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京后,我回老家考编十几次上岸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Blue
那天正刷着手机,看到十多年前的领导发了一连串的朋友圈状态,想着久不联系,于是打开消息框,敲下了问候语。寒暄中,我们交换着彼此的生活状态和近况,得知他开了一间影视公司,正做着多年前梦想的事情,羡慕之余送上了深深的祝福。得知我现在在体制内工作,他说,“你对自己的规划还挺到位的。”
回想这些年的经历,我是挺喜欢“规划”的,不过“规划”的背后,可能是在与岁月的不断交手中,慢慢地认识了自己。当时间的车轮慢慢碾过,我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年即将大学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在奋力考研,我并没有参加备考,当时心里想的是,毕业不回老家,不考公务员,留在上学的省会城市工作,争取扎下根来。一是这里有同学朋友,二是与居住了四年的城市也有感情。所以在投递简历时,我选择的都是当地对口的工作岗位。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了几个月后,当时所在的企业突然要搬去北京发展,面对领导抛出的是去是留问题,我有点不知所措。
这超出了我的计划,但是听上去好像也是个不错的机会,当时在网上搜索着网友的类似经历,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翻出《奇葩说》关于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的辩题,变换着正反方的角度看了数遍,也几乎问遍了周围在我看来年长、阅历丰富的人,大家的建议最终归结为,年轻的时候可以多出去看看,见见外面的世界,去经历去成长,不行的话随时可以回来。最后这句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是啊,混不下去了再回来。于是,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新的生活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影响力更大的合作对象,更多参加全国行业论坛、展会、活动的机会,完成工作后更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更开阔的思维方式和更多元的价值追求。我的面前好像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大家谈论的事情是互联网、投资、风口,说话的方式是case加level,工作的方式雷厉风行又重视规则,这一切就像电视剧里的场景,让我感到新奇又迷醉。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人烦恼,太长的通勤距离挤压了生活时间,职业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与周围人的关系渐渐疏离,人际连接不再那么紧密,频繁租房搬家让人头疼。工作不够稳定,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随时有被替代的可能和风险。
在经历了公司业务被砍、失业、求职难、被裁员等等事情后,我变得越来越焦虑,感觉自己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能力。那时,上下班路上经常挤在地铁里机械地刷着手机,随着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有用的信息不知道接收了多少,重点是滑动的这个动作,缓解了内心的不少焦虑。看着面无表情、疲惫无神的同类,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声音“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啥”。学习新东西也不再是“我感兴趣”“我想学”,而是“害怕被落下、害怕被淘汰”,人变得功利无趣,不再花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不再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见闻,以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切在生存面前都是那么“无用”。
渐渐地,我感觉自己成了这座大型城市机器中一个无足轻重、毫不起眼的边缘零件,变得越来越看不见自己、看不清自己,慢慢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连接。这座城市有那么多人,和我有关的却寥寥。这座城市那么繁华热闹,我却常常感到孤独疏离。
那几年我过得纠结拧巴,一方面被工作中不断闯入的新鲜事物吸引,另一方面又无法从这座城市获得归属感和安定感。一边劝说自己及时行乐,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一边又深深地为以后的日子感到担忧。“漂”着的状态让人不停地奋力挣扎,却又总是看不到希望。
人总是在不断地经历中认清自己。虽然表面上爱叛逆,但我骨子里一直是个比较传统的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跟随着社会时钟的步伐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更适合小城市的生活,比较稳定的工作、紧密的人际连接、更多的业余时间,能让我回归内心的从容淡定。
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受够了“社会毒打”,我开始急切地从人生的旷野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轨道,于是在几年前加入到了考公考编的队伍中。虽然这条路也走得很坎坷,但有了之前的纠结拧巴和对自我的反思剖析,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有过犹豫和退缩,终于在参加十多次考试后,上岸成为“围城”中的一员。
在与前领导的交流中,我说自己比较惭愧,向现实妥协低头了,没有坚持当年的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回复说,“有时候,认识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普通,尊重自己的内心,诚实地面对自己,努力地成全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和幸福。”
人年少时,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充满希望和美好,却不知这背后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那些希望和美好,对我来说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鱼,比较起来,可能现在平淡平凡的生活更让我踏实。
嗯,人对自己满意就好,毕竟最后需要交代的只有自己。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