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杂谈
( 上世纪末推单车过海珠桥的上班一族。
摄影:安哥 )
自行车,广州人称“单车”,以前北方人是不懂的。记忆中被北方朋友问过的两个词语,一个是“鱼骨天线”,另一个就是“单车”。前者是广东特产,当年许多人为了收看香港电视,在楼顶上竖起了一种形状像鱼骨的天线,现已消失。“单车”则向北扩张,个人感觉很有可能会被官方认定为规范,尤其是“共享单车”出现后,总比说“共享自行车”要顺口吧。
(从海珠区骑过海珠桥,停放在海珠广场的共享单车)
提起单车,广州人的话特别多。少年时被告知,美帝腐朽没落,社会混乱,公认的一句未被证实而又百分之百相信的话是:“没有被抢劫过的人不算是纽约人。”早些年,广州人按这句话的格式也创造了一句话:“没有被偷过单车的人不算是广州人。”可见,单车与广州人的生活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我就是如假包换的广州人,尽管被偷的单车不算多,没超过十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公安部门管理自行车比现在管理汽车还严,单车要实名登记,上路不准逆行,有单车的单行道,不准带人,不准冲红灯,不准什么什么,规则一大堆,路上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们坚持原则,比现在的辅警认真多了。我一辆26英寸的永久牌单车被偷了,那可叫心痛悲伤,在当年,这可是三个月的工资啊。按收入和物价比,相当于今天被偷了一辆汽车。没想到的是,过了大半年,公安部门打来电话,通知我去取车。原来偷我车的人骑车冲红灯被抓,公安部门就找到了我这个车主。你说神奇不神奇,意外不意外?我与单车的故事还有更精彩的,以后再说吧。
许多人只是把单车看作交通工具,其实在过去,单车更是生产工具。在农村,拉重物主要靠单车,一个人带一两百斤粮食骑行二三十公里山路也是家常便饭。我们乡下以前有一种红薯,特别高产,品种的学名不知道,民间叫做“担烂箩”,意思就是太大太重了,挑起来时把箩筐都给撑破了。这个词语反映出当时的运输手段就是挑担。后来,出现了另一个品种的番薯,个头更大更高产,乡民也不管它的学名,都叫它作“车爆胎”,就是说这番薯重得连单车胎都给压爆了。从这个词语看出,农村运输手段已从挑担变为用单车。
最上面那张八九十年代众人推单车过海珠桥的图片是中国新闻社记者安哥拍的。安哥还有以下一张经典照片,在广州街头,一个人一手扶着单车把,另一手拿着一个大锅盖。可见,那时单车也是城市里的交通兼生产工具。
时代发展,单车本来已变成了健身和娱乐的工具,假如不是新冠,单车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热门话题,当然,也没我这篇小东西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