引用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其他雇员,参加过倾听圈的雇员在此后的社交中焦虑感更低,对工作事务的担忧也更少。
04 | "才干和共情力"是最重要的领导技能
《经济学人·商论》2019-04
The grinch that sold charisma
自信和才能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性?组织心理学家托马斯·卡莫洛-普雷姆兹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在他的新书《为什么这么多无能之人成了领导者?(以及如何解决此问题)》(Why Do So Many Incompetent Men Become Leaders? (and how to fix it))中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自信的人是有能力的,虽然这两种特质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联系。两性都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吃苦头,但男性更是如此。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对自己的能力平均高估了30%,女性高估了15%。
当然,自恋和展现个人魅力都不完全为男性所独有。看看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她是以失败收场的血液测验机构Theranos的创始人。当初她以她宏大的济世构想说服了精明的投资者和像亨利·基辛格这样有影响力的人物,称自己将提供让人们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服务。但Theranos的技术行不通。个人魅力加上自大狂,再减去能力,就构成了一个危险的配方。... ...
《为什么这么多无能之人成了领导者?(以及如何解决此问题)》
Why Do So Many Incompetent Men Become Leaders? (and how to fix it)
托马斯·卡莫洛-普雷姆兹克 著
By Tomas Chamorro-Premuzic
·《经济学人·商论》2023年5月推出电动汽车报道《艰难新世界》系列:“汽车产业正在迅速且不可逆转地电气化。中国正在引领对老牌车厂的挑战。”
·《经济学人·商论》2022年4月推出《私人市场》系列深度文章,分析了“门口的野蛮人”最新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经济学人·商论》2022年5月推出《量化的我》(The Quantified Self)系列深度文章指出,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看起来势必要在三大方面重塑医疗保健
《经济学人·商论》长期同步推出原刊全球关键行业、人物与企业等重点话题。持续阅读,帮助你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增长知识,提升格局,为未来的每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对飞速转型的社会。
经济类的深度报道是《经济学人》一大亮点,结合理论与实例,分析世界经济的变化。其中“自由交流”(Free exchange)专栏是对世界经济变化以及致力于推动繁荣的经济政策的综合观察,其中也包括不少对与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方方面面的追踪关注。希望更多读者能在聆听、发言与讨论中得到启发。
《中国也将步入“失去的十年”吗?》
从马斯克到流媒体,从硅谷巨头到中国最新科技企业,《经济学人》以敏锐观察,持续报道影响未来的关键人物与企业。其中“熊彼特”专栏是《经济学人》商业版块最具代表性的专栏,不仅观察金融和商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也为读懂全球宏观经济和领军行业提供他山之石,是把握全球商业重要趋势和一线商业观察的必备读物。
《特斯拉和其他车企能从福特学到什么》
“巴托比”专栏得名于赫曼·梅尔维尔185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经济学人》巴托比专栏认为小说中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职场与管理仍然极富启发: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时候更新你对职场的认识,给管理“做减法”了。疫情时代,巴托比专栏结合全球职场变化持续分析远程办公、去中心化、“战时”管理等新形态及其对未来职场的深度影响。
《如何最终把事情做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全球快速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肆虐中国和欧洲的暴雨洪水、地中海沿岸和美洲的山火是否将从“百年一遇”的灾情变成新常态?人类能否适应这种加速?《经济学人》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它对政治、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
《换一种方法衡量食物对气候的影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