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不看帽子,在中国可行吗?一项高校改革项目十二年后
虽然号称改革的很多,但真正实施的很少。
1)货真价实的改革:CLS
2011年,国家通过教育部支持施一公和我在两校用生命科学进行改革试点。项目名称在两校分别以自己在先(北大-清华、清华-北大),后面是“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英文简称CLS。北大部分,前十年名义上我是主任、汤超是常务副主任。2011年开始我和一公成为两校的名义主任,北大部分主任为汤超。实际上,北大部分的工作一直是汤超和他组建的短小精干的团队。
CLS特点是提高对研究员的要求(博士后不能成为教授而从助理教授起步,质量赶上国际水平)、给予更多时间(放弃高校当时的年度评审、改成五年评审)以国际一流为标准(不用校内评审、用国际一流科学家评审),提高研究生待遇,加强本科生教学互助,加强两校生命科学交流。
两校生命科学以前都出过学术不端、甚至丑闻,CLS完全杜绝。以前都有过任人唯亲,CLS完全杜绝。以前都有过吃吃喝喝、拉关系搞动作,CLS杜绝,如果有也是躲着CLS在外面偷偷摸摸做,不敢让CLS知道。
一大批年轻人安安心心、专心致志做扎实、优秀的研究。
出了一批成果,一批人才。
成果不宜在此匆忙讨论,应该等历史或其他场合。
这里讨论一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不看帽子行吗?
2)CLS从来不以帽子为标准
CLS给研究员的待遇和实验室的经费与帽子无关。如果获得帽子的时候带来校外待遇,CLS不仅不加待遇,而且相应减去外面获得的、回归CLS的标准。因为CLS认为自己的机制、近距离加长时间的观察、国际评审的学术要求远优于校外国内帽子的评审机制。
所以,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研究所、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一样,CLS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真正不以帽子回报科研人员的单位。
3)不仅国内的帽子,也包括国外的帽子
美国科学院有优秀院士,也有不值得引进的院士。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的中国国内的,显然超过一半是客套院士,不是学术水平很高。美国教授有优秀科学家,也有不值得北大引进的人。
所以,十二年来,我们没有统计过帽子。
4)无心插柳
最近,因为某种原因,CLS被迫查了一下,仅北大的CLS,就有十位院士,49位杰青。
这是什么意思?
北大CLS现有94位研究员。十分之一是院士、一半以上是杰青。
北大专任教师有三千多人,正高多于1500。北大院士多于60,杰青多于两百。
北大CLS以不到北大专任教师三十分之一,贡献了三分之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六分之一的中国院士,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杰青。
如果举例外校,昨天校庆的武汉大学,全校有十位院士。但北大CLS的十位有三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不仅武大,好像是清华之外其他高校都没有,如果其他高校万一有,猜想加起来也不如北大CLS的3。
北大CLS的其余7位院士,都是加入CLS之后当选的。有些因为加入CLS,不仅得到支持而且获得至关重要的学术交流合作。
5)CLS在体制上继续不鼓励追求帽子
再次说明:各种帽子都不是CLS的追求,而且明确规定不允许有物质鼓励。但是因为帽子的评审与CLS有重叠之处,所以CLS不追求也会出现帽子。
而且CLS非常清楚,CLS内部没有获得帽子的研究员,学术水平高于本校和外校有帽子的有好些位。
CLS的魏文胜,是我国在基因编辑相关技术最出色的科学家,其成果在世界的前列,但他罕见地做到什么帽子都拿不到,包括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非常奇怪。外校给我们十位杰青、院士换一个魏文胜,CLS也不会同意。
6)改革成功是因为经费多吗?
不是。
改革项目需要经费。
但是在2011年其经费量就低于科学院同等规模、同类性质的机构,今天经费量相对更低。
事实证明体制改革在经费的基础上有更大作用。
7)改革成功是因为北大清华的品牌吗?
不是。
品牌很重要,但同样是北大清华,在以前并非中国生命科学的前列。
在前列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科学院好几个研究。
品牌显然不够,改革在品牌之上还能其作用。
8)小结
追求卓越,不看帽子,在中国是可行的,但前提是需要有真正懂行的科学家、真正懂得国际学术标准的体系来长期支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