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瘪了后,你该懂点经济学了
经济学听起来距离普罗大众十万八千里,给人的感觉高深莫测,但事实上,在我们的消费、工作、择偶等人生方方面面,我们都在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虽然大部分时候是无意识的。
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人生基本上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各样事情上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选项。而你又是如何犯了这个常见的错误:明明想选择最优答案,却因缺乏相关知识而选了糟透了那一个。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因其通俗和有趣,这本书已成为风靡世界的经典著作,也被认为是经济学入门的经典之一。首次出版于1973年,自那以后已经有了多次修订和重新出版。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需求、供给、成本、效率和市场失灵等,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框架。
此外,《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力也非常深远。它被广泛用于高中和大学的经济学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是斯坦福大学、西雅图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等数百所院校的通识课教材。
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并不需要学习一堆高深莫测的名词,看懂复杂的图表,在观察实际生活时,我们就可以拥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像一把全新的打开复杂世界的钥匙。
这本书面对的读者是非经济专业人士,作者对日常生活信手拈来,从一个个烟火故事出发,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一碗面到复杂的政治协作,深入浅出地解释背后的经济学常识和基本原理,帮助人们更理性地面对世界,做出更好的选择。读完本书人们会蓦然发现,原来我天天都在运用经济学知识!
比如,你知道恋爱至少牵涉以下这些经济学原理吗?
1. 选择理论: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们的决策取决于可用的选项和每个选项的利益和成本。在恋爱中,人们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他们需要在可能的选择中进行权衡,包括选择伴侣的特质、兴趣、背景、金钱、情绪价值等等因素。所以,移情别恋什么的可能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经济学问题。
2. 情感资本:情感资本是指人们在情感关系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成本等方面的价值。在恋爱中,人们的情感投入可以被看作是他们对情感资本的投资,例如,在一段关系中付出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而在另一段关系中付出过多的情感成本则可能会导致负面的结果。
3.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是指不同人之间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在恋爱中,双方拥有的信息往往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是不对称的。这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有些人可能对另一半的真实意图和想法知之甚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所有关于伴侣的信息。不得不说,如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持续发生,就不会有公平的交易,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只是在婚姻申请书上盖了章》剧照
4. 博弈论:博弈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工具,用于研究在决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在恋爱中,双方之间可能会有很多博弈,例如在追求阶段中的 “打破沉默” 游戏,这就需要双方选择最佳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5. 时间价值:时间价值是指时间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在恋爱中,时间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此双方需要在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例如,在约会或者相处的时间花费越多,意味着越少的时间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和活动。
再比如,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理解现实世界?比如当前,世界各国的结婚率都在下跌,人口出生率也在逐年下降,不少“专家”都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可惜,他们的方案经常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因为他们的常识还不如看过本书的你。
人们不执着于结婚生子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
首先,教育水平与结婚率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加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而结婚意味着必须与另一个人合作来经营婚姻关系,这个协作的过程风险很高,一不小心还要散伙,使得人们疑虑重重,无形中降低了传统婚姻的热度。
人们的收入和就业状况是影响结婚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很多年轻人的收入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就会增加他们结婚的意愿和能力。而当经济衰退,人们的收入不稳定,会认为供养家庭尤其是生养孩子是很大的负担。
此外,房价一直是影响年轻人结婚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年轻人认为婚房问题很难解决,因此他们可能会推迟结婚的时间。为了鼓励年轻人尽早结婚,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婚房政策,例如提供低利率的房贷、赠送住房等,以促进结婚率的提高。
也就是说,在种种个人和社会因素影响下,结婚生孩子的“机会成本”变得太高,超出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预期,于是,人们倾向于晚结婚或者干脆不结婚。
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教育程度的提高,结婚率和出生率的降低是个世界范围内的必然趋势。倘若专家们想对此做出点贡献,却绝口不提就业的改善,房价的居高不下,那么他们就是在隔靴搔痒,任何提议都可能只是在忽悠你掏空钱袋。
《安家》剧照
这本书还花了相当多的篇幅讨论公共问题背后的经济学考量。它让我们看清楚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下的社会经济会分别出现什么状况,二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市场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益处参与经济活动,此时的社会分工是最复杂高效的。
如果我们需要一支铅笔,我们不需要自己从头制作,先去森林砍树,然后削成小段,再找来铅块,大费周章地把二者粘合在一起,再把剩余的原料拿去交换其他物品。只要有人需要铅笔,卖铅笔就有利可图,于是自然就有另外的人变成铅笔生产商,然后有文具店作为中间人,将生产好的铅笔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消费者。如此,你可以用相当低廉的成本,比如5块钱+走进文具店的时间成本,买到所有复杂工艺和协作之后的产品——铅笔。然后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这些时间用来成产你自己的产品,比如,画一幅插图,赚500元。
但若没有市场交易灵敏地反馈商品的价格,人们便无从知道目前到底多少人需要铅笔,以及生产铅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
Pixabay
这就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历史悲剧。当市场价格缺失时,交易成本高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无法达成合作。苏联的计划经济系统解体时,新闻中常有这样的报道:农村地区的庄稼烂在地里无人收割,城市里的食品店却货架空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既然城市经济计算告诉人们商品和服务的相对稀缺程度。计划经济废除了经济计算及其提供的信息。
居民如此需要粮食,为什么没有人把粮食从农村运到城市?官僚控制系统的崩溃本身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即使未获上级明确命令,人们也应该能把粮食从田里运出来,送到饥饿的民众手中。
可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让我们更仔细、更全面地考虑这个问题。这些被浪费的粮食属于谁?谁有权收割这些粮食?收割设备属于谁?谁有权批准这些设备的使用?能把粮食运进城市里的卡车属于谁?卡车需要的燃料由谁掌握?粮食运到城里以后如何分配?城里人在挨饿,粮食却烂在地里,这是一个事实。但要想把粮食从农村运到城市居民的厨房里,仅有这个事实是不够的。要想完成运粮过程,首先必须让合适的人获得适当的信息和激励。
Pixabay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例子中轻易明白作者想传达的知识。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的思维,生活方式,事实上已经被经济学深入渗透,然而很可惜,相关内容往往被解释得过于高深、复杂、混乱,无法帮助我们看清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只能盲从权威和主流,做出并不适合我们的选择。
而看过这本书之后,在包括与钱有关的课题上,你以后走的每一步,都将知道你得到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而那些错过本就不可避免,因此不必缅怀,不必执念。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其实还是一种更高级的,穿越世界的智慧。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那条闪闪发光,充满了创造力与可能性,属于每个独特个体的道路。
团购信息
团购价:49元(原价:98元)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