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努力,其实是一种“浪费”
过度努力是面对恐惧时的焦虑,所以,要温柔地对待自己,接纳和理解自己。
文|杨璐
积极向上、自我驱动力强、自律,这些都是被人称赞的美德。很多人也希望努力变成这样的人,或者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暂停实验室的创始人郭婷婷说:“给自己一天安排得严丝合缝的那种人很常见。他们休息日甚至能安排得比工作日还要满。他们认为一个周末的早晨应该早起去锻炼,然后去见朋友,然后去哪里看个展览,然后去哪里看个电影。或者说他出去旅个游,要给自己排出日程表来,做计划,把所有景点都打卡。这样的话很难放松,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处在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状态,全被计划推着走。”
这种状态如果超出了一个人身心的承受能力,就是过度努力。努力过了头,就会导致身体或者心理出现问题。郭婷婷因为做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接触过不少类似的案例。过度努力是一个时代病。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提出“功绩社会”,抽象概括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功绩社会是一种具有积极属性的社会,充斥着“是的,我们可以办到”。它是一种兴奋剂社会,人们过度积极、过度活跃、片刻停不下来。在功绩社会中,人并不是受外力强迫工作,而是自己剥削自己,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精疲力竭。
《平凡的荣耀》剧照
“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成为更厉害的、有更多成就的人,看起来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但如果过度,人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是危害身体健康。过度努力如果体现在工作上,最严重、大家最熟悉的后果就是过劳死。日本精神科医生结城裕在《虽然痛苦到崩溃,却无法辞职的理由》里写道:“如果每月平均加班时数超过80个小时,过劳死的风险就会升高。”过度努力还会导致崩溃,丧失动力。郭婷婷说:“人如果一直在不停地奔跑,奔跑肯定会累,实在跑不动了就会滑向另外的一个极端,就是躺平。躺平肯定不是心态松弛的人会想出来的词,因为心态松弛的人不会认为躺平是错的。他们可能每天躺好几次,休息够了就会起来。焦虑的人是不允许自己休息的,所以躺平在这些人看来是一个负面的描述,觉得是不对的。”
人们会自我剥削到精疲力竭,还不肯停下来,有很多原因。结城裕在书里总结,首先是“大家都很努力”。结城裕写道:“周围的前辈和同事加班的时间都比我多,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必须更多地加班。”即便有些人做不到,但也会一直撑下去,“因为做得到的人会说‘要看你付出多少努力’”。过度努力有时候也因为达不到目标。结城裕写道:“明明很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成果时,我们往往会单纯地认定自己必须更加努力。”过度努力还可能因为“太喜欢”。结城裕写道:“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不眠不休的努力是应该的。”
除了结城裕总结的这些“我再撑一撑”的过度努力,还有一种是浪费性的努力。《怦然心动的工作整理魔法》里,作者近藤麻理惠假设人们去参加一项研究。参加研究的志愿者如果按下按钮,从悠扬的音乐转换到锯木声,就会得到一块巧克力。所有巧克力要在实验结束后立刻吃掉,不许与人分享也不许留到明天。结果,实验结束时,参与者赚取的巧克力远远超出了他们“能吃”的量,更不用说是“想吃”的量。近藤麻理惠写道:“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我们很容易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自己并不重要的东西。他们不是赚到自己想要的奖励就够了,而是继续努力,直到精疲力竭。”
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过度努力的理由,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因素,就是焦虑。郭婷婷说:“过度努力的人害怕自己一旦停下来,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比如被人落下了,他们认为‘落下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针对过度努力的人,郭婷婷说:“我们的训练营里是让大家可以摸鱼的,因为他们不会摸鱼。我们的内容没有竞争性的东西,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刚开始,他们还是会倾向于使劲比较猛。但是,当他们学会了摸鱼,并且摸鱼之后发现没什么后果,就会有一些积极反馈。他就有了一些灵活性,自己选择停下来,自己可以选择停下来之后还继续。过去,他是不敢的,担心停下来就没办法继续了。”
过度努力的理由里还暗含着“外在标准”的问题。郭婷婷说:“它严格得像个紧箍咒,把他们告诉自己的‘必须’‘应该’拿走,这些人才能停下来。”这种性格跟成长环境、教育有关系。郭婷婷说:“我有一些猜测。现在这批年轻人的小时候,父母已经开始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了,甚至会安排小学去哪里、中学去哪里。这其中涉及很多评价,他们是在外在评价中长大的。”过度努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是获得了好处的。郭婷婷说:“过度努力这样性格的人比松散的人更容易赢得竞争。他们投入得比别人多,然后赢了,就会更加努力。”外在标准成了人生标尺。郭婷婷说:“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他会认为必须考上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或者必须要怎么做,我才是一个优秀的人。他的标准很单一,就会非常恐惧达不到。”
想从过度努力中放松下来,需要不努力的勇气。结城裕在书中给到了具体的做法。首先是别顾虑别人。他认为,每个人的体力、抗压能力、学习工作能力等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不要把别人当作衡量标准,而是先衡量自己的身心情况。第二个建议是不要参加“不幸比赛”。他写道:“当你觉得痛苦很想休息的时候,是不是有人说过‘天底下比你过得苦的人多的是,忍耐点吧’,或者‘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工作量是你的两倍’。”听到这样的话,你要在心里说:“是吗?关我屁事。”他向读者解释:“天底下比你苦,比你更加忍耐、更加努力的人有许多,不过那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痛苦的人是你,想休息的人是你,别人不会为你做任何事。”
社交媒体也对过度努力者造成影响。结城裕告诉读者,无论是其他人发的负面情绪,还是充实又幸福的内容,都不要看。“把自己想象成世界之王,试着消除不要的事物。”如果是一个内心焦虑的过度努力者,他还建议不要逞强。他写道:“考虑以后的事情固然重要,但是再怎么考虑也无法解决的事,就不必考虑了。”如果当你觉得过度努力到耗竭的时候,他告诉读者不要做一些加重痛苦的心理暗示:“不要认为就算这样也不能偷懒”,“不要认为心理疾病全是错觉”,“不要认为已经给周遭添麻烦,要加倍努力才行”。
所有这些箴言的核心,是温柔地对待自己,爱自己。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过度努力: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中写道:“当我们没办法与自己内心接触,就没办法正视自己的恐惧。‘过度努力’,只是面对恐惧时的一个习惯,一个想得到安全感的防卫机制和生存策略而已。当我们没有好好地感受与思考,这个‘生存策略’就会非常自动化,让我们感觉到,‘我没有选择,只得这么做,才能让我摆脱现在的困境’。”
安抚自己的内心,就是无条件地爱着、接纳与理解自己。周慕姿写道:“当我们过度担心他人的评价与感受,感觉自己‘做得永远不够’时,愿意将关注外界的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和自己好好说话。当我们愿意勇敢相信‘我本身的存在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需要其他人来定义’时,当我们愿意站在自己这一边,像自己的好友般,在遇到挫折时支持、信任自己,愿意停止如他人一般挑剔自己永远做得不够、不好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能够给自己的支持与力量,比想象的多很多。”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